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大题小作技法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题小作的“大题”,指的是所给材料或所拟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题意比较虚,可写的人、事、物、理太宽泛。一方面,这类题目或材料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写来也容易泛泛而谈,难以集中突破。所谓“小作”,就是把涉及内容宽泛的材料或题目具体为小事情、小理趣、小角度,为大题、虚题、宽题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微观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小视角中挖掘出深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理念。
  化大为小分为题材上的化大为小、立意上的化大为小和联想上的化大为小。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纷繁芜杂的写作题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细微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联想与扩充,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不经意的小“思想”、小“理念”作为切入点,来折射大主旨。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拓展联想空间时,只取其细节,以一片红叶之小联想到整个秋色之“大”。
  无论何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见微知著。下面撮举几种化大为小的方法,试图以此惠及考生的考场作文。
  一.小处着笔,“面”题“点”写。高考阅卷中,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不足:着眼宏观的文章,却大而不当,茫茫一篇空洞的议论泡沫,找不到一点实在东西。
  当今高考作文,颇具开放型特点,虽然都打上了现实生活的烙印,但涵盖范围之宽泛、作文取材之灵活、主题指向之发散却是毋庸置疑的。写作时,必须大处着眼,勿忘其小,在宏观阐发时,多举一些具体事例或生活现象,以若干小而实的叙述片断,来充实“面”上的说理;也可以聚焦一事一例、一花一草、一景一情,发幽探微,翻出大主题;在叙事写景中透视人生哲理,在平凡现象的列举中品味卓然见识;从小角度、小场景、小故事、小片断中提炼真知灼见,抓住生活瞬间之一“点”,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给复杂多些简单,给零散多些集中,这样以“点”写“面”,文章便深刻、实在、耐读。
  形成判断也是“面”题“点”写的可取之法。遇到概念型题目,若能将概念变成判断,就可以从小处实处打开思路进而大题小作。例如“诚信”,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判断:(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3)诚信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诚信的缺失是道德滑坡的信号;(5)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写议论文就可以用来作为论点或分论点;如果写记叙文,这些判断又可以作为统摄材料片断的中心。这种点化概念为判断的方法,能有效地促成大题小作。
  除此之外,还可以围绕一个概念(文题)多方设问并展开答案,也是化面为点缩小写作范围、拓展并澄清写作思路的有效方法。其中多方设问是手段,而自找答案并逐步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点”才是目的。如“诚信”我们可以设定这些问题:(1)什么是诚信;(2)为什么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为什么诚信是事业取胜的法宝;(4)诚信缺失会给社会和谐带来哪些危害;(5)如何打造诚信人格,构建诚信社会。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便逐渐深入,较小的切入“点”也非常容易确定。这种方法最有利于从考生的角度去争取写作主动权,抢占考场作文的制高点。
  二.限定指向,宽题窄写。如“老师”、“母亲”、“父辈”这类作文题都比较宽泛,一般限定的方法是在立意构思时在意念上在标题前面添加修饰语,如“我的小学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我的白发母亲”、“我的拾荒的母亲”、“坚韧不拔的父辈”、“勤劳俭朴的父辈”。也可以在后面加中心词或在前后均加限定成分。如“母亲”可以写“母亲的手指”,以“手指”为切入点,通过几个片断的记叙与描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和对儿女的爱抚。“老师”可以限定为写“老师的眼睛”,从“眼睛”这一肖像描写的角度切入,以“眼睛”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和主体意象,记叙描写“老师”的深情期待、老师的挑灯工作、老师的无私奉献等细节或片断,文章就容易打造亮点。“父辈”也就可以从“艰难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执著坚韧的一代”、“呵护父辈就是呵护传统美德”这些方面加以限制。如此宽题窄写,缩小了范围,避免了泛泛而谈,而且往往能够写出出类拔萃的考场佳文。
  三.善于转换,虚题实写。有些考场作文的话题或题目,显得十分虚无不着边际。往往给考生带来迷茫和困惑,盲目写来也无着无落,难以写出精彩。如果能自觉开启相似或相关联想,巧妙地加以转换,就可以使作文思路豁然开朗,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如“信念”这是一个虚无抽象的概念,恪守人生信念需要有恒久看守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若写一篇抒情散文,我们可以由抽象到具象进行相似或相关联想,由物及人、托物喻人写“信念”。如“悬崖之松”、“傲雪之梅”、“临霜之菊”、“疾风之劲草”等等,借助具有与“信念”等抽象文题向所涉精神品质、文化元素相似的自然界事物的转换,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然后由物及人、由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向具有与之相似的精神品质的人和事转换,来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理念和情感。再如“人和工具”这个题目,如果我们对其进行转换,将“人”分解成具体的“你”、“我”、“他”;将“工具”分解为“电脑”、“汽车”、“书籍”等等,这样一转换,原来抽象的虚题就变成了具象的实题,为大题小作提供了多元思考,我们可以写“我和电脑”、“我与书籍”等等。
  总之,考场作文,要大胆取舍,见微知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命题范围内的某一侧面、某一片断、某一点写得充实些、生动些。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只有写其“小”,方能求其“深”。
  
  邝培祥,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读到过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古代小说《周处》,讲的是一个“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的顽徒周处接受教育改恶从善的故事,很受教育,但对文中“正见清河”的“正”字却一直理解得不是很到位。  为了便于理解,当时的《语文报》(中学生版103期)发表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正”字》(以下简称《“正”字》)一文,文章引用《历代文选》对“正见清河”的“正”字的解释说,“晋宋时期,‘正’作‘止’
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现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该思维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表达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于在课堂中将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理解
期刊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阿龙纳斯教授在人们发现了海上大怪物后,接受邀请并参加捕捉行动,却不幸与仆人掉入水中,意外游到了“海怪”的脊背上。后来得知这个“海怪”原来是一艘潜水艇,阿龙纳斯由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海底旅行,看到许多稀罕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奇异景象……小说写于还没有潜水艇的年代,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有多么非凡的想象力。  “海怪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洋的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及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及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学第五自然段,揭示本节课教学重点。  1.今天,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有一首电影歌曲因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渔民的生活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那就是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渔光曲》。在歌该曲中,始终是情体现着
一.教学目标:rn1、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了解其语言在用字、词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rn2、尝试了解和感受平民质朴性格中的善良与真诚.
一匹小马面对湍急的水流,听着动物朋友们的各种忠告,对自己能否过河产生了怀疑.面对需要帮助的孩子,妈妈没有告诉它选择哪个,而是鼓励它自己去尝试.小马终于自己走向了小河,
期刊
在现代的声乐艺术表演中,钢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我们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都有钢琴伴奏的环节,对于充分发挥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渲染感染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将围绕
随着教育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于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更加重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现代的小学中,英语教师更多地是把阅读当做课文来讲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