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社会化,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延伸就业指导的工作触角,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学生社团;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2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一所高校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教育部决定加大就业状况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使就业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对就业率造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好坏,不仅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和生源质量,而且从长远看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继招生、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我国已开展近二十年,但只有在近几年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才真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各高校发展不平衡,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相当多的高校仍未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尚未形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培养轻就业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就业指导工作为简单粗放式,甚至有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
(二)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课缺乏吸引力
目前,就业指导教育在实践中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讲授的内容主要以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知识点为主。指导教师讲择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指导效果不理想。
(三)就业指导教育大众化,个性化指导不够
据了解,相当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大多采取大班形式授课,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教材缺乏,基本上使用同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但每个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对武汉地区几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表示满意的仅占1.78%;比较满意的占21.56%;认为一般的占57.1%;不太满意的占16.89%;很不满意的占2.67%[1]。
(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员紧缺,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师资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数量紧缺,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化指导。据统计,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2002年多在1∶700以上,2013年则达到1∶1500~2000,有些万人高职院校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多在1∶200左右[2]。且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后,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以及待遇等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缺乏工作积极性。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特长或志向的学生自发组织在一起,旨在某一领域实现共同提高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协作性、同化性、传播性等特点,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对创新就业指导形式、提高教育实效和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参与面广、形式丰富多彩、有较强的吸引力、活动频率高等特点,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覆盖高校各个年级。在社团活动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择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等就业指导的内容融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中[3],使得就业指导多渠道、经常化教育成为可能,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繁多,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领域较广,通过职业发展类社团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人力资源专家和成功校友到校给学生作就业指导,组织模拟招聘会;演讲与口才类社团举办自我推销演讲赛;创业与实践类社团举办创业实践或创业计划大赛;心理研究类社团开展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测试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必将对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4]。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教育
同一个学生社团的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爱好、兴趣、特长或志向,成长经历和所受过教育程度基本相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比较一致。以同一学生社团成员为指导对象,在学生社团内部开展“朋辈教育”,施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5],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按学生社团管理规定要求,每个学生社团都必须挂靠相关主管部门,并有一至两名教师指导其开展活动,学术型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还需要有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纳入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范畴,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让其在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同时,增加就业相关内容的指导[6,7]。这对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促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就业指导工作进学生社团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较多,同一社团成员具有同化性,不同社团之间具有差异性。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社团相整合,就要求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主动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特点的研究,实行在同一社团内采取个性化指导,不同社团间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有效措施,将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中。
(二)加强对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社会实践是社团成员接触、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职业界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主动参与社团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环节的策划,促进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学生社团加强与社会职业界的沟通和联系,让职业界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和经济界等知名人士用他们的自身经历来指导教育学生,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程度。
(三)加强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业型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创业指导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其迅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通过指导学生社团这一途径,使更多专业教师加入到指导学生就业的行列,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程度,使学生在得到专业知识指导的同时,在就业方面也能得到专业化指导。
(四)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型学生社团
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型学生社团,不断延伸就业指导工作触角,是就业指导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南京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协会”等社团在学校里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通过邀请名人作讲座、传授面试经验、帮助联系实习岗位等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为许多大学生提供细致实用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8]。
四、结语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是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的一种创新,它不仅改变了以往就业指导单一的教育形式,而且有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社会化,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延伸就业指导工作触角,使大学生在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各种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不断增强就业能力,对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姣.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244-245.
[2]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3-6.
[3]包奕峰,陈江,杨越等.浅析学生社团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62-63.
[4]吴薇.职业服务类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7):73-77.
[5]李乐.基于创业型社团推进大学生就业的研究[J]才智,2012,(36):313-314.
[6]何生,赵文军.高校学生社团导师制度建立的初步探索[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08-209.
[7]于红.以“社团导师 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指导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22-124.
[8]郝利鹏.高校求职类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提升[J].中国就业,2009,(11):27-28.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学生社团;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2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一所高校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教育部决定加大就业状况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使就业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对就业率造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好坏,不仅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和生源质量,而且从长远看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继招生、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我国已开展近二十年,但只有在近几年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才真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各高校发展不平衡,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相当多的高校仍未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尚未形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培养轻就业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就业指导工作为简单粗放式,甚至有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
(二)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课缺乏吸引力
目前,就业指导教育在实践中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讲授的内容主要以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知识点为主。指导教师讲择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指导效果不理想。
(三)就业指导教育大众化,个性化指导不够
据了解,相当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大多采取大班形式授课,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教材缺乏,基本上使用同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但每个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对武汉地区几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表示满意的仅占1.78%;比较满意的占21.56%;认为一般的占57.1%;不太满意的占16.89%;很不满意的占2.67%[1]。
(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员紧缺,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师资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数量紧缺,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化指导。据统计,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2002年多在1∶700以上,2013年则达到1∶1500~2000,有些万人高职院校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多在1∶200左右[2]。且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后,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以及待遇等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缺乏工作积极性。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特长或志向的学生自发组织在一起,旨在某一领域实现共同提高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协作性、同化性、传播性等特点,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对创新就业指导形式、提高教育实效和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参与面广、形式丰富多彩、有较强的吸引力、活动频率高等特点,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覆盖高校各个年级。在社团活动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择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等就业指导的内容融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中[3],使得就业指导多渠道、经常化教育成为可能,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繁多,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领域较广,通过职业发展类社团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人力资源专家和成功校友到校给学生作就业指导,组织模拟招聘会;演讲与口才类社团举办自我推销演讲赛;创业与实践类社团举办创业实践或创业计划大赛;心理研究类社团开展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测试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必将对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4]。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教育
同一个学生社团的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爱好、兴趣、特长或志向,成长经历和所受过教育程度基本相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比较一致。以同一学生社团成员为指导对象,在学生社团内部开展“朋辈教育”,施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5],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按学生社团管理规定要求,每个学生社团都必须挂靠相关主管部门,并有一至两名教师指导其开展活动,学术型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还需要有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纳入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范畴,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让其在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同时,增加就业相关内容的指导[6,7]。这对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促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就业指导工作进学生社团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较多,同一社团成员具有同化性,不同社团之间具有差异性。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社团相整合,就要求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主动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特点的研究,实行在同一社团内采取个性化指导,不同社团间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有效措施,将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中。
(二)加强对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社会实践是社团成员接触、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职业界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主动参与社团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环节的策划,促进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学生社团加强与社会职业界的沟通和联系,让职业界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和经济界等知名人士用他们的自身经历来指导教育学生,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程度。
(三)加强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业型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创业指导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其迅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通过指导学生社团这一途径,使更多专业教师加入到指导学生就业的行列,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程度,使学生在得到专业知识指导的同时,在就业方面也能得到专业化指导。
(四)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型学生社团
指导建立职业发展型学生社团,不断延伸就业指导工作触角,是就业指导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南京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协会”等社团在学校里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通过邀请名人作讲座、传授面试经验、帮助联系实习岗位等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为许多大学生提供细致实用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8]。
四、结语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是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的一种创新,它不仅改变了以往就业指导单一的教育形式,而且有助于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社会化,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延伸就业指导工作触角,使大学生在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各种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不断增强就业能力,对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姣.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244-245.
[2]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3-6.
[3]包奕峰,陈江,杨越等.浅析学生社团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62-63.
[4]吴薇.职业服务类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7):73-77.
[5]李乐.基于创业型社团推进大学生就业的研究[J]才智,2012,(36):313-314.
[6]何生,赵文军.高校学生社团导师制度建立的初步探索[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08-209.
[7]于红.以“社团导师 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指导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22-124.
[8]郝利鹏.高校求职类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提升[J].中国就业,2009,(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