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那餐厅也是可以的了,不过结果还是转移到梅园村,我知道这是老店,好几年前到上海开会,主人设宴,招牌是一样的,不过不在这里,好像是总店,而这里是分店。这时上海之夜刚刚开始张开她迷人的眼眸,将五彩缤纷的色调洒在黄浦江两岸。
生日在上海度过,多少有点儿巧合。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过生日了,如今人在旅途中,竟会有这样的闲情这样的心思,实际上却是随缘。即使满桌的丰盛,但今夜只须让啤酒澎湃地流泻,干一杯快乐诞辰,其实却为时光飞逝暗暗心惊。记得去年今天我在孔府游走,再看明代的古城墙,一身古装的士兵舞枪骑马,一片盎然古意。但曲阜虽然名声很大,但毕竟是小城,即使有很多历史故事,但走在当下,只有一条大街,晚上和韩国教授、台湾诗人闲逛,拐进小路,前方有一家咖啡座,正好可以歇脚,走近一看,彩灯闪烁,里面幽暗,好像没什么人,我有黑店一类的联想,不禁犹豫徘徊,从里面走出一年轻姑娘招呼,我们却不约而同拔脚就走,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但在上海好像便宽心得多,饭后走进楼上一家茶艺店,也是没什么人,但坐进包厢,珠帘低垂,茶香阵阵,竟又是另一番温馨天地。人声喧语被隔绝在灯红酒绿处,这上海夜的一角,就这样静悄悄地汩汩流动,有一声,没一声。那么,生日快乐吧,举杯,没有明月,昏黄的灯色,有如瞌睡的眼神。
从梅园村到杏花村,又是别一样风情。外滩的中午车水马龙,没有牧童,这杏花村只是菜馆,种不下杏花,自然也没有大自然的悠然。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饭局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说说话的地方,跑野“上海老站”的餐厅一角。
马的话题,溅起的是时光的浪花,还是历史的回音?威海的上岛咖啡已经消遁在去秋金黄的落叶中,晚风吹起炊烟,鸟儿纷飞,寻找回巢的航线,街灯暗淡,一辆辆出租车都载客,叫我们搁浅在闹市,几乎找不到归去的路。出租车怎么老是这么供不应求?大白天的外滩想要上车,谈何容易!
我耐心在路边等待,不得要领,边走边转移阵地,也还是只见载着乘客的出租车呼啸而过,莫非命中注定无车可搭?路途那么遥远,岂是我用双脚可以走到的地方?忽地灵机一动,酒店肯定有出租车站。刚跑到附近一家,跟在人龙后头,一个酒店服务生走了过来,客气地问了一句:先生,您是住客吗?我一愣,不是。他说,对不起,这是住客的队,您请排另一队。原来,出租车紧张,于是酒店也保护住客的权益,每三辆之后才给非住客一辆空车。但即使如此,也是有望,不像在马路边傻等不知是否要一直等到天明。
可能也是因为临近国庆长假的关系,出租车总是紧张,那晚应邀赶着去“金锚”吃帮菜,谁知满街出租车全都有客,枯候了大半个小时,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跳上车一说,新华路!那司机竟答了一句,汽油不够,您再找别一辆吧!嫌路程太近赚不到什么钱而拒载就听说过,怎么远途也不想做生意吗?但人家不走,那也没办法,难道能够像在小城那样对那司机吼一声,那就载我到差馆去?罢罢罢,下车再等吧,想起主人会等得耐烦,而我又无力插翅飞过去,不禁心焦,唯有打手机请罪,却阻挡不住那时间无情疾走,让我背负大迟到的羞惭十字。
当上海朋友问我,去没去过“上海老站”的时候,我还以为说的是火车站呢。原来它是经营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味老本帮菜的菜馆,这座典雅的白色欧式建筑,原为法国人在1921年建成的修道院,它伫立在徐家汇天主教堂对面。推开那扇木门,穿过走廊的时候,望见几个展柜陈列的许多老上海的收藏品,无端叫我联想起那个时代已经老去的故事。大堂布置的老式留声机、古旧电话机和早年的铁制电风扇,充分显示海派特色,让人起杯轻碰、呢喃细语、轻快舞步,这不夜城的景象又在眼前回荡,可是眼下却是中午,哪里又是夜上海了呢?
虽然这里的老站熏鱼、蟹粉豆腐、红烧野生回鱼、清炒河虾仁等等颇有特色,但更让我陶醉的是,当撩开那白色窗帘,但见外面两列车厢和火车头围出一块绿地,鲜花盛放,鸟儿跳跳飞飞叫叫,都市的喧嚣被隔绝在门外,我们置身一方安详静谧的乐土。那车厢也大有来头,大厅右侧那列名为97318公务车的车厢,1899年造于德国,曾作为慈禧太后的宫廷坐车;左侧那列车厢名为97431特种车,1919年造于俄国,曾用作宋庆龄的外出用车。车厢内经过改装后已重现当年高贵、精致的特色,当然也可以在那里进餐,只是收费更上一层楼。
只是再休闲再平和再写意,也终须回到现代都市快节奏当中去,闻着九月底上海的桂花香味走出餐厅,市声乍然轰鸣而来;那反差令人有些不习惯,不过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上海吧。记得那年秋天在冲山路的“星期五吧”喝下午茶,我们是仅有的客人,音乐轻轻在寂静的酒吧跳着狐步舞,直到夕阳不可阻挡地坠落黄昏,即使街灯还没亮起,法国梧桐在路边瑟瑟轻抖,但城市热气腾腾的喧哗水泻般地从四处漫了过来,淹没一切。就算是“新天地”,也是营造出来的一方天地,我记得第一次到那里喝咖啡,是在大前年九月的一个下午,留下的彩照依然鲜活如昨,只是都说了些什么话遇到了什么情境,却已经记不太分明了:欲待重拾,才痛感都市的步伐太匆匆,哪容得再一一清晰浮现!
生日在上海度过,多少有点儿巧合。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过生日了,如今人在旅途中,竟会有这样的闲情这样的心思,实际上却是随缘。即使满桌的丰盛,但今夜只须让啤酒澎湃地流泻,干一杯快乐诞辰,其实却为时光飞逝暗暗心惊。记得去年今天我在孔府游走,再看明代的古城墙,一身古装的士兵舞枪骑马,一片盎然古意。但曲阜虽然名声很大,但毕竟是小城,即使有很多历史故事,但走在当下,只有一条大街,晚上和韩国教授、台湾诗人闲逛,拐进小路,前方有一家咖啡座,正好可以歇脚,走近一看,彩灯闪烁,里面幽暗,好像没什么人,我有黑店一类的联想,不禁犹豫徘徊,从里面走出一年轻姑娘招呼,我们却不约而同拔脚就走,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但在上海好像便宽心得多,饭后走进楼上一家茶艺店,也是没什么人,但坐进包厢,珠帘低垂,茶香阵阵,竟又是另一番温馨天地。人声喧语被隔绝在灯红酒绿处,这上海夜的一角,就这样静悄悄地汩汩流动,有一声,没一声。那么,生日快乐吧,举杯,没有明月,昏黄的灯色,有如瞌睡的眼神。
从梅园村到杏花村,又是别一样风情。外滩的中午车水马龙,没有牧童,这杏花村只是菜馆,种不下杏花,自然也没有大自然的悠然。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饭局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说说话的地方,跑野“上海老站”的餐厅一角。
马的话题,溅起的是时光的浪花,还是历史的回音?威海的上岛咖啡已经消遁在去秋金黄的落叶中,晚风吹起炊烟,鸟儿纷飞,寻找回巢的航线,街灯暗淡,一辆辆出租车都载客,叫我们搁浅在闹市,几乎找不到归去的路。出租车怎么老是这么供不应求?大白天的外滩想要上车,谈何容易!
我耐心在路边等待,不得要领,边走边转移阵地,也还是只见载着乘客的出租车呼啸而过,莫非命中注定无车可搭?路途那么遥远,岂是我用双脚可以走到的地方?忽地灵机一动,酒店肯定有出租车站。刚跑到附近一家,跟在人龙后头,一个酒店服务生走了过来,客气地问了一句:先生,您是住客吗?我一愣,不是。他说,对不起,这是住客的队,您请排另一队。原来,出租车紧张,于是酒店也保护住客的权益,每三辆之后才给非住客一辆空车。但即使如此,也是有望,不像在马路边傻等不知是否要一直等到天明。
可能也是因为临近国庆长假的关系,出租车总是紧张,那晚应邀赶着去“金锚”吃帮菜,谁知满街出租车全都有客,枯候了大半个小时,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跳上车一说,新华路!那司机竟答了一句,汽油不够,您再找别一辆吧!嫌路程太近赚不到什么钱而拒载就听说过,怎么远途也不想做生意吗?但人家不走,那也没办法,难道能够像在小城那样对那司机吼一声,那就载我到差馆去?罢罢罢,下车再等吧,想起主人会等得耐烦,而我又无力插翅飞过去,不禁心焦,唯有打手机请罪,却阻挡不住那时间无情疾走,让我背负大迟到的羞惭十字。
当上海朋友问我,去没去过“上海老站”的时候,我还以为说的是火车站呢。原来它是经营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味老本帮菜的菜馆,这座典雅的白色欧式建筑,原为法国人在1921年建成的修道院,它伫立在徐家汇天主教堂对面。推开那扇木门,穿过走廊的时候,望见几个展柜陈列的许多老上海的收藏品,无端叫我联想起那个时代已经老去的故事。大堂布置的老式留声机、古旧电话机和早年的铁制电风扇,充分显示海派特色,让人起杯轻碰、呢喃细语、轻快舞步,这不夜城的景象又在眼前回荡,可是眼下却是中午,哪里又是夜上海了呢?
虽然这里的老站熏鱼、蟹粉豆腐、红烧野生回鱼、清炒河虾仁等等颇有特色,但更让我陶醉的是,当撩开那白色窗帘,但见外面两列车厢和火车头围出一块绿地,鲜花盛放,鸟儿跳跳飞飞叫叫,都市的喧嚣被隔绝在门外,我们置身一方安详静谧的乐土。那车厢也大有来头,大厅右侧那列名为97318公务车的车厢,1899年造于德国,曾作为慈禧太后的宫廷坐车;左侧那列车厢名为97431特种车,1919年造于俄国,曾用作宋庆龄的外出用车。车厢内经过改装后已重现当年高贵、精致的特色,当然也可以在那里进餐,只是收费更上一层楼。
只是再休闲再平和再写意,也终须回到现代都市快节奏当中去,闻着九月底上海的桂花香味走出餐厅,市声乍然轰鸣而来;那反差令人有些不习惯,不过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上海吧。记得那年秋天在冲山路的“星期五吧”喝下午茶,我们是仅有的客人,音乐轻轻在寂静的酒吧跳着狐步舞,直到夕阳不可阻挡地坠落黄昏,即使街灯还没亮起,法国梧桐在路边瑟瑟轻抖,但城市热气腾腾的喧哗水泻般地从四处漫了过来,淹没一切。就算是“新天地”,也是营造出来的一方天地,我记得第一次到那里喝咖啡,是在大前年九月的一个下午,留下的彩照依然鲜活如昨,只是都说了些什么话遇到了什么情境,却已经记不太分明了:欲待重拾,才痛感都市的步伐太匆匆,哪容得再一一清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