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rema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在线
  时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屈原、烛之武、蔺相如、廉颇、苏武、孔子、庄子、司马迁、张衡、诸葛亮、苏轼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的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时至今日,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
  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评一
  人生自有沉浮
  何 颖
  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九州历史中不乏英雄豪杰,他们的人生自有沉浮。
  所谓沉浮,如果联想到茶叶在沸水之中的起落流转,参悟命理,你需想到源其根本的命脉,应由自身把握拿捏。而如何掌握自己有价值的生命呢?我贯以前人之鉴启思。
  起始,以长远全面且有野心的目光统视人生历程。
  九州历代帝王中,我独欣赏一位——秦始皇。他虽未能创造长久的盛世图景,但他凭借著自己的勃勃雄心,以其独具的政治目光,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以一己之力将民心汇集一方,并筑造起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若能拥有如此纵观大局之魄力,生命的未来图景还怕难以描绘吗?
  渐入,以海纳百川且博爱的胸怀思量生命本质。
  曾记否?那位于汨罗江中永世长眠的爱国诗人屈原,满有一身才华,谱写了《离骚》《天问》等诗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从个人角度来说,屈原很好地完善了自己,可谁又能想到,他留给后世的却是定格于江水之下的身影。我钦佩他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若是以极高的参悟力面对现实,怎会看不透生命的真谛呢?
  落脚,以温儒谦和且有智慧的量度品味思想沉浮。
  犹记得谦谦君子蔺相如,不在意廉颇对他的侮辱、冒犯之辞,处处退让,也从不以自己的赫赫功名四处炫耀,最后,廉颇羞愧地向他负荆请罪。他有胆有识、机智聪慧,不负众望,将本属于赵国的和氏璧完整地送回国家。若是拥有如此空灵高洁的心境,怎会品不出人生百味?
  人生起始,生命渐入,思想落脚,这是一曲灵魂的赞歌。
  论述之言,所非人性自由,亦非精神自由;是一种基于自由之上的强大力量。而这股力量,仿佛也昭示着,“对于任何事不尽力去做就是在浪费才能”。自有的智慧,就是自有的英雄之气概啊!我们应从英雄之气概中沉淀出人性之伟大,史学之深刻,人生之沉浮。
  评析
  文章标题“人生自有沉浮”,富有哲理,既紧扣材料,又统领全文。文章开篇巧用类比,引出“英雄气”的话题,然后横向展开,选取了秦始皇、屈原、蔺相如三个历史人物分析了“英雄气”的内涵,层层深入,分析深刻。最后联系实际,升华主旨。语言富有意蕴,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思考。
  佳作展评二
  壮我中华之英雄气
  何莉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往事已如云烟消散,但先贤们的英雄气却如星辰般闪耀,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中华之英雄气,是苏武不畏强权的坚忍。苏武被派往出使匈奴,十九年间毫无怨言,一句“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见其不畏强权、坚忍不拔之英雄气。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荒凉无依的大漠里,在不友好匈奴的强压下,他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忍,着实令人动容。
  中华之英雄气,是苏轼直面挫折时的豁达。苏轼因“乌台诗案”连遭贬谪,可他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也不像柳宗元在清冷的小石潭上自哀;他游历赤壁,横槊赋诗,吟“鬓微霜,又何妨”,他是真的乐观、超脱,优美诗词和豁达情怀并存于他的诗文之中,犹可见他衣袂翩翩的潇洒模样。
  中华之英雄气,是诸葛亮一片赤诚的忠心。诸葛亮为了汉王室的重振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刘备评价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苏武的不畏强权、苏轼的豁达乐观、诸葛亮的赤诚忠心……这些古代先贤身上的英雄气概,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都有着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之精髓,壮我中华之英雄气!
  评析
  文章标题为“壮我中华之英雄气”大气、别具一格。主体部分选取了苏武、苏轼、诸葛亮三个历史人物诠释了“坚忍”“豁达”“忠心”之英雄气。文末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佳作展示三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向世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浮躁的社会风气,一些社会行为似乎都在刻意迎合某些“时尚”。但我认为“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亦可以在纷繁的尘世间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坚守我们内心的一点清净。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万物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他认为消减贵贱荣辱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教导苍生如何在滚滚浊流中坚守心灵的高洁,如何在战火硝烟中守护灵魂的净土。他看透名利,怀着对世间的绝望与惋惜,飘然而去,他走进了另一番不为俗世所见的世界,在那里万物和谐共生,他独自享受着天地之美。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篙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和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朴素却不乏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他却宠辱不惊。在黄州,他深感难言的孤独、苦闷,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不再被浮躁的社会困扰,于是创作出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的生活态度。他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路边的石头比钻石更有魅力,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让人感动,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餐更能洗涤心灵,他懂得了人生之清欢。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豪饮一番,是追求所谓的“潮流”文化在网络上喊麦,是在直播平台上为出名而胡吃海喝……这些“时尚”行为,不仅对自己身心没有丝毫益处,还会误导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认知。
  清欢是不讲物质条件的,它只看你心中是否有一份力量,能推动你在浮躁纷繁中学会坚守本心,既不随波逐流,也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评析
  用真情凝聚、用灵性浇注、用智慧创造而成的文章,才会让你我陶醉其中,让大家回味无穷。这篇文章用散文化的形式,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对庄子、苏轼事例的引用,阐述了自己对“清欢”的认知。文章末尾结合现实展开对比分析,引用名言点题,升华了文章主旨。
其他文献
主题阐释  沐着清风,迎着夕阳,或坐在阳台,或坐于窗前,手捧一本书,在文字里遨游驰骋,在书海里畅想未来,这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现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风起云涌,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手捧手机,或坐于电脑桌旁,借助电子图书进行阅读。纸质书和电子图书哪个更好?一时众说纷纭: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是精神追求的载体,各有优劣,只要真心去阅读,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学、文化素养,都能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正如
期刊
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和理论数学家许晨阳获得了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他们的成就值得我们点赞。新时代给予我们同样的追梦机遇,你是如何回应的?当你选择了舒适安逸,也就是选择了平庸;当你选择了奋斗不息,也就注定一生不凡。  感谢大时代 予我追梦机遇  生命科学奖得主——施一公  施一公,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他颠覆了学术界的五个传说:谁说读博毁
期刊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便断言生活只是一味地抄袭昨日,只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罢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作文材料选自台湾女作家简媜的散文《水问》,文字虽
期刊
冰心说,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之中,男人里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余光中说,梁实秋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梁实秋先生的儒雅与智慧,雅趣与深情,这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印象·梁实秋  一生留给中国文坛两千多万字著作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1987年的11
期刊
文题在线  请从下面名言中选择其中的两则,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①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印度〕泰戈尔  ②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  ③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席慕蓉  ④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
期刊
作家风格谈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给亡妇》《别》《冬天》《背影》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富有至情”,是他散文的灵魂,也是他散文打动人心的关键。他曾说“用笔如舌”是他文章的极境,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他的叙事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是毫不矫饰地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眼,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
期刊
鲁迅的杂文曾被誉为“匕首”,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其杂文在立意的取舍、切入,论证的角度、层面及语言的锤炼打磨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鲁迅以冷峻的眼光观察事物,鞭辟入里的思想和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折服众人。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有必要向鲁迅“取经”。下面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为例,谈谈议论文写作的技巧。  入乎其内  一、思想——客观冷峻,见解独到  上海《文学》月刊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
期刊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尽可以捐给他人使用……”这不是什么名人名言,这是一位29岁的年轻女孩在罹患重病后做出的决定。  留下这份遗嘱的是北大历史系的一名在读博士,她叫娄滔,2016年被检查出患有“渐冻症”,近期已陷入昏迷。她在清醒的时候口述了这份遗嘱,希望通过捐献遗体用于医
期刊
麦家在《朗读者》者中读了一份写给儿子的信,讲述了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从高中起,麦家的儿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去上学,一直在房间里上网、搞恶作剧。麦家把老师请到家,但都被儿子气走了,麦家只好亲自陪伴他度过青春期。终于,儿子在上高三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看到曾经的伙伴都在努力读书,有的甚至准备出国读大学,儿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于是他奋起直追,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了英语关,拿到了美国6所大学的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