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认识;关系;课
程观;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51—01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又不难发现,课改理念和实际教学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呢?
一、 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转变观念是课改的关键之一,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故事讨论课、文学作品分析课及文学常识课等,都没有准确地体现出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只有切实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只有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在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批判与发展的态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互动、全员参与的“学堂”。
四、建立现代的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建立现代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体系和教材结构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内容为更多的学生所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出发,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五、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应力求多样化、活动化,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首先,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和可行,切忌生搬硬套,面面俱到。然后,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能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截然分割,教学不同课文时要有所侧重。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校正教学目标。以“初读课文”、“深读探究”和“研读品味”这一学生客观学习过程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较为合理。
七、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及所运用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编辑:孟 刚
程观;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51—01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又不难发现,课改理念和实际教学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呢?
一、 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转变观念是课改的关键之一,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故事讨论课、文学作品分析课及文学常识课等,都没有准确地体现出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只有切实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只有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在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批判与发展的态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互动、全员参与的“学堂”。
四、建立现代的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建立现代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体系和教材结构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内容为更多的学生所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出发,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五、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应力求多样化、活动化,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首先,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和可行,切忌生搬硬套,面面俱到。然后,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能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截然分割,教学不同课文时要有所侧重。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校正教学目标。以“初读课文”、“深读探究”和“研读品味”这一学生客观学习过程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较为合理。
七、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及所运用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