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要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能闻其声而见其人。也就是说,读到了这个人物的语言,就像看到了这个人一样。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就是能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所以,人物语言的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一开口就是“之乎者也”,如果文章中是写一个农民,他的言语就应该是朴实、通俗的。如果写得文绉绉的,就没有农民的特点,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在描写时,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就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怎样写好人物的行动?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就是指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在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连续动作是:“左手……托……右手……拉……顶住……眼睛眺望……喊……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现了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为了把人物的动作写得生动,可以在动词前增加修饰成分。比如写“走”,可以写:
▲ 慢慢腾腾地走
▲ 大步流星地走
▲ 迈着矫健的步伐走
▲ 他在乡间小路上漫无目的地走……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描写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一是间接描写。
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神态间接反映人物心理。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中,为了表现科学家被毛主席接见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就是通过描写环境来表现的—
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
又如《我的老师》中“梦里寻师”一节,则是通过行动和语言,表现对老师极度想念的心理活动。
要注意的是,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所以,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身上衣衫单薄,但是为了卖炭,却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点。这就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活动。
二、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的就是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心理描写比较难,同学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这个问题在今年第6期《记叙文六要素之地点》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再提示一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人物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重要。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是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二是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季节和地点;
(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周围自然景物当中。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赋予自然景色的某种暗喻或象征意义。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等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都有这种作用。
第六,通过细节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性格丰满,惟妙惟肖,从而显得真实可信。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的鲜明形象。
细节多种多样,可以是动作、语言、心理、肖像,也可以是服饰、事物等。如《变色龙》中的“军大衣”是服饰细节,“手指头”是生理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人们的细小动作、只言片语或细枝末节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细小”,但它以小见大。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通笼统的叙述。
给大家举个例子—
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严监生,临死前,他一直竖着两根指头,瞪着一双可怕的眼睛,久久地不肯咽气。当时很多人都在猜他竖起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猜来猜去,他的两根指头还是竖在那里。后来有一个人说,老爷是看到那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浪费了灯油,于是就拨去了一根灯草。那根灯草一拨去,严监生那两根竖起的指头马上倒下来了,人也立刻断气了。
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这就是细节的妙用。
同学们,要写好细节,必须掌握细节描写的要求: 1.细节必须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不一定是曾经发生的事实,但应该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实。不真实就没有说服力。
据说古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了一幅《斗水牛图》,得到了大家的赏识和称赞,但是,却遭到了一位农夫的讥笑。原来,画面上的两头斗牛,在拼命地抵角相斗时,都把尾巴高高地竖起来。而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牛在争斗时,都是把牛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这样才好用力。
所以这幅画即使画得再好,但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也就不是一幅好画了。
绘画是这样,作文也如此。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里说过,“小说是庄严的谎话,可是如果在这庄严的谎话里,小说在细节上是不真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
2.细节必须典型
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就是同类事物中最具表现力的事物。细节决不是指生活中的琐事,一定要选择那些含义深刻、最能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就会损害人物的形象。
3.细节必须新颖
文贵创新。一些优秀的作家都很注意细节运用上的创新。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芸芝老师“假怒”的细节,就很有新意。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在传统的写法上,写慈爱的老师总是一脸的笑意,满腔的热情,不会打学生;但是蔡老师却举起了教鞭,大有严惩不贷之势。但是,蔡老师的教鞭最后没有打到学生的身上。此时教室里的气氛是“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连用两个“笑”字,就传神地显示出师生双方心意的相通,感情的融洽。
这样的细节,既能很好地表现老师的性格,又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但要用得好才有效果,这就要在生活中发现细节。要知道,真正好的细节,不是坐在家里想出来的,是从生活中发现的,许多成功的作家都这么说。
怎样写好、写“活”记叙文中的人物?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也就是“活”起来。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写得立起来?
首先要突出人物形象,在人物的外貌、身材、面容、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下笔。
其次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因为言为心声,人物说话的内容常常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三是要写好人物的动作。行动受思想支配,行动写得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才能立起来。
第四,要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思想品质。
最后一点,就是要写好典型事例,通过典型的事例去写人物。这些典型事例要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
请看以下的例子—
例一:“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同志的信任》)
例二:《傻二哥》中傻二哥“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例子中的人物,是不是都写“活”了呢?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中的“人物”,就介绍到这里。用了两期的篇幅,一共介绍了6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希望大家认真地读一读。
为什么要用两期的篇幅介绍呢?因为人物是记叙文的灵魂,只有写好了人物,才算是写好了记叙文。
(花果山讲坛)
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要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能闻其声而见其人。也就是说,读到了这个人物的语言,就像看到了这个人一样。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就是能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所以,人物语言的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一开口就是“之乎者也”,如果文章中是写一个农民,他的言语就应该是朴实、通俗的。如果写得文绉绉的,就没有农民的特点,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在描写时,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就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怎样写好人物的行动?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就是指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在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连续动作是:“左手……托……右手……拉……顶住……眼睛眺望……喊……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现了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为了把人物的动作写得生动,可以在动词前增加修饰成分。比如写“走”,可以写:
▲ 慢慢腾腾地走
▲ 大步流星地走
▲ 迈着矫健的步伐走
▲ 他在乡间小路上漫无目的地走……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描写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一是间接描写。
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神态间接反映人物心理。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中,为了表现科学家被毛主席接见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就是通过描写环境来表现的—
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
又如《我的老师》中“梦里寻师”一节,则是通过行动和语言,表现对老师极度想念的心理活动。
要注意的是,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所以,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身上衣衫单薄,但是为了卖炭,却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点。这就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活动。
二、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的就是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心理描写比较难,同学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这个问题在今年第6期《记叙文六要素之地点》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再提示一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人物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重要。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是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二是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季节和地点;
(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周围自然景物当中。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赋予自然景色的某种暗喻或象征意义。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等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都有这种作用。
第六,通过细节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性格丰满,惟妙惟肖,从而显得真实可信。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的鲜明形象。
细节多种多样,可以是动作、语言、心理、肖像,也可以是服饰、事物等。如《变色龙》中的“军大衣”是服饰细节,“手指头”是生理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人们的细小动作、只言片语或细枝末节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细小”,但它以小见大。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通笼统的叙述。
给大家举个例子—
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严监生,临死前,他一直竖着两根指头,瞪着一双可怕的眼睛,久久地不肯咽气。当时很多人都在猜他竖起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猜来猜去,他的两根指头还是竖在那里。后来有一个人说,老爷是看到那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浪费了灯油,于是就拨去了一根灯草。那根灯草一拨去,严监生那两根竖起的指头马上倒下来了,人也立刻断气了。
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这就是细节的妙用。
同学们,要写好细节,必须掌握细节描写的要求: 1.细节必须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不一定是曾经发生的事实,但应该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实。不真实就没有说服力。
据说古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了一幅《斗水牛图》,得到了大家的赏识和称赞,但是,却遭到了一位农夫的讥笑。原来,画面上的两头斗牛,在拼命地抵角相斗时,都把尾巴高高地竖起来。而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牛在争斗时,都是把牛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这样才好用力。
所以这幅画即使画得再好,但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也就不是一幅好画了。
绘画是这样,作文也如此。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里说过,“小说是庄严的谎话,可是如果在这庄严的谎话里,小说在细节上是不真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
2.细节必须典型
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就是同类事物中最具表现力的事物。细节决不是指生活中的琐事,一定要选择那些含义深刻、最能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就会损害人物的形象。
3.细节必须新颖
文贵创新。一些优秀的作家都很注意细节运用上的创新。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芸芝老师“假怒”的细节,就很有新意。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在传统的写法上,写慈爱的老师总是一脸的笑意,满腔的热情,不会打学生;但是蔡老师却举起了教鞭,大有严惩不贷之势。但是,蔡老师的教鞭最后没有打到学生的身上。此时教室里的气氛是“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连用两个“笑”字,就传神地显示出师生双方心意的相通,感情的融洽。
这样的细节,既能很好地表现老师的性格,又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但要用得好才有效果,这就要在生活中发现细节。要知道,真正好的细节,不是坐在家里想出来的,是从生活中发现的,许多成功的作家都这么说。
怎样写好、写“活”记叙文中的人物?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也就是“活”起来。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写得立起来?
首先要突出人物形象,在人物的外貌、身材、面容、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下笔。
其次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因为言为心声,人物说话的内容常常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三是要写好人物的动作。行动受思想支配,行动写得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才能立起来。
第四,要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思想品质。
最后一点,就是要写好典型事例,通过典型的事例去写人物。这些典型事例要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
请看以下的例子—
例一:“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同志的信任》)
例二:《傻二哥》中傻二哥“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例子中的人物,是不是都写“活”了呢?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中的“人物”,就介绍到这里。用了两期的篇幅,一共介绍了6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希望大家认真地读一读。
为什么要用两期的篇幅介绍呢?因为人物是记叙文的灵魂,只有写好了人物,才算是写好了记叙文。
(花果山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