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夏丐尊老先生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义务领航员》一课时,谈谈对学生语感培养的一些尝试。
什么是语感?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语文课标首次将“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入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呢?
一、抓住文章脉络,条理清晰地体会语感
1.问题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理清故事的条理,弄懂课文叙述的顺序,这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一个重点。因此,我首先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抓题目培养学生的释题能力。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是最精彩,最具拭目个性,最醒目,最精目的地方。它那精炼的文字,有无比深刻的蕴含,许多文题都直接和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思路。
《义务领航员》一课,讲述了一只可爱、聪明、善解人意的白海豚为处在危险海峡的船只领航的美好故事。谈话导入,解题:什么是领航员?什么是义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质疑: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如义务领航员是谁?它为什么被称作义务领航员?它是怎样为人们导航的,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带着问题读书,为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奠定了基础。
2.板书形象可感,和谐主题逐渐生成
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体现课文的中心、故事的高潮,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理解内容实质。吉姆船长在路遇危险的海峡的时候,是海豚通过优美的动作,急切的心情,善意的导航将他们脱险,而且这一次又一次地不计报酬的救助使人们深受感动。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情朗读之后,板书逐渐生成了和谐的主题,再一次让学生条理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板书如下:
二、入情入境,推敲品析地提升语感
语感中的情感活动是由言语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接受主体对象(学生)的情感的反响和共鸣。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以“全部感觉”去体验现实的言语情景。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由此诱发语感。
如在教学中,吉姆船长路遇危险时,作为一船之长会是什么心情?在顺利通过海峡时,又会是什么心情?白海豚的两次飞跃水面,做出的优美动作表达的涵义有什么不同?在教学时,抓住了两处进行重点的教学,分别是:第二段描写海峡危险的句子和第三段海豚的两处动作描写。学生感受到海峡的可怕后,带着这种感觉去朗读;感受到海豚的动作意图后,带着喜爱、佩服的感觉朗读课文等等。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信任搭建了彼此心灵的桥梁,情到深处地感动着地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三、为想象补白,传情达意地丰富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而通过联想与想象也可以培养语感。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课文内容像看“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语感。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处想象补白。一处,吉姆船长路遇险境,通过对文中描写的海峡的理解,想象当时海峡的危险,来体会吉姆船长和水手的心情复杂。二处,猜测性阅读,在阅读文章时,读到有趣、动情处,可以停下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猜测故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故事会几种情况发生?三处,课文即将学完,神奇之处到底在哪?请学生为神奇后面的问号换标点符号,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把自己对白海豚全部理解和情感化成一个个符号,可以是感叹号,海豚能有这样的行为的确让人感叹;可以是省略号,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等着学生们去读;可以还是问号,海豚救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并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可以编写课文内容之前曾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也可以续编之后的情景,在实践着继续生成语感。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善于引导,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外丰富阅读量,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感?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语文课标首次将“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入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呢?
一、抓住文章脉络,条理清晰地体会语感
1.问题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理清故事的条理,弄懂课文叙述的顺序,这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一个重点。因此,我首先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抓题目培养学生的释题能力。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是最精彩,最具拭目个性,最醒目,最精目的地方。它那精炼的文字,有无比深刻的蕴含,许多文题都直接和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思路。
《义务领航员》一课,讲述了一只可爱、聪明、善解人意的白海豚为处在危险海峡的船只领航的美好故事。谈话导入,解题:什么是领航员?什么是义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质疑: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如义务领航员是谁?它为什么被称作义务领航员?它是怎样为人们导航的,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带着问题读书,为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奠定了基础。
2.板书形象可感,和谐主题逐渐生成
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体现课文的中心、故事的高潮,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理解内容实质。吉姆船长在路遇危险的海峡的时候,是海豚通过优美的动作,急切的心情,善意的导航将他们脱险,而且这一次又一次地不计报酬的救助使人们深受感动。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情朗读之后,板书逐渐生成了和谐的主题,再一次让学生条理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板书如下:
二、入情入境,推敲品析地提升语感
语感中的情感活动是由言语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接受主体对象(学生)的情感的反响和共鸣。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以“全部感觉”去体验现实的言语情景。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由此诱发语感。
如在教学中,吉姆船长路遇危险时,作为一船之长会是什么心情?在顺利通过海峡时,又会是什么心情?白海豚的两次飞跃水面,做出的优美动作表达的涵义有什么不同?在教学时,抓住了两处进行重点的教学,分别是:第二段描写海峡危险的句子和第三段海豚的两处动作描写。学生感受到海峡的可怕后,带着这种感觉去朗读;感受到海豚的动作意图后,带着喜爱、佩服的感觉朗读课文等等。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信任搭建了彼此心灵的桥梁,情到深处地感动着地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三、为想象补白,传情达意地丰富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而通过联想与想象也可以培养语感。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课文内容像看“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语感。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处想象补白。一处,吉姆船长路遇险境,通过对文中描写的海峡的理解,想象当时海峡的危险,来体会吉姆船长和水手的心情复杂。二处,猜测性阅读,在阅读文章时,读到有趣、动情处,可以停下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猜测故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故事会几种情况发生?三处,课文即将学完,神奇之处到底在哪?请学生为神奇后面的问号换标点符号,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把自己对白海豚全部理解和情感化成一个个符号,可以是感叹号,海豚能有这样的行为的确让人感叹;可以是省略号,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等着学生们去读;可以还是问号,海豚救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并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可以编写课文内容之前曾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也可以续编之后的情景,在实践着继续生成语感。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善于引导,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外丰富阅读量,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