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间的艺术与生命的当下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发明了音乐,是特别神圣的事情,音乐体现了完美的宇宙中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音乐完全依赖于时间的存在,音乐的速度、节奏、拍子,都是对时间的艺术呈现。而且,音乐必须无条件地绝对遵循时间规律方能存在,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的行为都会使音乐无法存在。当代人类的各种问题,用音乐法则来分析,昭彰若现:人类对自己的共同利益缺乏整体关照,不注重整体和谐,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如同音乐中极其恐怖和不协和的声音;《当代音乐》的创刊,自然是音乐的当下关注理念。这是最符合音乐本质的关注。因为任何听音乐的状态,都是生命的当下状态,必须付出生命的时间。
  【关键词】艺术;生命;当代音乐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意义在于,生命在体验它的时间过程中同时呈现出来,它可以是一个瞬间,也可以是一个时代。
  ——作者
  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
  人类有不少经典都声称有预言的功能,像《周易》、《推背图》、《圣经》、《诺查丹玛斯大预言》和《希腊神话与传说》等,这些预言是否真实,完全是靠时间来验证,有些即便被验证,人们也很难知道其中到底为什么存在内在联系,毕竟它们都是很神秘的。
  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关于潘多拉盒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潘多拉(Pandora)是宙斯造出的第一个人类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是泥土造的,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造大楼的混凝土吧,潘多拉这个词是所有礼物的意思。希腊众神中有一个神叫普罗米修斯,意思是“深谋远虑”,就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那个神。他有个弟弟名叫伊皮米修斯,意思为“后悔”,这个叫“后悔”的神娶了潘多拉为妻子。在举行婚礼时,宙斯让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当礼物。而众神的礼物是好是坏就不得而知了。潘多拉婚后为伊皮米修斯生了7个儿子,但是潘多拉把儿子生下来后,宙斯便把7个儿子用一个盒子封印起来,盒子的名字就叫“潘多拉之盒”。潘多拉对此非常生气,于是便偷偷地把盒子打开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哪知道一打开看,他的前6个儿子便飞了出去,他们的名字分别叫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从此人间多灾多难,但是潘多拉的第七个儿子叫希望。这就意味着虽然人类受到各种苦难的威胁,但是人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西方世界也常将科学出现后,喻为潘多拉盒子打开之时。因为当今的人类社会看到的各种物质成果都是以“礼物”面貌出现的,但是打开盒子才发现礼物并非所想。如我们所见,物理、化学、生物等哪个不是造福人类的,但是,物理学造出了原子弹可以毁灭人类,化学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生物学造出了变异的基因,说不定哪天都能让人类完蛋。科学家的好奇心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享乐和便利,也极大地刺激了普通人的贪欲之念,让人类越富有越不知足,越不幸福,这些都是事物的双面性。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所有的“礼物”所诱惑的时代。但幸运的是,人类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幸和危机,这就是因为那个“希望”最后还存在。
  这些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音乐是时间和心灵的艺术,音乐用声音在时间中展现人类心灵的历程,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心灵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怎么来创造和解释我们的音乐呢?
  二、人格分裂最严重的现代人
  现代的人跟古代人最大的不同,可能是现代人人格分裂得明显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代人在精神上要么是生活在过去,厚古薄今;要么就是生活在未来,充满希望,多数人似乎都不愿意生活在现在。但是,在物质享受方面却采取极端务实的态度,极端注重现在,晚一点享受我们都等待不得。人们享受古典艺术,推崇所有的文化遗产,但是却不愿意有古代先人的那份把建筑当艺术品来建造的心态。现代人自己造的大部分建筑极具功能性,就是希望很快能入住,能很快赚钱,至于是否具有美感是十分次要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创造了一种美学理论,说是功能美学。有功能就是美,可见美完全是依附在使用功能之上的。人们用机械化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艺术品,几乎完全放弃人们独自创造艺术品的享受过程。这种只重结果价值,忽略精神的体验过程使我想到,潘多拉盒子里的前面6个都是苦难,都是现实的,都是优先的,唯有希望最虚幻,排在最后出现,似乎是暗示人们,为了希望人们必须忍受苦难。人类是否一定要由苦难的过程换来美好的结果,这个过程不能实现也是美好的吗?我们体验音乐就是一个例外,结果很美,过程也很美。音乐艺术是一种不需要特别分裂人格才能享受的艺术,人们聆听音乐的时候,是音乐将时间的过去和未来贯穿起来,使我们永远生活在当下的生命的完整时空感受中。
  这也是音乐艺术存在内在的美学逻辑,但是这个逻各斯却被经济学的效率和分工的逻各斯给取代了。效率的终极价值追求,导致分工,这种割裂的工作状态,严重地影响和分裂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带给人空间、时间、形式和内容整体和谐美的体验被人类一点一点地弃绝了,因此,人类的精神状态,无处不存在着焦虑、急切、征服、占有心态。人类原来是为了阻止战争冲突、政治争端、贸易摩擦,就用文化来沟通调适,但是现在人类连文化也不放过,又捣鼓出了文化产业,把唯一超越功利的精神领地也拿出来拍卖,拿出来贸易。让所有人的灵魂无处躲藏,无处安宁。当然,我们但愿文化产业是文化影响经济活动的内涵,而不是相反。
  三、音乐的逻各斯与当代命题
  人类发明了音乐,是特别神圣的事情,音乐体现了完美的宇宙中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音乐完全依赖于时间的存在,音乐的速度、节奏、拍子,都是对时间的艺术呈现。而且,音乐必须无条件地绝对遵循时间规律方能存在,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的行为都会使音乐无法存在。例如,你不能说因为你时间宝贵,而快速播放一首音乐作品。因此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存在,音乐声音的音波可以像空气一样充满任何一个它能到达的空间,音乐体现着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体现了宇宙的基本法则。音乐所表达的对立统一,对比平衡,结构变化,丰富深刻的艺术思想,完完全全是一种超越一般哲学的智慧体系。对于人类而言,音乐所表达的人类的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对于生命而言独特奇妙的心灵感受,各种文化内涵精确表达的无限魅力,等等,我们怎样来评价音乐带给人类生命所能描述的精神价值都不为过。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先秦诸子和希腊先贤们那么深刻地领会音乐普世价值而已。   事实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语言、数学和音乐是人类开启宇宙的三把钥匙。人类的音乐,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远远没有体现它的深刻内涵,它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同数学异曲同工。
  当代人类的各种问题,用音乐法则来分析,昭彰若现:人类对自己的共同利益缺乏整体关照,不注重整体和谐,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如同音乐中极其恐怖和不协和的声音;人类任意加快发展速度,不考虑自然的节律,破坏动植物生长周期,引发生态灾难,也如任意改变音乐的速度和节奏,音乐完全失去固有美感内涵;人类任意改变自然的资源结构格局,在江河中修建大量水坝,也如音乐中,肆意使用休止符号,任意重复堆砌所谓华彩乐句,使音乐荒谬混乱。等等如是。难听的音乐至于生命是一种遭罪,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毁灭。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凡音之起,人心所生也。这个世界的人间祸福,好多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或者是人不能认识自然规律造成的。所以,体验音乐之和谐,能洞察宇宙之秩序也。这乃是,音乐之逻各斯与当下人类命运的关系。
  四、音乐存在于生命的当下
  《当代音乐》的创刊,自然是音乐的当下关注理念。这是最符合音乐本质的关注。因为任何听音乐的状态,都是生命的当下状态,必须付出生命的时间。我想表达的是,我以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音乐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失语的状态。就是说,人们没有,不愿意,不喜欢,不能够,不擅长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说,那种源自生命深处的感动,那些反映真实的、不虚假的生活体验的音乐作品太稀罕了。高端作曲家,高处不胜寒,忙于那些巨额稿费的大型震撼世界、企图流芳千古的传世之作的写作。一般的作曲家们,在各种影视剧音乐的签约中奔忙,他们一半是音乐人,一半是经济人,大量的宝贵时间和才华,都浪费在那些庸俗的三流导演的艺术品位中了。那些作曲新手们正忙于在生存线上挣扎,赚取生活费和忙于写出能得奖的作品以便能够出名和赚更多的钱。重要的不是这些作曲家不愿写出好作品,而是从他们生存的状态来看,他们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个人的生存空间被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压缩到最小。中国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课程体系中,除了作曲技术的各类专业课程,就是音乐分析音乐的课程,基本没有任何音乐以外的关于其他人文内涵的课程。就是说,他们是按作曲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培养作曲家。
  讨论中国当代音乐,只说作曲家,实在太片面,它起码要涉及到现代人的音乐观念、音乐音响作品、各种音乐活动、所有音乐家、音乐物质形态,音乐教育等等。
  我想说的是《当代音乐》的创刊,是针对音乐的过去和音乐的未来而存在的。这就强调了当代音乐从业者的时间定位,呼唤现代人的时代责任感。我们这个时代,我前面已经说过,在艺术上原创能力薄弱,对遗产迁移能力较强,对未来展望能力也巨强(但不代表想象力强)。当代人物质层面追求丰富,精神层面要求单薄。这个杂志的创刊,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发挥改善作用。其实我总想,过一百年之后,中国到处都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各类艺术批发品,千篇一律的外国艺术仿制品,鱼目混珠的古董赝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所有的精神遗产吗?
  不过话说回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遭受了那么多灾难之后,能休养生息几十年,也是应该的,不要苛刻要求太多。再说了,艺术毕竟是带给人精神自由的,就算是选择颓废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无可指责。我们生活的时代,无论你嬉笑怒骂也好,你高端大气上档次也好,总之,我们当代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表达的水平高低不是最重要,价值如何留给后人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的真切记录。但求不抄袭,不搞假,尽量不要空白就好。这样做,既是以音乐建构自己的当下生活,也是我们当代人对历史的一个交代。《当代音乐》的创刊正是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其他文献
【摘 要】古代黎族乐舞的形成和发展,源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得益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多年来却不被世人所熟知。从舞蹈、民歌、乐器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黎族乐舞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我们更好多视角的传承音乐文化,使其得到更深远的保护和发展,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黎族乐舞;保护;传承  偶然一次去观看民族原生态艺术晚会,晚会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作品。当主持人报幕说:“下面请欣赏
期刊
【摘 要】音乐与文化是音乐研究中两个基本而且重要的命题。中国音乐发展的当下景观表现为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化和音乐审美观念多元化。中国音乐在大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仍然凸显中国音乐个性,其价值取向体现在“和”为基础,“变”为本质。 中国艺术理论高度重视和谐。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对先进的文化进行不断地适应和调整,由此表现出“变”的特质。在文化自觉的命题中,中国音乐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
期刊
【摘 要】为了使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到更高层次,本文采用了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现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课堂的分班教学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课堂分班教学制度的试验方法,来观察学生对于这项举措的反应状态、来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与学生交流、研讨进行调查,来寻找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来证实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共同课程分班教学是可行且有必要的。  【关键词
期刊
观佩杰近期创作的部分水墨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新的感觉。初以为,他在采取新派画法,看不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法。而凝神细看,又无一分新派画家的方法。这种效果,可能在于他绘画中的皴法细腻绵长。  他的笔在纸上,有正有倒,笔走游龙,犹如纸上搏象。他画中的皴法并不明显,看不出明显的撕笔痕迹。这正形成了他的绘画特点,看不出笔法就是笔法。皴法的创造源于自然,同时又要为表现自然服务。石涛曾说过:“画之理,笔之法
期刊
【摘 要】红色革命歌曲如《歌唱祖国》、《保卫黄河》、《祖国颂》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钢琴即兴伴奏,常常难以把握其左手部分的伴奏。笔者通过分析李春俊的《最经典红歌钢琴范式化即兴伴奏》成谱伴奏,阐述红歌所需的左手伴奏类型及演奏方法。期望通过笔者的分析,使学习钢琴的学生们在演奏红歌时,获得更加符合乐曲性质的和弦编配。  【关键词】即兴伴奏;红歌;即兴程式化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从西方传教士玛利窦作
期刊
【摘 要】加拿大大温地区是经济繁荣的多民族集聚区,钢琴教育蓬勃发展,在留学于北美洲的音乐学生中,除皇家音乐学院外,在此地区的UBC(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肩负着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的职责,笔者在留学加拿大期间,针对加拿大钢琴教育现状,进行约三年的钢琴教育观摩教学中,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教育的观察研究,在加拿大钢琴课堂研究中发现其独特特征,并对比目前我国钢琴课堂,期待为我国钢琴音乐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  
期刊
编者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的交融也在提速。近年来,各种带有 “转基因”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听觉。有的如流星一闪而过;有的则在顽强地扎根、蔓延。适者生存,此乃天道。针对各种文化现象和艺术潮流,本期“对话与争鸣”的主题为“时尚与传统经典的融合 ——中国音乐剧的生存与发展”,对近年音乐剧在我国滋生、扩展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刊热诚欢迎作者和读者能够参与各种学术话语的争
期刊
【摘 要】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应重视艺术实践与教学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演奏水平,来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系统;课堂教学;实践必修课;考核制度  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应重视艺术实践与教学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将实践环节纳入常规教学课程,制订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以学分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改变了以往实践环节随意,实践内容
期刊
【摘 要】钱仁康先生于2006年出版的《肖邦叙事曲解读》一书,是他所有著作中唯一针对作曲家的某一个创作体裁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著作,是一部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著作。通过对肖邦戏剧性作品创作背景及其成长过程的分析、通过对其叙事曲体裁渊源的追溯和体裁特征的分析、通过对叙事曲的戏剧性结构的分析以及肖邦叙事曲与密茨凯维支叙事诗关系的分析,以此来充分细致地对四首叙事曲进行更加详尽、独到而有说服力的比较性研究与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对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解读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视角,对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五年钢琴重奏课程改革进程加以阶段性总结。通过对改革三个阶段的梳理、获奖情况以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钢琴二重奏课程在本科音乐免费师范教育中获得学生积极的响应,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启发教师大胆创新,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音乐学院的教学经验,将钢琴重奏艺术引入到高师教学当中来,将它提炼、改造,使之更适合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