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件苦差,就是每周的周记就让语文老师叫苦不迭,如果老师自己都把这项任务当作苦差,疲于应付,那么作为学生又会如何对待呢?我想不过是敷衍了事而已,即使是那些爱动脑思考、课下经常练笔的学生也会慢慢耗尽热情的。所以,怎样面对学生的作文以及批改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
作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凡是那些优秀的作文,无一不是段落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美观,思想观点突出。而那些不成功的作文,大多是书写不整洁,层次不清楚,思想不明确。这难道是巧合?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书写的技法也有很大的关联。
再回头来翻看这两类人的周记本,前者内容翔实,书写认真,或摘抄,或点评,或阐述;而后者或成篇抄袭,不痛不痒,或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再看书写,歪歪扭扭,甚至只用了薄薄的练习本,可见积习已久,很难改变或提高。
有句教学俗语叫“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句话太绝对,失之偏颇,既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又对老师的水平做了不恰当的评价。首先得承认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和差异性,还得兼顾老师的学识背景,教学方法和能力水平。如果只看到了学生的一面,而不从老师这一角度来审察,也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毕竟教师是教学矛盾的主体,教师的引导呵护,或者是批评训斥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外大量的写作研究表明,教师的批改效果极其有限。(这些都是国外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然而,能否通过一些积极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敢于写作,愿意写作,进而乐于写作呢?
近来笔者偶尔整理以前的教学书籍,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以前整理过的某一次学生习作中的佳作和自己的一篇下水文。(另一篇诗稿已遗失,以前在班里评讲过。)如果能拿到这里与更多的师生朋友们交流、欣赏,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那是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我略加变动,将其改为: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样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切合一些。现摘录部分学生佳作片段和教师点评。
某某同学习作《父爱如山》片段:
……更不会注意到爸爸妈妈经常会把身子向外挪,从那本身并不宽敞的竹床上给我腾出足够的空间,更不会知道,他们会在我睡稳之后,轻轻地把我抱回到舒适的大床上去,为我盖好毯子,然后才安心地睡下……
……鼓励我说:“你知道吗?没有经过游泳的人站在水边,没有经过跳伞的人站在机舱口,都是越想越害怕,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做起来就不知道怕了,你可以先做起来试试。”……
……在这世上有一个人,他把所有的卑微、屈辱都藏进自己心里,然后,以一座山的形象挺立在我们面前,这个人就是父亲……
教师点评:语言朴实,内容真实,父亲的形象却很高大,选材充实,详略得当。
某某同学习作《黑暗中的“火把”》片段:
……吃过早饭,踏着洒满月光的小路去上学,早晨由于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所以并不害怕……晚上,同样是踏着洒满月光的小道回家,但只是我一个人,因为他们大都留宿,回家途中要经过一片树林,漆黑的夜晚,充满了怪异,我提心吊胆地摸索着前进……第二天又是如此,只是在回家的途中多了一个“火把”。这“火把”在黑暗的树林中显得多么明亮呀!于是,我便加快了脚步,想要赶上那“火把”,因为我想这可能是跟我一样过路的人。但是,我加快了脚步,“火把”也加快了移动的速度,我放慢了速度,“火把”也……后来,我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那个“火把”,时间长了,便习以为常了……大约在我上了高中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火把”其实是父亲点的。
教师点评:故事情节完整,起伏跌荡,尤其是“火把”的情节的设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某某同学习作《唠叨》片段:
……老师的唠叨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航向,同学的唠叨是为我们开辟成功的道路,父母的每一句唠叨,牵挂着我们每个人健康茁壮成长……
……“冬冬,你回来了?”“你在那个地方住的还习惯吗?”“在那个地方有没有好好学?有没有打游戏机?”一句句唠叨的话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当我打开电视机,坐在电视机旁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时,母亲又唠叨了:“冬冬,你往后面坐一点,不然会伤害你的眼睛。”看着母亲像木桩似的站在门口,脸颊略微带着微笑,我坐到后面的沙发上,母亲于是也就回过头,走进厨房,当我透过玻璃门窗向外看时,枯黄的头发上夹杂着几缕银白色的细丝,在空气中微微浮动……
……望着母亲的背影,听着母亲的唠叨,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教师点评:故事完整,用力刻画“唠叨”这一细节,并以此为题来写母爱,首尾点题,强化母爱这一主题。
某某同学习作《贫困中的感动》片段:
……“邵洁,你有没有2元钱?”忽然在我看书的时候有人碰了我一下,我瞅了她一眼,便掏出了放在桌子上,又继续看自己的书,我开始更加讨厌她了,才认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开始借钱,怎么好意思……
……“邵洁,现在我只有两毛钱了,剩下的钱我会慢慢还你。”我不理会她,心里想着,还不起钱还借!我瞥了她一眼,用一脸鄙夷的神态开了口:“你要是不想还就算了,钱我不要了。”……哽咽着对我说:“我……我向你借钱,是因为给爷爷治病,他这几天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本来我打算用学费先给爷爷买药,可是爷爷坚决不肯……”我不相信地看着她……“我可以去你家看看吗?”我被她说得深深地震撼了……
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小巷,绕来绕去,终于到了那间明显的小屋,它在那里好像只要风一吹雨一打就会瞬间坍塌,和旁边的房屋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走进房间,全部空间不过仅几平米,而且传出浓重的中草药味,没有什么地方是干净整洁的……
……人生并不都是很轻松的,原来还有很多贫困生就在我们周围,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收获一份感动。
教师点评:叙事完整,条理清楚,先抑后扬的技巧运用得很好,人物的肖像、环境的描写很好。
教师下水文《国歌嘹亮 红旗飘扬》片段:
“快看!快看!中国又得金牌了!”爱人兴奋地呼喊着……
“快看!快看!举重队的张湘祥!”爱人激动地说……
“中国队又要夺牌了!唉!可惜是枚银牌!”爱人不停地点评着……
“跳水皇后郭晶晶出来了,快看!”又是一场精彩地跳水比赛,爱人用高音喇叭通知我……
2008奥运的精彩瞬间太多了,但我最愿看到的是领奖台上的中国健儿,最愿听到的是中国国歌奏响,那一刻我会激动地哽咽着,因为我被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感动着,更因为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自我点评:散文笔法,串连几个片段,抓住瞬间细节,突出被感动的时刻。
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记叙要素的完整,而更高一个层次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悬念的设置、细节的描写、详略等方面下功夫。
教师的劳动是重复的、辛苦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教学都有精彩的瞬间与片段,如果不记下点什么,就会转瞬即逝,成为永远的遗憾,作文的批改是相当费力、费时、而又少功效的,面对各种表达能力层次的作文,如果作为教师能有选择性的在每次作文批改中都择其优秀加以整理保存,几年下来定会是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
作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凡是那些优秀的作文,无一不是段落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美观,思想观点突出。而那些不成功的作文,大多是书写不整洁,层次不清楚,思想不明确。这难道是巧合?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书写的技法也有很大的关联。
再回头来翻看这两类人的周记本,前者内容翔实,书写认真,或摘抄,或点评,或阐述;而后者或成篇抄袭,不痛不痒,或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再看书写,歪歪扭扭,甚至只用了薄薄的练习本,可见积习已久,很难改变或提高。
有句教学俗语叫“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句话太绝对,失之偏颇,既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又对老师的水平做了不恰当的评价。首先得承认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和差异性,还得兼顾老师的学识背景,教学方法和能力水平。如果只看到了学生的一面,而不从老师这一角度来审察,也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毕竟教师是教学矛盾的主体,教师的引导呵护,或者是批评训斥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外大量的写作研究表明,教师的批改效果极其有限。(这些都是国外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然而,能否通过一些积极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敢于写作,愿意写作,进而乐于写作呢?
近来笔者偶尔整理以前的教学书籍,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以前整理过的某一次学生习作中的佳作和自己的一篇下水文。(另一篇诗稿已遗失,以前在班里评讲过。)如果能拿到这里与更多的师生朋友们交流、欣赏,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那是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我略加变动,将其改为: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样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切合一些。现摘录部分学生佳作片段和教师点评。
某某同学习作《父爱如山》片段:
……更不会注意到爸爸妈妈经常会把身子向外挪,从那本身并不宽敞的竹床上给我腾出足够的空间,更不会知道,他们会在我睡稳之后,轻轻地把我抱回到舒适的大床上去,为我盖好毯子,然后才安心地睡下……
……鼓励我说:“你知道吗?没有经过游泳的人站在水边,没有经过跳伞的人站在机舱口,都是越想越害怕,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做起来就不知道怕了,你可以先做起来试试。”……
……在这世上有一个人,他把所有的卑微、屈辱都藏进自己心里,然后,以一座山的形象挺立在我们面前,这个人就是父亲……
教师点评:语言朴实,内容真实,父亲的形象却很高大,选材充实,详略得当。
某某同学习作《黑暗中的“火把”》片段:
……吃过早饭,踏着洒满月光的小路去上学,早晨由于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所以并不害怕……晚上,同样是踏着洒满月光的小道回家,但只是我一个人,因为他们大都留宿,回家途中要经过一片树林,漆黑的夜晚,充满了怪异,我提心吊胆地摸索着前进……第二天又是如此,只是在回家的途中多了一个“火把”。这“火把”在黑暗的树林中显得多么明亮呀!于是,我便加快了脚步,想要赶上那“火把”,因为我想这可能是跟我一样过路的人。但是,我加快了脚步,“火把”也加快了移动的速度,我放慢了速度,“火把”也……后来,我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那个“火把”,时间长了,便习以为常了……大约在我上了高中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火把”其实是父亲点的。
教师点评:故事情节完整,起伏跌荡,尤其是“火把”的情节的设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某某同学习作《唠叨》片段:
……老师的唠叨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航向,同学的唠叨是为我们开辟成功的道路,父母的每一句唠叨,牵挂着我们每个人健康茁壮成长……
……“冬冬,你回来了?”“你在那个地方住的还习惯吗?”“在那个地方有没有好好学?有没有打游戏机?”一句句唠叨的话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当我打开电视机,坐在电视机旁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时,母亲又唠叨了:“冬冬,你往后面坐一点,不然会伤害你的眼睛。”看着母亲像木桩似的站在门口,脸颊略微带着微笑,我坐到后面的沙发上,母亲于是也就回过头,走进厨房,当我透过玻璃门窗向外看时,枯黄的头发上夹杂着几缕银白色的细丝,在空气中微微浮动……
……望着母亲的背影,听着母亲的唠叨,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教师点评:故事完整,用力刻画“唠叨”这一细节,并以此为题来写母爱,首尾点题,强化母爱这一主题。
某某同学习作《贫困中的感动》片段:
……“邵洁,你有没有2元钱?”忽然在我看书的时候有人碰了我一下,我瞅了她一眼,便掏出了放在桌子上,又继续看自己的书,我开始更加讨厌她了,才认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开始借钱,怎么好意思……
……“邵洁,现在我只有两毛钱了,剩下的钱我会慢慢还你。”我不理会她,心里想着,还不起钱还借!我瞥了她一眼,用一脸鄙夷的神态开了口:“你要是不想还就算了,钱我不要了。”……哽咽着对我说:“我……我向你借钱,是因为给爷爷治病,他这几天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本来我打算用学费先给爷爷买药,可是爷爷坚决不肯……”我不相信地看着她……“我可以去你家看看吗?”我被她说得深深地震撼了……
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小巷,绕来绕去,终于到了那间明显的小屋,它在那里好像只要风一吹雨一打就会瞬间坍塌,和旁边的房屋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走进房间,全部空间不过仅几平米,而且传出浓重的中草药味,没有什么地方是干净整洁的……
……人生并不都是很轻松的,原来还有很多贫困生就在我们周围,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收获一份感动。
教师点评:叙事完整,条理清楚,先抑后扬的技巧运用得很好,人物的肖像、环境的描写很好。
教师下水文《国歌嘹亮 红旗飘扬》片段:
“快看!快看!中国又得金牌了!”爱人兴奋地呼喊着……
“快看!快看!举重队的张湘祥!”爱人激动地说……
“中国队又要夺牌了!唉!可惜是枚银牌!”爱人不停地点评着……
“跳水皇后郭晶晶出来了,快看!”又是一场精彩地跳水比赛,爱人用高音喇叭通知我……
2008奥运的精彩瞬间太多了,但我最愿看到的是领奖台上的中国健儿,最愿听到的是中国国歌奏响,那一刻我会激动地哽咽着,因为我被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感动着,更因为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自我点评:散文笔法,串连几个片段,抓住瞬间细节,突出被感动的时刻。
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记叙要素的完整,而更高一个层次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悬念的设置、细节的描写、详略等方面下功夫。
教师的劳动是重复的、辛苦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教学都有精彩的瞬间与片段,如果不记下点什么,就会转瞬即逝,成为永远的遗憾,作文的批改是相当费力、费时、而又少功效的,面对各种表达能力层次的作文,如果作为教师能有选择性的在每次作文批改中都择其优秀加以整理保存,几年下来定会是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