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永远都是成功的吗?不,教学也会有遗憾之处。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赋予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我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对后继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效应。解决困惑,消除遗憾,追寻新颖,这就是数学课堂的价值所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次走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一、两次“探究”的回顾
三年前,我曾经教学了《圆的周长》,记得当时似乎也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家一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用一用”的探究过程。
“自学”引导题如下:
(1)什么叫圆的周长?圆周率表示什么?
(2)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3)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计算圆的周长吗?
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师生忙忙碌碌的,还搭上了“计算器”。可是在一组一组汇报实验数据时,却没有一组数是接近“3.14”的。这种场景令学生失望,他们没有品尝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一个个不自信地唉声叹气。也令教师难堪,教师只好把“博士爷爷”请出来,让学生看书自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种探究只是流于形式,耗时多,效果很一般。至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我们只能借助“前辈数学家”的艰难、卓越的探究数据来说明,大部分知识仍然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教学任务没能预期完成,课堂效果当然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三年后,我带着上次的教学缺憾,精心设计这节课。我一改过去的教法,变“四分之一”的参与面为“百分之百”的参与面。我仍然精心设计了自学引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圆的周长》的学习,把课上自学调整为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引导题如下:
(1)什么是圆的周长?
(2)如果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那么请你估一估,直径为1厘米的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3)你了解祖冲之吗?你想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历程吗?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记录。
(4)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数据不能接近3.14呢?
(5)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6)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计算圆的周长吗?
教师让每个学生在家里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的实物,与家人合作,亲手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同一个圆里“周长和直径”有着怎样的秘密关系,并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单。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并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反馈量。
在交流“探究成果”时,师生让大量的数据来说话。由于有家长的鼎力相助,实验得到的数据几乎接近 “3” 了, 这就拉近了学生与前辈数学家们等人的距离。
二、两次“教学”的透析
前次教学探究活动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十几个学习小组,只有一组所得数据是接近3.14的,实验显然是不成功的。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会计算圆的周长,但只是基于简单的模仿,对圆的周长的理解只停留在书面上,教学之后总觉得有些缺憾。
本次教学探究活动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齐心协力,共同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的洗礼。自主学习不再是一种学习形式,而是一次深层面的探究。两次“自学思考题”的设计也反映了教师不同的理念。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学习的形式由“浮于表面,照本宣科”到“实实在在,以少见多”。教师领着一群孩子在从事数学家们做的研究活动。当一个人的数据说明不了问题,我们就观察一个小组的数据;当一个小组的数据还含糊不清,我们就把全班学生的“数据”事先预设在电脑中,一一展示给学生观察。学生从如此 “众多”的数据上,渐渐发现了同圆里,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秘密的关系。用数来表示,离3很近了,这个倍数大多在3.0~3.1。这样的探究活动,确实能带给学生一种风景线。让学生深刻领略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探究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它有时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对数学的研究,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表面上,细节决定成败,毅力决定一切。由于有教师的悉心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处能展开联想、转化和思考,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很快推导出来了。学生在参与概念的产生、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也真正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本次《圆的周长》的教学活动凸显以下特点:
1.重在体验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教师让学生追溯“圆周率”的艰难研究历程,适时让学生受到一次“爱祖国、爱古代数学家”的思想品德教育,促成了本节课“情感教育目标”有效达成。学生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数学家感到自豪,因为中国人探究圆周率的历史要比外国人早很多。学生肯定了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探究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深感我们古代的数学家是多么的伟大,今天我们也在从事数学家一样的研究活动,还借助前辈的肩膀获得“真传”。
2.意在转化
“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的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线段的总和。而圆的周长是绕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度。由“线段”到“曲线”,必然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事先估计一下直径3厘米的圆的周长与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的大小关系。联想实验活动,在推导公式后再与准确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直径3厘米的圆的周长小于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践行一次“化曲为直”的活动。
3.贵在应用
“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广泛的运用?学完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问题,并自己解决。学生发现教室里,分针和时针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给圆形的镜子镶边等都是计算圆的周长。求400米跑道总长,学生能总结出 “一个圆周长 两条线段长”的快捷方法。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很多生活问题,从而实现“能力目标”的有效达成。
4.美在网络
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渐渐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健康上网,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盘活了《圆的周长》的学习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还丰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价值的数学。
回顾与对比两次教学,我悟出了一个哲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课后反思的时候,你总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反思之后,就会给你带来新的精彩。上节课的问题就是你下节课要努力的方向。每当我们解决前一个问题,必将会自觉地思考新的问题。这样的周而复始,必将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活力,新的方法……让我们不断地补偿教学中缺憾,关注课堂上有效和高效的和谐,关注师生主体与主导的发挥,关注情感目标和知能目标的协调。在不断解决缺憾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收获常态课的精彩。
一、两次“探究”的回顾
三年前,我曾经教学了《圆的周长》,记得当时似乎也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家一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用一用”的探究过程。
“自学”引导题如下:
(1)什么叫圆的周长?圆周率表示什么?
(2)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3)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计算圆的周长吗?
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师生忙忙碌碌的,还搭上了“计算器”。可是在一组一组汇报实验数据时,却没有一组数是接近“3.14”的。这种场景令学生失望,他们没有品尝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一个个不自信地唉声叹气。也令教师难堪,教师只好把“博士爷爷”请出来,让学生看书自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种探究只是流于形式,耗时多,效果很一般。至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我们只能借助“前辈数学家”的艰难、卓越的探究数据来说明,大部分知识仍然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教学任务没能预期完成,课堂效果当然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三年后,我带着上次的教学缺憾,精心设计这节课。我一改过去的教法,变“四分之一”的参与面为“百分之百”的参与面。我仍然精心设计了自学引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圆的周长》的学习,把课上自学调整为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引导题如下:
(1)什么是圆的周长?
(2)如果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那么请你估一估,直径为1厘米的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3)你了解祖冲之吗?你想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历程吗?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记录。
(4)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数据不能接近3.14呢?
(5)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6)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计算圆的周长吗?
教师让每个学生在家里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的实物,与家人合作,亲手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同一个圆里“周长和直径”有着怎样的秘密关系,并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单。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并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反馈量。
在交流“探究成果”时,师生让大量的数据来说话。由于有家长的鼎力相助,实验得到的数据几乎接近 “3” 了, 这就拉近了学生与前辈数学家们等人的距离。
二、两次“教学”的透析
前次教学探究活动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十几个学习小组,只有一组所得数据是接近3.14的,实验显然是不成功的。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会计算圆的周长,但只是基于简单的模仿,对圆的周长的理解只停留在书面上,教学之后总觉得有些缺憾。
本次教学探究活动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齐心协力,共同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的洗礼。自主学习不再是一种学习形式,而是一次深层面的探究。两次“自学思考题”的设计也反映了教师不同的理念。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学习的形式由“浮于表面,照本宣科”到“实实在在,以少见多”。教师领着一群孩子在从事数学家们做的研究活动。当一个人的数据说明不了问题,我们就观察一个小组的数据;当一个小组的数据还含糊不清,我们就把全班学生的“数据”事先预设在电脑中,一一展示给学生观察。学生从如此 “众多”的数据上,渐渐发现了同圆里,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秘密的关系。用数来表示,离3很近了,这个倍数大多在3.0~3.1。这样的探究活动,确实能带给学生一种风景线。让学生深刻领略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探究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它有时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对数学的研究,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表面上,细节决定成败,毅力决定一切。由于有教师的悉心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处能展开联想、转化和思考,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很快推导出来了。学生在参与概念的产生、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也真正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本次《圆的周长》的教学活动凸显以下特点:
1.重在体验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教师让学生追溯“圆周率”的艰难研究历程,适时让学生受到一次“爱祖国、爱古代数学家”的思想品德教育,促成了本节课“情感教育目标”有效达成。学生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数学家感到自豪,因为中国人探究圆周率的历史要比外国人早很多。学生肯定了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探究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深感我们古代的数学家是多么的伟大,今天我们也在从事数学家一样的研究活动,还借助前辈的肩膀获得“真传”。
2.意在转化
“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的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线段的总和。而圆的周长是绕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度。由“线段”到“曲线”,必然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事先估计一下直径3厘米的圆的周长与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的大小关系。联想实验活动,在推导公式后再与准确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直径3厘米的圆的周长小于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践行一次“化曲为直”的活动。
3.贵在应用
“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广泛的运用?学完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问题,并自己解决。学生发现教室里,分针和时针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给圆形的镜子镶边等都是计算圆的周长。求400米跑道总长,学生能总结出 “一个圆周长 两条线段长”的快捷方法。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很多生活问题,从而实现“能力目标”的有效达成。
4.美在网络
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渐渐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健康上网,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盘活了《圆的周长》的学习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还丰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有价值的数学。
回顾与对比两次教学,我悟出了一个哲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课后反思的时候,你总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反思之后,就会给你带来新的精彩。上节课的问题就是你下节课要努力的方向。每当我们解决前一个问题,必将会自觉地思考新的问题。这样的周而复始,必将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活力,新的方法……让我们不断地补偿教学中缺憾,关注课堂上有效和高效的和谐,关注师生主体与主导的发挥,关注情感目标和知能目标的协调。在不断解决缺憾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收获常态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