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锭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尽管有灯光映着,这枚银锭看上去并不起眼,我有点失望,与我印象里亮闪闪的银元宝有相当的差距。其形状,不是常见的两头翘翘中间隆起的马蹄形,也不是船形,而是罕见的束腰形。正面看,蝴蝶结状,颜色灰秃秃的,失却了纯银应有的光泽,且表面坑坑洼洼,有如遮蔽了五官的老妇蜂窝一样的雀斑脸。
  这银锭就是平常所说的银元宝,“元宝元宝,元军制造”。当时的蒙古士兵,打马江南,一路烧杀抢掠。抢来的散碎银子不容易携带,丞相伯颜命将士献出碎银,在扬州铸为银锭,每个重达五十两,该银锭即为“扬州元宝”。
  我一直以为,元青花是一个短命王朝在蛮横杀戮后给现代人的补偿。随着元的覆灭,银锭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它虽然没有青花瓷的辉煌,但具有草原民族粗犷的特征。把银锭称作元宝始于元,这枚银锭全称为“束腰形银锭”。
  这枚银锭带着秘密沉睡了数百年,陈旧得有点让人痛惜。我相信,它仍然是有生命的。经过人间烟火的濡养,慢慢会溢出包浆,它会一如刚铸成时光彩烈烈,莹莹照人。一枚银锭的前世,也许是一堆堆白花花的散碎银子,也许是老百姓的银钗银锁银手镯银项圈,它们离开了前主人的呵护,经过时间与火的淬炼,涅槃成另一种身份、身高、重量的独立个体,走向不同的拥有者和归属。或许用于盐、铁交易,或者被蒙古王赏赐给贵族大臣。
  作为上海金山区唯一一个国家一级文物,这枚银锭被珍藏在金山博物馆,它的铸造者也因此获得相对的永生。金元时期,有着对工匠的特殊需求,手艺人往往能逃离被杀的命运。作为养家糊口甚至能保住性命的手艺,一般会祖辈相传,如果它的铸造者是祖孙三代,百年的时间正好伴随元的始终。
  二
  在扬州,血色黄昏映在一湾湾碧水中。渔船的桅杆歪斜着,战马系在舟边,蒙古军士们手握着弯刀或站岗、或巡逻,作为三等人的汉民或四等人的南人一组一组劳作着。这一组也许是祖孙三代,孙子拉着风箱,父亲收拾着银锭范,爷爷则注视着沸腾的银液。风箱呱哒哒响着,银液如注,激起銀光闪闪的小花。滚烫的银液,在冰凉的范里慢慢凝固,直至成为一枚枚沉甸甸的银锭,也将人间的悲欢嵌到里面。
  蒙古铁骑,纵马挥刀,霍霍而来,百年的时光,陈旧了战袍,银锭不过是其战袍上一个沉甸甸的纽扣。
  不知道这枚银锭在世上行走了多久,直到明取代了元,银锭携带着自己的故事沉入金山的寒圩村。
  《东方行记》中,蒙古国的大汗宫廷有一棵巨大的银树。它是银的,银树叶、银果子,树下有银狮子,树梢上有吹小号的银天使。
  无边无际的绿色的草原,飞驰的白色宝马,遇到银树安静下来,微风吹过来,银树在月光下闪烁着光彩,狮子嘴里流出了香甜的马奶……这是天上还是人间?
  这棵银树,由白银铸造。其中,狮子和小天使显然来自西方世界。而银子,我猜测更多来自于黄河以南。蒙古人素来崇尚武力和掠夺,弯弓和弯刀划下的弧线,沾满热血,激起的狼烟远达中亚、东欧,及至中原,财富及国土都归属于成吉思汗的子孙。
  关于银锭,我觉得该有个传奇。月黑风高之夜,一群蒙古士兵打马飞奔,银元宝也慌慌张张从包袱里滚落出来。是因为八月十五杀鞑子时的仓惶逃命,还是因为大明的兴起,蒙古烈马嘚嘚败北?
  李敬泽先生的《布谢的银树》,写了传说中的银树。但卢勃鲁克的《东方行记》并非子虚乌有的臆想,他记录了沿途的山川河流以及蒙古人、吐蕃、唐兀、契丹等各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信仰、政治、军事等情况。卢勃鲁克以传教士的身份奉命而来,所记录的情况不会太虚。
  我看到李敬泽先生根据《东方行记》描述的银树,大为惊奇。如果当时元代没有高超的冶炼技术,银树是不存在的。而铸银为树,是盛极的奢华,预示着一个以征服为荣耀的朝代开始走向没落。
  银锭旁边,是城隍霍光画像。
  这又是一个有悬念的问题。霍光竟然是金山的城隍爷,也是上海和附近地区的城隍爷。据我所知,霍光是汉昭宣时代的辅政名臣,曾与被尊为武威马神的金日磾共同辅佐汉昭帝,鞠躬尽瘁,其异母兄为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霍去病,功劳显赫一时,位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霍光死后两年,因族人谋反,全族被诛。而他被尊为城隍爷,由人而神化,符合朝廷维护统治的需求,所以也缔造了成神的传奇。当地朋友讲,三国时期,吴主孙浩以霍光为捍海之神,在金山上立庙,那时候制盐业发达,盐民渔民,均求霍光保佑,所以该地多有霍光祠。《云间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它完整记录了金山神主霍光在宋代的四次官方封号,这也是历史上仅有的四次加封,而按宋代“神祠遇有灵应,即先赐额,次封侯,次封公,次封王”的官方规定,霍光的封号从两个字到八个字,达到了宋代官方敕封神祠的最高标准。自北宋年间至此,尤其有明一朝,对霍光也多有恩赐,封号一个接一个,什么“显忠庙”,什么“忠烈公”,什么“忠烈顺济”,什么“昭应”,后世称“忠烈昭应庙”。金山是三座矗立在海边的小山,沧海桑田,金山沦入海中,金山庙失去了众多参拜的信众,与其他另两座庙都沉入海中。
  金山人祖祖辈辈传说着霍光的神奇。
  颇具盛名的上海城隍庙敬奉着霍光。数百年烟火,无以计数的祭祀,这位来自汉代的人臣完成了由人而神的晋身,自金山庙走出去,并融入上海金山历史中。
  懵懵懂懂走出了金山博物馆。迈出大门的一刹那,我回了一下头,银锭、霍光真实又恍惚。
  三
  我在银锭上看到的“蜂窝”,原来是气孔。而这枚银锭表面确实铸有文字,其正面凹进去,有阴文,共计35字,中间为“行中书省”;右侧一行为“扬州  库官孟珪  销银官王琪  验银库子吴武”;左侧一行见“至元十四年 重伍拾两  银匠侯君用”字样;在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气孔,刻有阴文“元宝”两个大字。这与“扬州元宝”特征契合。
  银锭上的蜂窝气孔,还是鉴定元宝的一个指标呢。   这枚银锭,或许来自殷实人家,或许来自官宦者的墓地,是富贵人的陪葬品。无论阳光明媚的人间或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均是历史的产物,记录着元代人的生活变迁。它不再光洁亮丽,恰是时间的沉淀。
  令人感慨的是,二十天后,我在千里之外的平泉博物馆发现了一个亚腰形银锭铸范。还好,这个青铜铸范,除了一侧的扁方形短銎破损,主体保存完好。我惊呼找到了金山银锭的“妈妈”,虽然这个范所注的文字是“亚腰形”,一字之差,并不能阻挡我的惊喜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同为元代文物,其中必有渊源。面对着平泉博物馆的银锭范,我惊喜万分。
  在昏黄的灯光下,隔着特制的玻璃,银锭范在诉说它的秘密。不知道银锭范上有没有铸造者的名字,是不是铸好后雕刻的。不容置疑的是,这个银锭范随着元的灭亡失去意义。它的挖掘出现,是铸造史上的一个意外,任人写出一些或许根本不着边际的故事。没有人能复原它的身世,唯有依据它进行逆时的虚构再现。
  銀锭及范一南一北,与我的现居地恰好构成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按文化带看,正是游牧、农耕和江南水乡三个点 。我搞不清金山银锭与平泉银锭范有没有联系,也许它们根本不存在必然的隶属,只是同一时间节点上的两个貌似母子的标本。也许这个范与银锭是母子,它们曾经亲密拥抱,又以分离的形式留存,犹如人生与社会运动形态的某种隐喻……
  银锭和范,远隔千里,而我恰好有机缘看到它们,不由不暗暗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我在银锭身上读出了岁月的沧桑,以及朝代更迭的无情。银锭铸造的秘密已不可复制,也许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宿命和际遇。银锭本无生命,也有生命,它代表着铸造者的工艺和精神,是铸造者艺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银锭在金山的存在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异数。透过银锭看金山,与现实里的金山不仅是时光的距离。
  金山沿海。乘车走在海岸线边,海浪涌动着,切割着阳光,银色瓦片一样,金山隐在海上。
  岸边的渔村还保持着部分原始的风貌,海风裹挟着海的气息。穿过海货小巷,是别墅林立的村居,豌豆结了豆荚,孩子们和紫藤花一起映在水中,宁静,安详,童话一样。金山几经患难,海难,鞑子,倭寇,太平天国,日伪军……而顾野王,杨维桢,俞大猷,陈陶遗,顾炎武等,包括霍光,则是金山的精神高地。
  从金山回来,我的床头、书桌摆满金山的史料,金山区档案局的《金山志》做得详实精美,是我认识金山的一条路径。金山银锭成了我思维的载体,它的能量超越了其审美价值。有人说文物有衡量小人物历史、社会价值的作用,我更看重银锭所附带的生命气息,生于以杀戮暴虐著称的元代的这枚银锭,带着血泪,也有民族融合后的豁然和昌兴,这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辉煌一时的元朝灭亡了,而它的银锭却永恒着。再看银锭,犹如金山历史显影剂,过去和现在,荒凉与繁华,在银锭上交错。
其他文献
一片草地,几块石头  在晨光中醒来。  它们围坐在一起,交换昨夜的梦。  湖水把星光藏在莲叶底下,莲花  却泄露秘密。  一只青蛙在喊我,用它  纵身一跃的身影。  湖水打开一扇门,又瞬间关闭  一阵蝉鸣,是夏日清晨的礼节。  我在草丛上坐下来,对岸的柳丝  模仿秀发。  今日自拍不需美颜。  阳光如此好,相看两不厌。所见万物  都是享受。  午后时光  午后时光是水分子  我一口一口喝光它。  
期刊
你读过的,都会沉淀为骨骼。   王群芳,河南宜阳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长篇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理工学院教师。著作有长篇小说《月晕》《洛阳古今小说概览》(合)、书信集《三年陪伴》等,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近300篇,累计80余万字。  名牌起床的时候,它的主人们已经起床。可名牌睡觉的时候,它的主人们却未必都能够入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名牌的主人们很狂躁。女主人想要把它送人,男主人死活
期刊
午后,我们顶着乌云  推开雨的栅栏,巡视白马寺站  白马寺和火车站都在雨中站了三天  一顶黄色安全帽,一面小黄旗  一件黄马褂都是一小片阳光  我们整齐地走在一起  就是一队雄赳赳赶路的阳光  我們走过,明亮由近及远  轨枕、道砟、钢轨湿漉漉的心事  慢慢变暖,抖落雷声和闪电  道床最先把均匀的呼吸紧贴大地  信号灯擦干每一根睫毛  接触网支柱扎根泥泞  依旧军姿挺立  面对踏雨飞奔的铁马  齐刷
期刊
某些记忆被旧物激活  张运涛,河南正阳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学员。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等轉载,出版小说集《温暖的棉花》。曾获《广西文学》2011年度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2016年6月,入选河南省作协、省文学院主办的“中原八金刚”作品研讨会。  梅德财一开始并没想到上访,他觉得算是
期刊
吴立南,著有短篇小说集《黑颜色》《一个人在城里》,散文集《蚂蚁的生活》《青田石碉》等。在《长江文艺》《当代小说》《牡丹》《短篇小说》等期刊发表小说四十多篇。  一  接到应雪的电话时,刘源正在为一个报表生气,更确切地说是为把那个要他做报表的人生气。刘源是个主任科员,有了实职就是处长,问题是刘源在机关里混了这么多年,却连个副职都没有得到。刘源本以为新领导把他换岗到这个处室是有目的,走之前,领导问过他
期刊
越南˙河内  有人在繁忙的路段点了把火,  歌手在隔岸巨大的音响里放歌。  瑞塔的手  記得那个夜晚,我握住瑞塔的手  却亲吻了我自己的  岛  蟋蟀在打架  一个人带着关在笼子里的鸟  与他人约会  声音  你  喜欢这相机  摁下快门的声音。  柏林  没有了你的翅膀  上帝从哪里去天堂?  娜塔丽  我在思念一个人  可我不知道她是谁。  介意  你介意吗?如果  我一无所知  黑暗让夜晚更
期刊
丁奇高,河南禹州人,作品见《大家》《作品》《文艺风赏》《红岩》《牡丹》《莽原》等期刊杂志。  1  那时太阳刚刚挣脱开地平线,河面上的雾气正浓,双洎河里一些生命力旺盛的活物已开始运动。她骑着小型电动车,赶时间。她的长发高束,橘红色的外套虽十分显眼,但隐没在了浓雾之中。  水汽和汗水浸湿了她的薄衣。  这条名为双洎河的小河,它曾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如今水质虽一般,默默无闻,但每个季节,它都
期刊
跟犁曾是生产队时代的一项重要农活。每年秋后犁地种麦,队长都会派个半大小子给扶犁手打下手,牵牲口,打土坷垃,镢地边等等。就像建筑工地上,泥水匠垒墙,要有一个小工给他搬砖和泥一样。  那年我十多岁,学校放秋假,隊长派我跟犁。扶犁手是万俊爷, 五十多岁,瘦高个。人人都知道他脾气爆,好吵人,但他干农活一流,犁耧锄耙、扬场放磙样样在行,在队里没人比得过他。所以,为他跟犁,我心里有几分发怵,也有几分崇敬。  
期刊
祖母是踩着月色走进我梦乡的,和她生前一样慈祥。上身蓝布对襟夹袄上,缀着豆粒般大小的银扣子,扣子上錾着比目鱼的图案。黑色的裤子,打着绑腿,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祖母轻轻呼唤我的乳名:“小三儿,电影散场了,赶紧从草垛子上爬起来,咱们回家吧。”  梦境清晰而又真实,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带我回到了时光深处。夏日夜空,繁星点点,在院子里铺一张席子,祖母和我坐在席子上纳凉。祖母手指着,教我辨认牵牛星和织女星
期刊
醒来时,恰好是凌晨两点,我一个人,悄无声息,来到岭尖上。城里不少的灯还亮着,光已阑珊。若是白天,满目绿绕。四野青翠是最美的生态大章。  向东不远,就是岔路,北边入村,南边上岭。我不舍得走快,不想错过每一粒石子,每一棵草。上来坡,是大村的超市。主人正熟睡,我听到了鼾声。这时我若敲窗,但不语,他一定要吓得半死。在这辽阔大岭上,村子四周有很多的坟丘。如若我说出一个亡故的人的名字, 而这个人恰是他认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