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之时,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得以初步建立,知识经济浪潮亦扑面而来,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奠基的教育事业的结构、质量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在规模上裹足不前,生源萎缩,发展举步维艰。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看成是德国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较高,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我们虽不能简单“克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和做法,但通过对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双元制”的认识和研究,可获得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1.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以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其变化幅度、速度极大,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的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信息爆炸,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劳动者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与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2.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科学的方法——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力核心的设计思想。对于我国颁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在黑板上种田、在作业中练艺,脱不开普教的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传统的实验室是一门课程一个实验室,这不利于学生习得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以专业为单位,一个专业一个实验室,学生上课、做实验都在其中。最后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职校教师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能一专多能,身兼数科,工作量负荷极满,理论课教师周课时要达24节,实训课教师要达35节且要能完成两门专业课的任务。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样,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严格地讲,都不符合职业技术的要求。因此,国家应通过立法,规定职校师资标准并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 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实施“2 1”、“1 1 1”或“1 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半工半读,如我校饭店服务专业第一年在校上基础课;第二年与饭店联系半工半读,半天上专业课,半天到企业实践;第三年上岗。学校应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才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2002.
[3]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5]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1.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以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其变化幅度、速度极大,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的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信息爆炸,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劳动者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与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2.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科学的方法——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力核心的设计思想。对于我国颁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在黑板上种田、在作业中练艺,脱不开普教的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传统的实验室是一门课程一个实验室,这不利于学生习得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以专业为单位,一个专业一个实验室,学生上课、做实验都在其中。最后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职校教师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能一专多能,身兼数科,工作量负荷极满,理论课教师周课时要达24节,实训课教师要达35节且要能完成两门专业课的任务。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样,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严格地讲,都不符合职业技术的要求。因此,国家应通过立法,规定职校师资标准并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 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实施“2 1”、“1 1 1”或“1 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半工半读,如我校饭店服务专业第一年在校上基础课;第二年与饭店联系半工半读,半天上专业课,半天到企业实践;第三年上岗。学校应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才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2002.
[3]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5]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