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作文作用,身教更重言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利用和整合教材,充分发掘德育教育资源
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取的大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
我在教学《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课文时,通过设计导语和教学过程,寻找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湖光塔影’,‘高楼深院’,是我们心目中关于大学的全部意象,‘湖光塔影’的象征只属于北大。燕南园的幽静,未名湖的明澈,博雅塔的挺秀,这一切有机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大的神秘气息。1998年5月4日,在她百岁华诞的日子里,一代伟人又在这里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论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对一流大学创建的要求,以及对青年一代提出了希望。”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枯燥的说教方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在教学中就应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枯燥乏味地说教。
1、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有感情地给学生朗读其中感人的段落。读完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这样写道:“从来没有学过一篇课文会让我有想哭的感觉。听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看着语文老师那满含泪水的眼睛,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都沉默了。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妈妈的愧疚。”
2、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辨道德标准。如我在教授《〈呐喊〉自序》时,设计了四个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抽取一个课题,有针对性进行,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学习了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同时我设计了“愚昧是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让学生在演讲中获得德育教育。“课前5分钟演讲”是我的教学中的保留节目,形式不变,但是内容在变化。我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特征,确定了一些话题,比如诚信、宽容、爱国、友谊、珍惜生命等主题,让学生自选话题,自己写演讲稿,在课前演讲。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又使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获得了教育,通过学生的口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4、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德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胡同文化》教学中,课前找了很多图片,把它们制成了powerpoint幻灯片,把胡同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了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看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怀旧的思想情感。
三、发挥作文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要在全方位了解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多种渠道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健康的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每周都写随笔,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生活中的感受记在本子上。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面对这些用心写就的习作,我也用心来写评语,我把评语当作是我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有激励类的,有商量类的,有批评式的,有表扬式的……注重引导青少年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让他们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质。
四、身教达于言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亲其师,新其道”,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形式远不止上述那些,我在这里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赐教,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问题,以达到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一最终目标。
一、利用和整合教材,充分发掘德育教育资源
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取的大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
我在教学《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课文时,通过设计导语和教学过程,寻找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湖光塔影’,‘高楼深院’,是我们心目中关于大学的全部意象,‘湖光塔影’的象征只属于北大。燕南园的幽静,未名湖的明澈,博雅塔的挺秀,这一切有机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大的神秘气息。1998年5月4日,在她百岁华诞的日子里,一代伟人又在这里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论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对一流大学创建的要求,以及对青年一代提出了希望。”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枯燥的说教方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在教学中就应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枯燥乏味地说教。
1、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有感情地给学生朗读其中感人的段落。读完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这样写道:“从来没有学过一篇课文会让我有想哭的感觉。听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看着语文老师那满含泪水的眼睛,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都沉默了。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妈妈的愧疚。”
2、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辨道德标准。如我在教授《〈呐喊〉自序》时,设计了四个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抽取一个课题,有针对性进行,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学习了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同时我设计了“愚昧是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让学生在演讲中获得德育教育。“课前5分钟演讲”是我的教学中的保留节目,形式不变,但是内容在变化。我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特征,确定了一些话题,比如诚信、宽容、爱国、友谊、珍惜生命等主题,让学生自选话题,自己写演讲稿,在课前演讲。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又使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获得了教育,通过学生的口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4、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德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胡同文化》教学中,课前找了很多图片,把它们制成了powerpoint幻灯片,把胡同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了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看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怀旧的思想情感。
三、发挥作文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要在全方位了解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多种渠道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健康的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每周都写随笔,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生活中的感受记在本子上。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面对这些用心写就的习作,我也用心来写评语,我把评语当作是我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有激励类的,有商量类的,有批评式的,有表扬式的……注重引导青少年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让他们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质。
四、身教达于言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亲其师,新其道”,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形式远不止上述那些,我在这里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赐教,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问题,以达到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一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