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等第,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教师的批改就成了形式,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23-02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本文仅就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1 自我赏识,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自改的兴趣。在学生写好作文后由学生本人先对习作赏识一番,画出好词佳句。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对待习作。然后是小组赏识法。在自我赏识习作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赏识,人人参与,在组长主持下每位同学宣读赏识的词、句、段。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创造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最后是集体赏识。教师从中挑选几篇佳作面批画改,再由作者自我校正,然后在评改课上利用录音、投影等手段向全体学生展现,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使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能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既达到欣赏作文的目的,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经过评议后的作文,再评选出最佳作品,贴在“蓓蕾初绽”专栏中,让学生欣赏
2 读写结合,教给方法
要注重读写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作文自改的能力。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文的讲读抓词语的比较,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逐步养成练字的习惯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知道怎样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处理好文章内容详与略的关系,怎样写好过渡段等。作为作文自改的主体,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是自改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基础。 其次,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得体。最后,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通过反复朗读,经历发现 —— 修改 —— 提高三个过程,使学生有效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
3 点面结合,体验成功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做到点面结合,优差兼顾,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真正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首先,提倡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指导时应先点后面。每次指导学生自改前,教师应先通阅学生作文,抓住典型文章进行现场修改讲评,然后对本次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再让学生分组自改。
一般情况下,上自改课前,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总是自己打印出两至三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发给学生。其中,一篇用于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特点及具体的修改要求;另一篇用于学生集体讨论、修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注意事项;最后才是分组自改作文。分组自改时,一般以每小组四人为佳,每个小组的组合尽量考虑作文水平的差异和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我要求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必须经过其他三个同学的修改,然后再由作者自己参考其他同学的修改意见自批自改,有不同见解的可以辩论,难度较大的可请教师协助解决。这样一来,作文修改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有修改作文的动力和兴趣,作文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其次,在作文修改课上,教师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个别的指导工作。在指导自改时,教师应做到优差兼顾。对优等生应重在提出要求,指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对后进生则应着重方法的指导,指导要根据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样。
张子睿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文章。文中简单交代了她妈妈生病住院,病情严重,她去探望妈妈,而妈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敦促她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她感动得流下眼泪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我总是觉得过于简单,文章内容的表现力度不够,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说。于是我便借机同她谈了起来,我启发她想一想:妈妈平时是怎样疼爱你的?批评过你吗?是怎么做的?你平时对妈妈的“唠叨”是怎样对待的?现在妈妈病重,你还希望再听到妈妈的唠叨吗?谈着谈着,周小燕同学禁不住哭了起来。几天后她交给我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妈妈的爱》。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燕是带着感情一气呵成的。这时我在肯定她写得好的同时也向她指出文章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重要性。第二天,小燕把这篇文章交上来,虽然只剩下六百多字,却显得更为生动感人,我在教室里表扬了她,听了她的朗读,不少同学的眼眶都跟她一样红了起来。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得了区三等奖。
4 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一学期一篇文章的修改,只要每次修改都有一点进步就值得肯定。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的修改要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作文修改的过程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文字的修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实践,寻找下锅的“米”,充实文章的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教师指导修改的方法上来说可分为三步批改法、示范修改法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求学生懂得修改的符号,写完后要坚持多读多改,要逐步使自己的文章做到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实践和理论表明,学生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改,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批改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修改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校长阅刊》2007.11
[2] 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23-02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本文仅就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1 自我赏识,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自改的兴趣。在学生写好作文后由学生本人先对习作赏识一番,画出好词佳句。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对待习作。然后是小组赏识法。在自我赏识习作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赏识,人人参与,在组长主持下每位同学宣读赏识的词、句、段。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创造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最后是集体赏识。教师从中挑选几篇佳作面批画改,再由作者自我校正,然后在评改课上利用录音、投影等手段向全体学生展现,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使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能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既达到欣赏作文的目的,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经过评议后的作文,再评选出最佳作品,贴在“蓓蕾初绽”专栏中,让学生欣赏
2 读写结合,教给方法
要注重读写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作文自改的能力。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文的讲读抓词语的比较,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逐步养成练字的习惯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知道怎样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处理好文章内容详与略的关系,怎样写好过渡段等。作为作文自改的主体,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是自改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基础。 其次,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得体。最后,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通过反复朗读,经历发现 —— 修改 —— 提高三个过程,使学生有效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
3 点面结合,体验成功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做到点面结合,优差兼顾,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真正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首先,提倡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指导时应先点后面。每次指导学生自改前,教师应先通阅学生作文,抓住典型文章进行现场修改讲评,然后对本次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再让学生分组自改。
一般情况下,上自改课前,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总是自己打印出两至三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发给学生。其中,一篇用于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特点及具体的修改要求;另一篇用于学生集体讨论、修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注意事项;最后才是分组自改作文。分组自改时,一般以每小组四人为佳,每个小组的组合尽量考虑作文水平的差异和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我要求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必须经过其他三个同学的修改,然后再由作者自己参考其他同学的修改意见自批自改,有不同见解的可以辩论,难度较大的可请教师协助解决。这样一来,作文修改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有修改作文的动力和兴趣,作文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其次,在作文修改课上,教师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个别的指导工作。在指导自改时,教师应做到优差兼顾。对优等生应重在提出要求,指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对后进生则应着重方法的指导,指导要根据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样。
张子睿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文章。文中简单交代了她妈妈生病住院,病情严重,她去探望妈妈,而妈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敦促她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她感动得流下眼泪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我总是觉得过于简单,文章内容的表现力度不够,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说。于是我便借机同她谈了起来,我启发她想一想:妈妈平时是怎样疼爱你的?批评过你吗?是怎么做的?你平时对妈妈的“唠叨”是怎样对待的?现在妈妈病重,你还希望再听到妈妈的唠叨吗?谈着谈着,周小燕同学禁不住哭了起来。几天后她交给我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妈妈的爱》。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燕是带着感情一气呵成的。这时我在肯定她写得好的同时也向她指出文章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重要性。第二天,小燕把这篇文章交上来,虽然只剩下六百多字,却显得更为生动感人,我在教室里表扬了她,听了她的朗读,不少同学的眼眶都跟她一样红了起来。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得了区三等奖。
4 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一学期一篇文章的修改,只要每次修改都有一点进步就值得肯定。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的修改要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作文修改的过程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文字的修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实践,寻找下锅的“米”,充实文章的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教师指导修改的方法上来说可分为三步批改法、示范修改法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求学生懂得修改的符号,写完后要坚持多读多改,要逐步使自己的文章做到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实践和理论表明,学生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改,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批改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修改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校长阅刊》2007.11
[2] 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