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能否在“十一五”期间继续高速健康发展,增长速度最快、创造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非公经济发展态势如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瞭望东方周刊》就“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的发展趋势,采访了国务院研究部门和全国工商联的一些专家以及知名学者。
定心丸:“非公经济36条”
2月25日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一周年,这个文件因提出了36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民营企业界和经济研究人士中众口相传,被亲切地称为“非公经济36条”。
“非公经济36条”起草小组组长,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原司长陈全生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非公经济36条”发布一周年,最重要的成绩是确立了非公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8年和2002年的宪法修正案写入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与利益。”等内容,而“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出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重大举措。
陈全生介绍说,“非公经济36条”同时也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举措。36条措施的核心是打破垄断,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非公经济36条”起草人之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则认为,国务院颁布这个文件,标志着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理论正在向具体政策转化,将逐渐形成制度。国家关于非公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只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不断充实、丰富、提高和完善,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更不会发生逆转。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的游戏规则,起跑线公平,但终点公平是不对的。”
刘吉打了一个比方,“刘翔和其他世界冠军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比赛的结果名次是不一样的,市场也是这样的,起点公平,游戏规则公平,但是再要求结果一样就是不对的。以往表面看似公平,但是有不少人不能温饱,现在是大家都在奔跑,都在进步,在奔跑和进步中,必然有先有后,如果再要求速度一样,那么只能是回到原来的起点。”
哪些门槛最难跨
有了国务院的这把“尚方宝剑”,非公经济更有底气,但专家认为,消除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种种门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陈永杰从国务院研究室调任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后,主持了一个“非公经济36条”贯彻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陈永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调查显示,有67.1%的受访者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落实贯彻情况表示总体上满意,只有5%表示不满意。对于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情况,有61.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6.8%不满意。
有70%的受调查者认为融资渠道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位居首位,而受访者认为最明显的改善是基础设施领域进入方面,在这方面,非公经济的国民待遇有明显的改善,其次是电信,随后是公用事业和教育领域。
但陈永杰也提到,在所有的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面中,没有任何一项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选择“明显改善”,其中对财政补贴、金融、税收的意见还比较多。
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培训方面有一定的改善,而受访者对科技创新服务的改善则感觉不明显。
政府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呢?调查显示,74.6%的受调查者认为给“非公经济36条”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是最紧迫的工作。
陈永杰总结出来的非公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实际税费较重,社会服务体系缺乏等几个方面。
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人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给某些行业安上子“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占GDP四成的非公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长期徘徊在10%上下,许多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太多,不少企业反映各种名目的收费实际上已经大于正式税收,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或是基本没有,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观念上的因素也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脑海中公私有别的传统观念,使他们并不把非公经济当作国民财富看待,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机构之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上往往是涉及利益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难大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大家都推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为127万户,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为243万户,农业部乡镇私营企业统计为229万户,三个数据最大差额100多万户。
非公经济自身的原因也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相当部分非公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一些私营企业与部分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相互利用,政府官员入股私营企业或参与企业经营从中牟利,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官商一体”。
破解体制和观念瓶颈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法律上的束缚被解脱后,下一步任务是砸碎体制上的枷锁。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陈永杰根据行政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将当前中国基础产业中的政府机构角色划出了四种类型。他发现,在基础产业中,既存在像铁路系统这样投资、监管、经营完全合一的体制,又有电力部门这样投资、监管、经营相对分离的体制。这反映出,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政府机构正在逐步找准自身定位,政企关系尚在理顺中。而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尽快展开,都与政企能否真正分开有密切关系。
保育钧说,制定法规、执行法规的权力归政府机构所有,如果政府不能真正与企业脱钩,就不能指望它们对非公经济一视同仁。身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保育钧透露,他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一个政协提案,并争取人大代表的附议,建议重新组建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初步设想这个体制改革机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超出部门、超出地区,处理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事务。保育钧强调,成立的这个机构,能不能超出部门利益,这个很关键。
专家们提到,人们对非公经济存 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永杰说,当前有人认为,是发展非公经济导致了贫富差别。陈的观点是,非公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不是妨害了社会公平,他认为,平均主义并不是公平的经济,既不是市场经济,也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保育钧则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坚持和谐统一,反对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分割对立。 保育钧举例说,国有经济比重曾经占绝对优势的上海市,非公经济占到41%多,非公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有资产增值了7倍,国有资产从改革开放初期几百个亿增长到7000多个亿,怎么来的?就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和谐统一在一起,相互促进发展而来的。
刘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发展经济学表明,人均1000美元左右正是经济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拐点上,增长的前景是广阔的。日本、韩国等的发展经验,都是过了1000美元,经济就上去丁,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才是根本出路。”
非公经济的“十一五”新路径
尽管发展非公经济的体制壁垒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但以“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为标志的非公经济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截止到2005年12月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17件:天津、河北、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13个省市出台了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细则。如天津出台的配套方案将鼓励支持非公经济的措施细化到了80条,非公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以省政府2006年“1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实施意见”,明确了非公经济可以“非禁即人”,电力、铁路、燃油零售,乃至国防工业,都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参与竞争。
专家们相信会有更多部门和地方出台更加“宽容”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必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大的发展。保育钧认为,“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最可能突破的领域是农业产业上,谁来建设新农村,非公经济应该是主力之一,这个领域投入不多,产出很快,应该引导非公经济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工业、农业两大产业的纽带。
陈永杰则认为,非公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可能出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向度发展的趋势。首先,在行业分布上,非公有制经济将从传统上占优势的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随着政府采购日益透明,非公经济可望更多地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领域和其他大型项目上中标。
其次,在结构规模上,非公有制经济将逐步改变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局面,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中国(境内)私营企业户均资产规模,1990年为9.7万元,2000年为75.5万元,2003年达到118万元。目前中国(境内)位居前列的500家私营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平均年销售收人14.1亿元。位居第一的东方集团2003年资产规模为327亿元,销售收入为203亿元。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将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非公有制大企业、大集团。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将会出现投资规模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但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非公企业的发展方向。股份制私营公司将在“十一五”期间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家由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20%左右。随着非公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融资政策放宽,非公企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也将在“十一五”期间有大幅增加。
非公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所占GDP比重也比较高,2005年,福建民营经济约占GDP的一半以上,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70%以上。随着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地价、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下,非公经济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布局。非公经济对生产要素价格更为敏感,将成为拉动中西部发展,消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力量。
走向国际市场将是“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的另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贸易。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公经济中的私营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速度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外资企业。非公经济大省浙江的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40%左右,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第一军团。先行一步的浙江非公经济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成就使人有理由相信,非公经济将会是未来的外贸主力。
刘吉认为,“十一五”期间,民营资本有更广阔的前景。
刘吉强调说,“凡是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都应该向民营资本开放。现在中国企业也有几个进入500强的,那是垄断企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竞争力恐怕还不能说真正进了500强。”
《瞭望东方周刊》就“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的发展趋势,采访了国务院研究部门和全国工商联的一些专家以及知名学者。
定心丸:“非公经济36条”
2月25日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一周年,这个文件因提出了36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民营企业界和经济研究人士中众口相传,被亲切地称为“非公经济36条”。
“非公经济36条”起草小组组长,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原司长陈全生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非公经济36条”发布一周年,最重要的成绩是确立了非公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8年和2002年的宪法修正案写入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与利益。”等内容,而“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出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重大举措。
陈全生介绍说,“非公经济36条”同时也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举措。36条措施的核心是打破垄断,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非公经济36条”起草人之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则认为,国务院颁布这个文件,标志着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理论正在向具体政策转化,将逐渐形成制度。国家关于非公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只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不断充实、丰富、提高和完善,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更不会发生逆转。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的游戏规则,起跑线公平,但终点公平是不对的。”
刘吉打了一个比方,“刘翔和其他世界冠军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比赛的结果名次是不一样的,市场也是这样的,起点公平,游戏规则公平,但是再要求结果一样就是不对的。以往表面看似公平,但是有不少人不能温饱,现在是大家都在奔跑,都在进步,在奔跑和进步中,必然有先有后,如果再要求速度一样,那么只能是回到原来的起点。”
哪些门槛最难跨
有了国务院的这把“尚方宝剑”,非公经济更有底气,但专家认为,消除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种种门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陈永杰从国务院研究室调任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后,主持了一个“非公经济36条”贯彻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陈永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调查显示,有67.1%的受访者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落实贯彻情况表示总体上满意,只有5%表示不满意。对于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情况,有61.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6.8%不满意。
有70%的受调查者认为融资渠道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位居首位,而受访者认为最明显的改善是基础设施领域进入方面,在这方面,非公经济的国民待遇有明显的改善,其次是电信,随后是公用事业和教育领域。
但陈永杰也提到,在所有的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面中,没有任何一项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选择“明显改善”,其中对财政补贴、金融、税收的意见还比较多。
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培训方面有一定的改善,而受访者对科技创新服务的改善则感觉不明显。
政府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呢?调查显示,74.6%的受调查者认为给“非公经济36条”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是最紧迫的工作。
陈永杰总结出来的非公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实际税费较重,社会服务体系缺乏等几个方面。
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人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给某些行业安上子“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占GDP四成的非公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长期徘徊在10%上下,许多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太多,不少企业反映各种名目的收费实际上已经大于正式税收,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或是基本没有,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观念上的因素也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脑海中公私有别的传统观念,使他们并不把非公经济当作国民财富看待,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机构之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上往往是涉及利益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难大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大家都推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为127万户,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为243万户,农业部乡镇私营企业统计为229万户,三个数据最大差额100多万户。
非公经济自身的原因也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相当部分非公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一些私营企业与部分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相互利用,政府官员入股私营企业或参与企业经营从中牟利,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官商一体”。
破解体制和观念瓶颈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法律上的束缚被解脱后,下一步任务是砸碎体制上的枷锁。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陈永杰根据行政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将当前中国基础产业中的政府机构角色划出了四种类型。他发现,在基础产业中,既存在像铁路系统这样投资、监管、经营完全合一的体制,又有电力部门这样投资、监管、经营相对分离的体制。这反映出,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政府机构正在逐步找准自身定位,政企关系尚在理顺中。而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尽快展开,都与政企能否真正分开有密切关系。
保育钧说,制定法规、执行法规的权力归政府机构所有,如果政府不能真正与企业脱钩,就不能指望它们对非公经济一视同仁。身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保育钧透露,他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一个政协提案,并争取人大代表的附议,建议重新组建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初步设想这个体制改革机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超出部门、超出地区,处理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事务。保育钧强调,成立的这个机构,能不能超出部门利益,这个很关键。
专家们提到,人们对非公经济存 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永杰说,当前有人认为,是发展非公经济导致了贫富差别。陈的观点是,非公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不是妨害了社会公平,他认为,平均主义并不是公平的经济,既不是市场经济,也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保育钧则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坚持和谐统一,反对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分割对立。 保育钧举例说,国有经济比重曾经占绝对优势的上海市,非公经济占到41%多,非公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有资产增值了7倍,国有资产从改革开放初期几百个亿增长到7000多个亿,怎么来的?就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和谐统一在一起,相互促进发展而来的。
刘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发展经济学表明,人均1000美元左右正是经济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拐点上,增长的前景是广阔的。日本、韩国等的发展经验,都是过了1000美元,经济就上去丁,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才是根本出路。”
非公经济的“十一五”新路径
尽管发展非公经济的体制壁垒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但以“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为标志的非公经济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截止到2005年12月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17件:天津、河北、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13个省市出台了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细则。如天津出台的配套方案将鼓励支持非公经济的措施细化到了80条,非公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以省政府2006年“1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实施意见”,明确了非公经济可以“非禁即人”,电力、铁路、燃油零售,乃至国防工业,都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参与竞争。
专家们相信会有更多部门和地方出台更加“宽容”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必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大的发展。保育钧认为,“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最可能突破的领域是农业产业上,谁来建设新农村,非公经济应该是主力之一,这个领域投入不多,产出很快,应该引导非公经济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工业、农业两大产业的纽带。
陈永杰则认为,非公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可能出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向度发展的趋势。首先,在行业分布上,非公有制经济将从传统上占优势的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随着政府采购日益透明,非公经济可望更多地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领域和其他大型项目上中标。
其次,在结构规模上,非公有制经济将逐步改变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局面,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中国(境内)私营企业户均资产规模,1990年为9.7万元,2000年为75.5万元,2003年达到118万元。目前中国(境内)位居前列的500家私营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平均年销售收人14.1亿元。位居第一的东方集团2003年资产规模为327亿元,销售收入为203亿元。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将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非公有制大企业、大集团。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将会出现投资规模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但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非公企业的发展方向。股份制私营公司将在“十一五”期间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家由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20%左右。随着非公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融资政策放宽,非公企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也将在“十一五”期间有大幅增加。
非公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所占GDP比重也比较高,2005年,福建民营经济约占GDP的一半以上,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70%以上。随着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地价、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下,非公经济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布局。非公经济对生产要素价格更为敏感,将成为拉动中西部发展,消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力量。
走向国际市场将是“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的另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贸易。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公经济中的私营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速度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外资企业。非公经济大省浙江的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40%左右,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第一军团。先行一步的浙江非公经济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成就使人有理由相信,非公经济将会是未来的外贸主力。
刘吉认为,“十一五”期间,民营资本有更广阔的前景。
刘吉强调说,“凡是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都应该向民营资本开放。现在中国企业也有几个进入500强的,那是垄断企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竞争力恐怕还不能说真正进了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