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当前合作学习中的低效表现
1.课堂喧哗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2.时机不当
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教师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学生的质疑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一节课中合作学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宁少勿滥,注意抓住契机。
3.组内气氛不和谐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这一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决。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但当他们得到他们小组的第一次小组分数后,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保持小组相对稳定的意义所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三、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1.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在有的课堂小组合作中,讨论时往往人声鼎沸,但一到小组发言时便没有了动静,这往往是因为分工不明确造成的。试想一想连个发言人都没有,又有几个学生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呢只有小组成员明确其职责,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使合作顺利进行。有分工才会有责任感。
2.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如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原理,以及一些难度过大的内容,既使学生进行谈论,也往往得不出什么有效的结论,白白的浪费时间,还打击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教材上有现成答案的,或者难度太小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一般来说,难度适中,答案不唯一的,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个人不易解答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学生通过互动、协作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最终实现答案的整合,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组讨论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在合作讨论过程重,往往会偏离既定的中心,或者因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造成时间的浪费。所以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讨论交流时,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教师可以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方、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合作学习要以个别学习开始,以个别学习结束
任何合作的成果都包含着个别学习的结晶,合作的结果只不过是多个个别学习的升华。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就失去了实际内容和针对性。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参与到小组中去合作、交流,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合作学习后,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考和梳理,将知识真正消化和吸收。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当前合作学习中的低效表现
1.课堂喧哗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2.时机不当
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教师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学生的质疑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一节课中合作学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宁少勿滥,注意抓住契机。
3.组内气氛不和谐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这一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决。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但当他们得到他们小组的第一次小组分数后,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保持小组相对稳定的意义所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三、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1.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在有的课堂小组合作中,讨论时往往人声鼎沸,但一到小组发言时便没有了动静,这往往是因为分工不明确造成的。试想一想连个发言人都没有,又有几个学生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呢只有小组成员明确其职责,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使合作顺利进行。有分工才会有责任感。
2.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如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原理,以及一些难度过大的内容,既使学生进行谈论,也往往得不出什么有效的结论,白白的浪费时间,还打击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教材上有现成答案的,或者难度太小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一般来说,难度适中,答案不唯一的,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个人不易解答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学生通过互动、协作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最终实现答案的整合,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组讨论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在合作讨论过程重,往往会偏离既定的中心,或者因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造成时间的浪费。所以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讨论交流时,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教师可以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方、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合作学习要以个别学习开始,以个别学习结束
任何合作的成果都包含着个别学习的结晶,合作的结果只不过是多个个别学习的升华。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就失去了实际内容和针对性。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参与到小组中去合作、交流,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合作学习后,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考和梳理,将知识真正消化和吸收。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