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将科学实验和科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初中科学实验的结构体系更趋于合理,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选择适合课程的实验教学方式
就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四种类型: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边教学边实验的方法更为可取。首先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它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兼具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优点。学生分组实验,若实验仪器过少,则出现以下问题:“男同学抢,女同学怕;成绩好的一手包办,成绩差的雾里看花”。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趁老师在其他实验小组纠错或排除故障时做无关的事情,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若能每两个学生一套仪器,相互合作,人人动手、动脑,这样就容易纠正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实验进度
《常用电器》位于“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二节,继自然界简单的静电、电中和等电现象之后,若将切入点放到学生身边熟悉的家用电器上,会为后面的电流、电压、电阻以及欧姆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导体、绝缘体的概念,电路的概念,电路图,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而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是重点内容,一般放到第二课时,由于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而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电学实验,所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时间。以下有两个方案可供参考。
方案一: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适当地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相对提高实验频率的基础之上,缩短单个实验时间。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小复习:回忆电路的基本构成,并完成实验1(用实物连接出最简单的电路)。时间控制在10min内。
通过演示路灯、节日彩灯等电路图,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电器连接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完成实验2:在实验1的简单电路基础上,再给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要求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操作之后,简单给出串联电路的概念并分析其特点。时间控制在10min内。
更改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完成实验3:在实验1 的简单电路基础上,再给一个小灯泡,两根导线,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要求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实验4:在实验3的电路中,改变开关位置,让其控制其中一盏灯的亮与灭。
再由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并联电路,并总结并联电路的特点。在前面的串联电路的基础之上,得出并联电路和规律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开关的位置变化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多。时间控制在15min内。
最后总结。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加以总结和对比,适当将电路图和实物图进行联系,并深入分析,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方案二:此方案针对基础较好,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地减少在实验中对学生的限制,给予学生较宽松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小复习与方案一相同,时间缩短为7~8min。
同样由生活中的电路图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完成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灯泡,两个开关,导线若干,请学生连接出几种不同的电路。此实验将难度提高,以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
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出各种电路图,再由电路图连接出实物电路,并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灯泡亮暗的规律去发现所连电路的特点。学生总结出的电路规律不一定很完整,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过程。时间控制在25~30min内。
最后的总结过程与方案一类似。由于在本方案中,学生的探究过程已经出现了思考和总结,所以教师最后的汇总可以有目的地偏向于学生的自我总结中较不完整的薄弱部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得到提高。
以上两种方案的大体框架相似,主要是探究的时间和范围有所差别。在方案一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略强,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灵活度稍差,但是在课堂控制上比较有优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效果比较明显。方案二则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很大,而且对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协调应变、总结归纳和密切关注课堂进程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教师需要作充分的备课准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不能忽视实验总结
实验要改“教师全讲,学生主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用实验方法探索科学知识能力。但是动手之后的及时总结非常重要,否则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得到梳理,就不能很好指导以后的学习。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操作要点、实验结果。这是明确整个实验过程的重要因素,也是完成一个实验最基本的要求。其间学生的实验态度、科学素养高低也需要得到大家的评价。
1.实验的迁移
除了了解本次实验的相关要求,还要以本次实验为基准点,发散联系类似的实验,思考具备什么相同的条件的实验可以使用相似的处理方式;哪些实验的原理相通;哪些实验的处理方法大体是一致的;同样的实验,用不同的原理是否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改变实验中的某一步骤,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等问题。这就是实验的迁移功能,它对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能力非常重要。
2.实验的拓展
在上述的《常用电器》的教学设计的方案二中,如果在最后的总结中,继而提出问题:“再加入一个灯泡和一个开关,还能有哪些连接方式?”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单一的串联、并联电路深入到最为简单的混联电路之中,即两只灯泡并联之后再与另一只灯泡串联,或两只灯泡串联之后再与另一只灯泡并联,但就整个电路来讲,仍可以简单地看成一个串联电路或一个并联电路,从而得出组成串联或并联的电路中,其中一部分电路也可以是串联或并联。看似复杂的家庭电路就是这个原理。这样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思路延伸到更远,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广泛的空间去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学新课程的推进,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使初中科学教学更符合当代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有更多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科学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点,也正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的良好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母小勇.科学课程理想与理想科学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4]项永福.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选择适合课程的实验教学方式
就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四种类型: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边教学边实验的方法更为可取。首先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它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兼具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优点。学生分组实验,若实验仪器过少,则出现以下问题:“男同学抢,女同学怕;成绩好的一手包办,成绩差的雾里看花”。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趁老师在其他实验小组纠错或排除故障时做无关的事情,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若能每两个学生一套仪器,相互合作,人人动手、动脑,这样就容易纠正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实验进度
《常用电器》位于“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二节,继自然界简单的静电、电中和等电现象之后,若将切入点放到学生身边熟悉的家用电器上,会为后面的电流、电压、电阻以及欧姆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导体、绝缘体的概念,电路的概念,电路图,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而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是重点内容,一般放到第二课时,由于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而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电学实验,所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时间。以下有两个方案可供参考。
方案一: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适当地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相对提高实验频率的基础之上,缩短单个实验时间。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小复习:回忆电路的基本构成,并完成实验1(用实物连接出最简单的电路)。时间控制在10min内。
通过演示路灯、节日彩灯等电路图,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电器连接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完成实验2:在实验1的简单电路基础上,再给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要求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操作之后,简单给出串联电路的概念并分析其特点。时间控制在10min内。
更改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完成实验3:在实验1 的简单电路基础上,再给一个小灯泡,两根导线,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要求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实验4:在实验3的电路中,改变开关位置,让其控制其中一盏灯的亮与灭。
再由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并联电路,并总结并联电路的特点。在前面的串联电路的基础之上,得出并联电路和规律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开关的位置变化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多。时间控制在15min内。
最后总结。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加以总结和对比,适当将电路图和实物图进行联系,并深入分析,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方案二:此方案针对基础较好,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地减少在实验中对学生的限制,给予学生较宽松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小复习与方案一相同,时间缩短为7~8min。
同样由生活中的电路图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完成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灯泡,两个开关,导线若干,请学生连接出几种不同的电路。此实验将难度提高,以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
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出各种电路图,再由电路图连接出实物电路,并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灯泡亮暗的规律去发现所连电路的特点。学生总结出的电路规律不一定很完整,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过程。时间控制在25~30min内。
最后的总结过程与方案一类似。由于在本方案中,学生的探究过程已经出现了思考和总结,所以教师最后的汇总可以有目的地偏向于学生的自我总结中较不完整的薄弱部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得到提高。
以上两种方案的大体框架相似,主要是探究的时间和范围有所差别。在方案一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略强,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灵活度稍差,但是在课堂控制上比较有优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效果比较明显。方案二则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很大,而且对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协调应变、总结归纳和密切关注课堂进程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教师需要作充分的备课准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不能忽视实验总结
实验要改“教师全讲,学生主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用实验方法探索科学知识能力。但是动手之后的及时总结非常重要,否则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得到梳理,就不能很好指导以后的学习。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操作要点、实验结果。这是明确整个实验过程的重要因素,也是完成一个实验最基本的要求。其间学生的实验态度、科学素养高低也需要得到大家的评价。
1.实验的迁移
除了了解本次实验的相关要求,还要以本次实验为基准点,发散联系类似的实验,思考具备什么相同的条件的实验可以使用相似的处理方式;哪些实验的原理相通;哪些实验的处理方法大体是一致的;同样的实验,用不同的原理是否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改变实验中的某一步骤,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等问题。这就是实验的迁移功能,它对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能力非常重要。
2.实验的拓展
在上述的《常用电器》的教学设计的方案二中,如果在最后的总结中,继而提出问题:“再加入一个灯泡和一个开关,还能有哪些连接方式?”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单一的串联、并联电路深入到最为简单的混联电路之中,即两只灯泡并联之后再与另一只灯泡串联,或两只灯泡串联之后再与另一只灯泡并联,但就整个电路来讲,仍可以简单地看成一个串联电路或一个并联电路,从而得出组成串联或并联的电路中,其中一部分电路也可以是串联或并联。看似复杂的家庭电路就是这个原理。这样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思路延伸到更远,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广泛的空间去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学新课程的推进,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使初中科学教学更符合当代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有更多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科学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点,也正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的良好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母小勇.科学课程理想与理想科学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4]项永福.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