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导演的,影片中主要讲述了正在人生低谷期的马修来到了“塘底”教书育人的故事。在片中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但是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关于音乐教育,这是各国音乐教育者都在一直讨论的课题。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为观众们解读了教育、音乐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一、 在教育中的宽容与惩罚
  在这部影片之中,宽容与惩罚是一对基本关系。以哈珊校长为典型代表而形成了“惩罚”这一极,象征着教育教学中的“恶”,以马桑大叔代表形成了“宽容”一极,象征在教育中的“善”。在这里所指的“善”只是一种宗教,虽然宗教也具有教育的作用,同时教育也能以宗教为方法,但这并不是教育自身的性质。而以马老师为典型代表,在影片描述“惩罚”与“宽容”关系时,可以全面体现出教师职业特征与教育教学的爱。这种爱远远胜过了我们现代对教育爱的抽象理解,给人们以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马修教师与一众问题儿童之间的故事。教育需要人们的爱,问题儿童更加需要人们的爱。但怎样爱学生,如何对待学生的爱,如何向学生表达爱,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通过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极为生动及具体的呈现,在这样的爱中包含着惩罚、包含着宽容,同时也包含着惩罚与宽容相结合的原则,并重点彰显在马修与学生“谈判”上。
  宽容作为爱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宽容。但爱并不是简单表现在“宽容”上,爱同样也可以表现在对学生的洗垢求瘢上。可以说马修是一位很有爱心的教师,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宽容具体化。[1]莫航治是一位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男孩,但心肠却有些不善良,他对马修教师始终充满了敌意和怀疑,但马老师一再地原谅他,在多次帮助他之后,终于感化了他,让他成为了合唱团的主唱,在马修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莫航治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音乐指挥家。古尔班是一个会吹口琴但唱歌有些五音不全的男孩,也就是他领头唱一些攻击马修老师的歌曲;他的梦想是长大之后当宇航员,他偷走了学校的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但马修教师帮他把钱还给了学校,并且也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校长。马修教师心理明白,如果将这件事情告诉校长,轻则校长会他禁闭,重则很有可能体罚他,在这里可以看出马修教师是非常袒护自己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他放纵学生。[2]在电影很多情节中,都能看到马修教师给犯错的学生打掩护,既体现出他对学生们的包容,也看得出来他很理解学生,也彰显出他很想保护学生,不让他的学生受到任何伤害。他对每位学生都是很宽容的,包容学生所犯的错,包容学生用言语攻击自己,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马老师的包容和仁爱精神。
  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宽容是远远不够的,宽容不同等于教育,而只能称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意识到宽容学生,并不是在纵容学生,也不能溺爱学生,这才是一位教师博大的爱。在宽容学生的基础上,并将爱与教育过程、教育技艺和教育情境相融合,让学生发生情感、认知以及行为上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应是积极的、向上的,这才可以说是教育的爱。不能说教育的爱是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而是应与教育技巧和智慧所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爱在马老师与学生的“谈判”正好充分体现出。
  在影片诸多情节中,都能看出马修是一位谈判高手,他与校长谈判、与学生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既体现出他妥协的智慧,也体现出他的特殊魅力。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很多细节和对话描述中,都体现了马修教师在他的学生犯错误时,将学生视为“对手”展开谈判的情景,很有趣、也有搞笑。学生莫航治、盖贺克和古尔班等在犯严重错误时,马修教师都会很义正言辞的与学生谈判,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提供出可以解决的措施,让学生自行选择。而学生并不是只能完全服从于马老师,也可以与马老师斤斤计较,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充分采纳学生的意义。马修教师对他的学生蕴含着满满的爱,但也从来没有隐藏过自己对学生的失望或者不满,特别是在某一个学生影响到其他的学生,或者在伤害其他学生时,他都会表现出很愤怒,并从来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在孟丹转到马修老师的班上之后,他开始不断对其他学生进行敌意的挑拨,但马老师从来没有发怒过,和他讲道理,并包容他种种恶劣的行为,但在孟丹开始向其他学生收取“睡觉费”时,马修发了大火,惊住了孟丹,使他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
  从根本上来讲,马修教师的谈判,实际就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某一问题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从教育学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基于平等的角度上,交换观念和想法的方式,形成新的思想、意见以及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应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能够将其理解成为“一对一教育”的过程,并理解成为一种理性的教育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修教师的“谈判”也就从某个层面上彰显出真理本身所具有的沟通性。
  在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上,也体现出了马修教师对学生们的爱。盖贺克这名学生在马桑叔叔的门上装了一个伤人的设备,在被马修教师发现之后,惩罚盖贺克在下课之后照顾被设备所伤的马桑叔叔。在照料马桑叔叔过程中,盖贺克与马桑大叔之间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并對伤害他人感到深深的自责和追悔莫及。莫航治这名学生在看到他的妈妈与马教师在聊天,觉得马老师一定在和妈妈说他的坏话,从楼上倒了一大瓶墨水直接洒在了马老师的身上。马修不再让他担任合唱团中的领唱,并很明确的告诉他合唱团中不再需要他。但在公爵夫人观看合唱团演出时,马修教师又很出乎意外的示意要他回来,这一举动让莫航治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马修达到了惩罚莫航治的目的,也让他感觉到了后悔和耻辱,更加体验到了担当,重新定位自我,并努力改正自身不良行为。[1]
  从特定角度上,影片具体而深刻的揭示出“惩罚”和“宽容”所形成的张力,也让我们了解到:教育中的宽容,与我们所了解的宽容是有差异的,这是一种具有惩罚性的宽容;教育中的惩罚,与我们所认识的惩罚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惩罚。从而推论,教育中的爱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具有教师职业伦理及专业智慧的爱。   二、 传递人性之爱——“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不但诠释出音乐教育与人性的融合性,并也传递出“爱的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性问题。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就是提高受教育者表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强化人文素养,从而推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之中,校长是典型的冷酷、古板和呆滞的代表,他以“行动—反应”作为教育宗旨,在推行教育中显示出强制性教育及模式化教育中的不足。模式化教育行为体现在以校长为主的教育者,将学生们当作小动物一样,只是展开刻板的和简单的行为模式化训练,这种教育形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将学习需求有差异的学生强行阻止在一起,纳入到固定模式中,像生产零件一样对学生们展开训练,并未考虑过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消化。
  强制性的教育从各方面上来讲,是剥夺和限制学生们的自由。这种教育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们的人格尊严为前提,力求达到教育功利化的目的,惩罚是这种教育的一个主要措施。在这部影片之中,以校长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对待学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各种中伤、奚落和谩骂等,甚至还对学生关禁闭、扇耳光、打手心等体罚。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看到教师就很害怕和恐惧,有的学生见到教师直接躲得远远的,这样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与其他教师相对来讲,在影片中的主人公马修教师,则是人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与校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们为中心。马修会在满足学生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他们展开适当的教育。如经常让学生将自己理想写到笔记中,经常翻阅,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同时将恶作剧、说脏话和打架等引向唱歌、做游戏和公益劳动上。此外,在选拨合唱团队员中,马修教师根据各位学生的嗓音条件,并让他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对唱歌完全不懂的佩皮诺,都被任职为合唱团的指挥助理;而五音不全的郭邦,被任命为“乐谱手”,这些长期被家长和教师忽略的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得到被人的认可,并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并且不断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内心深深喜欢上了音乐,马修教师的到来,像是一个天使降临他们的身边,为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和梦想。[2]这种鼓励、发展学生们的独特性的教育,对于学生们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优势,并充分发挥优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自身将来取得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影片之中的莫杭治学生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指挥家,这与马修教师的引导和爱是有密切关系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从平等、自由和博爱等方面上,揭示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他们能够被塑造成什么样,这与教師有较大的关系。在片中马修教师所表现出的教育智慧很值得现代每一位教育者深入学习和寻味,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包容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玮.教育的理想——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J].考试周刊,2012(60):132-134.
  [2]张洁.浅谈观《放牛班的春天》对教师职业的崭新认识[J].青年文学家,2015(15):129-131.
其他文献
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之中,总带着流光般逝去的美好与温暖余韵。在这之中,警匪片向来是香港电影题材的常青树,诸如《无间道》《喋血双雄》等更是记忆中挥抹不去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这类以香港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港式枪战而闻名的作品,足以成为香港电影的典型代表。然则,随着历史的变迁,电影中那熟悉的香港却逐渐远离了,这多少有点像曾经英俊的少年郎终究成了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既感到无奈又只好接受。从这个角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 ethakul,下称“阿彼察邦”)是泰国著名导演,1970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并于2010年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自诞生伊始,就与各种交通工具有着“不解之缘”,电影史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中就出现了火车,比如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著名的《火车进站》(1895)和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而之
[摘要]动画形态构成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涵盖传统设计学科三大构成的内容,又针对动画领域的学习特点,强调三维空间性和时间性。传统设计领域中的三大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空间也是动画形态构成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动画领域学习构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动画形象、空间布局、时间流向的控制。  [关键词]动画形态 元素 构成法则时间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
近些年,由于我国大力倡导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外交活动。使得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了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电视媒体领域内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由此可见各国对国家形象的重视。“任何社会中的大众传媒都未曾停止过制造她的国家话语”。一个国家的形象如同一个品牌的广告,要在国际上保持大国形象,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声誉。而电视纪录片则是宣传国家形象的最好媒介,它取材真实,有很强的权威性,能够客观的展现出国家
《为国而歌》(青山,2019)和《音乐家》(西尔扎提·亚合甫,2019)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为国而歌》由王雷、古力娜扎主演。该片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王雷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从昆明到上海的音乐自觉之路,以及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音乐家》由胡军、别里克·艾特占诺夫主演。该片讲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胡军饰)到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但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
2011年由柯震东和陈妍希主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地大受追捧,继而青春主题类电影如《致青春》《栀子花开》《匆匆那年》等纷纷上映,国产青春电影迅速成为继国产喜剧电影、爱情电影、恐怖电影之后的第四大类型的电影,虽然这类型的电影非常多,但就影片的质量而言,其水准较为欠佳。观众在观影之后发现此类电影情节大同小异,充满着各种斗争、怀孕、流产等,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久而久之对这类型的电影再也没有观
崔树强 1973年生于江苏镇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生,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崔树强书学论集》《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中国书法美学与哲学等。    林散之先生是当代一位典型的传统型艺术家,诗书画俱能,自称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但却以书法成就享誉当代,被日本书家青山杉雨誉为“草圣遗法在此翁”。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对当代的启示
香港本土电影《黄金花》是一部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电影,以普世、接地气的写实主义手法,将电影中细节、生活化的语言,真实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了每天照顾自闭症加中度智障儿子生活的中年女人黄金花在面对丈夫出轨、生活重压时的纠结和痛苦。影片斩获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毛舜筠)和最佳新演员(凌文龙)奖项,以及2017年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最佳女主角(毛舜筠)。影片于2018年4月9日—5月6日
电影的根本是文化,文化是电影的根性灵魂,同时,文化更是电影经济发展输入输出制衡的根本。勿庸讳言,相对于中国式经济奇迹,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中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明显能量不足。这种不足有其历史文化等诸多客观原因,并严重影响了中国整个文化的外向型发展。目前的中国电影文化,只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潮流词汇的一段中国电影的发展札记。中国电影的未来必将在有意识的先期制衡下,为后期文化优势建立与发展打造出强势模因。
2019年末,一部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在B站播出,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书友、网友热议,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胡歌为这部纪录片的配音,还因为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引起共鸣。该纪录片播出后,B站评分9.8、豆瓣评分9.2,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800万。  《但是还有书籍》的题名来自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歌(杨德友译)[1],诗歌里写道:  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