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落点变化的训练方法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弧线、速度、力量、旋转及落点统称为乒乓球技术的五大要素[1],其中落點和线路的变化,即“变线”问题历来受到中国乒乓球界的高度重视[2]。在小学阶段的乒乓球课余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往往侧重于速度、旋转和力量的训练,而对落点和线路变化的训练欠缺,训练方法简单、枯燥,在比赛中常表现为运动员发球和接发球效果差、不敢主动上手变直线及大角度变换线路,落点不刁,威胁不大。在日常乒乓球训练实践中,笔者将乒乓球台面划分若干个区域,围绕增加击球落点和回球线路展开设计,采用多球结合单球的组合训练,逐步提高队员的“变线”意识和能力,收效明显。
  一、根据“变线”训练需要,合理划分乒乓球台面
  作为乒乓球击球“变线”的核心内容,击球落点和线路的变化需要教练员长期关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在小学阶段,教练员可以借助原有球网线、中线及若干辅助线,将整个台面划分为12个击球落点区和4个待回球区(图1),初步解决发球、接发球落点集中和对角线击球路线单一的问题,强化“变线”意识、线路组合及落点组合等方面的训练。具体划分方法:以击球落点区半台为例,用粉笔分别画两条与端线(球网线)平行的直线,将半台划分为近网区、中区和底线区;再用粉笔分别画两条与边线(中线)平行的直线,将球台近网区、中区及底线区划分12个区域,并用粉笔依次标出序号。以待回球区半台为例,用粉笔分别画两条与边线(中线)平行的直线,同时借助球台中线,将球台划分为A、B、C、D4个待回球区域。
  二、逐一突破击球落点及线路单一难题
  结合小学阶段队员技战术学习水平,教练员可从发球、接发球、技术结合线路及技术结合落点组合训练等方面入手,在技术学习的同时渗透变化落点及线路的战术思想,让队员初步领会“变线”的奥妙(表1)。
  在进行多板相持中的回球落点及线路变化训练时,教练员应采用多球训练的方式进行,模拟向不同区域回击球,增加回球落点及线路变化。若队员初步掌握此项技术,教练员应采用单球对练的形式,对多球训练的落点和线路变化进行巩固强化,最大限度贴近实战,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变线”能力。
  三、针对落点及线路变化的训练方法
  (一)向固定区域发球
  教练员指导队员发不同旋转类型的球到固定区域里,可限定练习10次后再发向下一个区域。各区域不同旋转类型的发球熟练后,进行模拟比赛的发球训练,强调发球落点的变化和旋转的质量,让队员体验高质量发球的作用,初步认识发球变化落点的重要性。
  (二)向固定区域接发球
  教练员指导队员接发不同旋转类型的球到固定的区域里,可限定练习10次后,再接发球至下一个固定的区域。各区域不同旋转类型的接发球熟练后,进行模拟比赛的接发球训练,强调回球落点的变化和技术的合理性,逐步提高队员的接发球质量。
  (三)多板相持中的变化落点训练
  1.反手变直线训练
  反手变直线是在乒乓球比赛中常用的得分手段,在多板相持中反手变直线隐蔽性非常强,中近台变线速度快、落点刁,经常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在变线的时候要尽量增加隐蔽性和控制回球落点,如果隐蔽性不强,落点不够刁钻,变线效果就不明显。训练中采用多球训练法,喂球者站在球台右侧有节奏地连续两次给练习者发反手位球(A区或B区),接球者第一下拨球回至7、8、11或12区域中,第二板接球身体转动幅度稍小,朝向回球方向(直线)手腕不要晃,通过快拨、反撕等技术回球至9或10区域中,改变球的线路及落点,反复进行练习(图2)。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体会把身体转过来,用身体重心对着回球线路,等熟练以后再加上手腕动作,增强回球质量;变直线的触球点,是乒乓球的正后方或者球的偏左侧(击球者的右手)。在相持斜线的过程中要想增加回球威胁性,斜线变直线时手腕要打开一些,摩擦球的中部偏右侧,使球落台后往外拐;在球的上升期接球,回球隐蔽性更强,回球速度更快,动作要求质量更高。队员练习熟练后,采用“1v1”单球对练的形式,检验队员反手变直线的掌握程度。
  2.正手变直线训练
  在比赛中正手相持的情况较多,尤其是双方队员连续对拉时所呈现的速度、旋转、弧线的比拼让观众大呼过瘾,而恰到好处的“变线”则能在拉锯战中占据主动,改变比赛节奏,限制对手的回球质量。
  训练中采用多球训练法,喂球者站在球台右侧有节奏地连续两次给练习者发正手位置的球(C区或D区),接球者第一下回至5、6、9或10区域中,第二板接球后身体要转动稍慢,朝向回球方向手腕不要晃,通过快攻、快拉等技术回直线球至11或12区域中,改变球的线路及落点,反复进行练习(图3)。
  教练员或队友喂球时要掌握好节奏,保证接球者能流畅地完成组合练习;接球者接完第一板后要迅速调整身体姿势,并注意板型变化,不要急于发力和追求大角度,以上台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渐增加旋转,追求弧线及落点,从而逐步提高回球杀伤力。队员练习熟练后,采用“1v1”单球对练的形式,检验队员正手变直线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德林.乒乓球12区落点训练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3.(1):57.
  2.徐君伟,张馨天等.“方向突破”视角下乒乓球比赛变线特征、效果及发展动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7):62~63.
其他文献
引体向上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男生必测项目之一,权重占10%,是有效锻炼上肢力量及背部肌肉的方法。因其是一项多关节复合运动,需克服自重才能完成悬垂、上拉等动作,零基础的学生,如无保护和帮助很难独立完成。笔者主要针对七年级引体向上的初学者,通过引入弹力带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体会引体向上的发力过程,顺利掌握动作要领。  弹力带使用简单、安全,将其应用于引体向上教学,能帮助学生
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和内驱力,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身价值被忽视、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许多体育教师对专业的发展没有太高追求……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助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所在的体育名师工作室在引领一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采取“筛、赛、晒”的实施路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筛”,选标杆
经典传统游戏“贴烧饼”又称“贴膏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贴烧饼”对抗激烈、趣味性强,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通过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但是,从多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来看,原游戏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经过认真思考,针对性修正,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方法和问题  (一)传统“贴烧饼
6月3-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相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院校承办的第二届“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 西北赛区比赛在兰州交通大学举行。“留动中国”旨在推动《留学中国计划》的切实实施,丰富在华留学生的文化生活,优化留学环境,打造来华留学生活动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来华留学影响力。本次活动分海选赛、大区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共设置体育艺术展示、3X3
笔者从2017年起指导学生A进行训练,该生2005年4月出生,2014年开始参加跨栏、跳高项目训练,2017年7月以体育特长特招进入田径队,主攻三级跳远项目。刚进入学校田径队时,学生A身体还未完全发育,身高中等、身形匀称,具备跳跃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弹跳能力、领悟能力和斗志都较强,但速度不够快,髋关节灵活性不足,髂腰肌及后群肌力量薄弱。笔者根据其特点,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中学阶段上学期
雨雪、雾霾、疫情……很多情况下,体育锻炼都要被迫在室内进行,田字格里跑步练习不需器材,练习需要的场地较小,开展起来十分方便,用作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讲解示范简单直接,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小,锻炼效果也十分明显。找一块平整防滑的地面,用粉笔画出4个相互连接的方格,甚至只要画1个十字,就可以开展练习(图1)。  田字格跑对腿部,尤其是膝、踝关节要求高,所以在练习前要充分做好相应部位的准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浩提出的共生体育课堂概念中,教师不完全是“教者”,学生不完全是“学者”,师生、生生间是通过已有的经验、思维等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课堂中的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材、器材和环境等)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助共存共融共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认知操作的行为,技能完成的效果。对共生体育课堂来说,则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在最佳学习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那么,怎样
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校的一切都十分陌生,为了使他们从无拘无束的状态快速进入小学生的状态,懂得规则、遵守秩序,教师们绞尽脑汁。体育课在室外环境,一年级新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难以“服從命令听指挥”,令很多体育教师无计可施。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一年级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利用坐标属性帮助一年级新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利用坐标确定学生位置  
笔者观摩了初中3节体育课,分别是(七年级)《跨越式跳高》、(七年级)《弯道跑》、(九年级)《原地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感触颇深。教材内容是传统的,而教学方式是新颖的,凸显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健康促进与终身体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下面就课例引发的感想及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内容適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展示课上,江、浙、沪3位教师执教的内容都是田径项目中最基本的跑、跳、掷的动
动作发展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与耐力[1]。以跑步动作为例,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无论是通过直线跑还是曲线跑或是障碍跑都可以使幼儿达到《指南》发展目标的预期水平,但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好适宜的活动内容。对于3~6岁幼儿来说,科学合理地进行跑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