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考查。我们不妨先解读一下考纲,考纲内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能力层级:B级(运用)。考纲阐释:文言断句其实考查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考点分布:①“句”,指句末的停顿;②“读”,指句中的停顿。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一些规律:
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即巧用语法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含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和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就文言文而言,包括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等词;谓语部分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例1中的管宁华歆或者管、华是人名做主语,就成了分段标志。
二、看虚词,定句读
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17个句子,用了17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11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3个(“则”“而”“然则”),代词2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1个。
三、明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标点古文(每组对偶或排比句之间一般用分号)。
例3:《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假设知道“乎”用在句子中间作介词,则根据对偶的特点,这句话很好断句。不会断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因为这样断句,不但读起来别扭,文气不畅通,而且“东西”“南北”都没有着落了。
例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此例采用了顶真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
例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两句,每句用五个字,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例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例6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此例中采用对称的修辞,而且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诗经》作品中多用段与段的反复;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8: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例8中的吴起、三苗、彭蠡、洞庭、文山、衡山、禹都属于文史知识,如果懂得这些,就容易断句了。
五、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由于词汇较少、句法要求不严格和文字工具的限制呈现出凝练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
例9: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例9中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固定结构:
①……者,……也。
②所以……者,……也。
③为……所……
④何……之有?
⑤孰与……(与……孰……)
⑥无以…(有以……何以……)
⑦与其……孰若(不若)……
⑧不亦……乎
⑨如……何
⑩得无……乎?
最后,应通读一遍文段,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用翻译、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当然,上述断句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断句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一些规律:
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即巧用语法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含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和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就文言文而言,包括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等词;谓语部分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例1中的管宁华歆或者管、华是人名做主语,就成了分段标志。
二、看虚词,定句读
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17个句子,用了17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11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3个(“则”“而”“然则”),代词2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1个。
三、明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标点古文(每组对偶或排比句之间一般用分号)。
例3:《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假设知道“乎”用在句子中间作介词,则根据对偶的特点,这句话很好断句。不会断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因为这样断句,不但读起来别扭,文气不畅通,而且“东西”“南北”都没有着落了。
例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此例采用了顶真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
例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两句,每句用五个字,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例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例6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此例中采用对称的修辞,而且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诗经》作品中多用段与段的反复;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8: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例8中的吴起、三苗、彭蠡、洞庭、文山、衡山、禹都属于文史知识,如果懂得这些,就容易断句了。
五、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由于词汇较少、句法要求不严格和文字工具的限制呈现出凝练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
例9: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例9中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固定结构:
①……者,……也。
②所以……者,……也。
③为……所……
④何……之有?
⑤孰与……(与……孰……)
⑥无以…(有以……何以……)
⑦与其……孰若(不若)……
⑧不亦……乎
⑨如……何
⑩得无……乎?
最后,应通读一遍文段,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用翻译、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当然,上述断句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断句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