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部于 2014 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明确指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本文基于新高考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新高考;培养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基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更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上,也要以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历史课堂。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在高中阶段,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在唯物史观的引导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从而积极面对人生,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各类问题。
(二)时空观念
时空性是高中历史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密切联系。在时空观念的培育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获取信息材料,学会分析问题,按照历史事件产生的地理环境、时间背景等元素,将各类事件、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对各种历史事件研究、分析,并还原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知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来源,掌握各类史料的收集途径,学会去伪存真,具备史料实证的意识,能够用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政治问题。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需要基于史料作为基础,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客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在这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和联系,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评价,明白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可以深刻分析各类历史解释的存在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认识、评价历史时,需要具备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高中生要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理解各种文化历史,尊重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独特性,主动挖掘各种文化精髓,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新高考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
为了将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明确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目标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来引领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首先,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情和课标。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活动的灵魂。当前,我们要遵循新高考的要求,将以知识为本的体系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当前的水平相适应,才能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得到发展。课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标要求,深入理解课标内涵,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环节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告知学生其内涵,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课标要求,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习。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其中的核心目标。在一堂历史课中,难以面面俱到落实五个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从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从高一历史教学开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每个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可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先确定一个核心目标,将其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课堂中,再逐层突破。比如岳麓版高一年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先以培育“历史时空”素养为目标,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时间顺序,以时间为轴,列举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之争,最后皇权彻底战胜相权,达到顶峰而结束。围绕此条主线再辅以分析中国古代其他配套制度,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以“时空素养”为主的教学目标,辅以历史地图,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此同时,再进行历史材料探究等教学活动,可以在培养“时空素养”的同时,落實其他的核心素养要求。
最后,目标的制定还要突出层次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抽象、乏味,不仅教起来难度较高,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十分疲劳,制定的目标也便会沦为摆设,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因此,目标的设计要做到细化,分层次设置,避免目标过于盲目或者空大。具体来看,可以将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课程目标、模块目标与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整合而成,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模块目标是对历史教学体系的重新整合与划分;课时目标是每节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历史主题和教学立意。教师要基于整体目标来着手,对目标进行分层划分,把握好教学目标,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各节课堂的教学中。
(二)紧扣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必不可少,通过各种图片、视频、故事、历史细节、史料和人物来创设情境,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其中,问题情境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情境设置方式,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对于情境的设置,可以在知识迁移处,也可以在学生知识的模糊点,还可以设置在思维死角。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当初特定的历史时空,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
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对于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两项制度的突破上,针对学生对此历史阶段的了解程度低、刚升学的学习状态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1.结合“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思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分封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弊端?
3.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法制的内容,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宗法制的影子?
通过这种问题串,将学生带入特定历史时空中,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帮助他们迅速抓住问题关键点,利用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巩固,再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自然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来分析问题、解释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育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也是高中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辨析,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调动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任务。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关注它们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分配小组任务,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激发潜能,小组任务的设置由教师负责,在小组成员明确问题和职责后,他们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一起合作验证史料真伪,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观点、分析难点、取长补短,最终对问题形成科学认识,由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通过现象来分析本质。最后,是教师的答疑解惑和点评环节,从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结语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课标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历史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责编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新高考;培养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基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更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上,也要以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历史课堂。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在高中阶段,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在唯物史观的引导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从而积极面对人生,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各类问题。
(二)时空观念
时空性是高中历史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密切联系。在时空观念的培育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获取信息材料,学会分析问题,按照历史事件产生的地理环境、时间背景等元素,将各类事件、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对各种历史事件研究、分析,并还原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知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来源,掌握各类史料的收集途径,学会去伪存真,具备史料实证的意识,能够用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政治问题。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需要基于史料作为基础,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客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在这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和联系,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评价,明白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可以深刻分析各类历史解释的存在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认识、评价历史时,需要具备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高中生要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理解各种文化历史,尊重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独特性,主动挖掘各种文化精髓,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新高考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
为了将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明确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目标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来引领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首先,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情和课标。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活动的灵魂。当前,我们要遵循新高考的要求,将以知识为本的体系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当前的水平相适应,才能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得到发展。课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标要求,深入理解课标内涵,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环节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告知学生其内涵,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课标要求,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习。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其中的核心目标。在一堂历史课中,难以面面俱到落实五个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从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从高一历史教学开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每个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可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先确定一个核心目标,将其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课堂中,再逐层突破。比如岳麓版高一年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先以培育“历史时空”素养为目标,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时间顺序,以时间为轴,列举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之争,最后皇权彻底战胜相权,达到顶峰而结束。围绕此条主线再辅以分析中国古代其他配套制度,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以“时空素养”为主的教学目标,辅以历史地图,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此同时,再进行历史材料探究等教学活动,可以在培养“时空素养”的同时,落實其他的核心素养要求。
最后,目标的制定还要突出层次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抽象、乏味,不仅教起来难度较高,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十分疲劳,制定的目标也便会沦为摆设,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因此,目标的设计要做到细化,分层次设置,避免目标过于盲目或者空大。具体来看,可以将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课程目标、模块目标与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整合而成,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模块目标是对历史教学体系的重新整合与划分;课时目标是每节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历史主题和教学立意。教师要基于整体目标来着手,对目标进行分层划分,把握好教学目标,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各节课堂的教学中。
(二)紧扣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必不可少,通过各种图片、视频、故事、历史细节、史料和人物来创设情境,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其中,问题情境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情境设置方式,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对于情境的设置,可以在知识迁移处,也可以在学生知识的模糊点,还可以设置在思维死角。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当初特定的历史时空,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
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对于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两项制度的突破上,针对学生对此历史阶段的了解程度低、刚升学的学习状态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1.结合“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思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分封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弊端?
3.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法制的内容,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宗法制的影子?
通过这种问题串,将学生带入特定历史时空中,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帮助他们迅速抓住问题关键点,利用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巩固,再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自然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来分析问题、解释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育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也是高中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辨析,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调动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任务。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关注它们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分配小组任务,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激发潜能,小组任务的设置由教师负责,在小组成员明确问题和职责后,他们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一起合作验证史料真伪,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观点、分析难点、取长补短,最终对问题形成科学认识,由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通过现象来分析本质。最后,是教师的答疑解惑和点评环节,从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结语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课标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历史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