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专业德语基础课教学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uangwu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德合作专业的德语基础课教学,是随着中外交流增多出现的新事物。既有别于工科专业的二外课,又不同于德语专业的基础课,既要求学生有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德语知识。本文主要论述其特殊性及教学中的困难,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中外合作班 德语基础课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和国外先进办学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外合作专业,办学模式以3 1为主,即在国内学习三年,国外学习一年。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采用中德两国高校和机构联合培养,在国内的三年学习中,把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汽车服务作为专业,培养既懂德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作为德语基础课的老师,如何搞好前两年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工作,对学生顺利毕业或今后去德国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中外合作专业德语基础课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解决办法。
  一、中德合作班德语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教学对象
  第一,作为地方高校,本地生源占绝大多数。据笔者观察,部分学生在没课的时候经常回家,很少留在学校图书馆或自习教室,对需要课外自主进行的德语训练表现不够积极,真正放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一位男学生坦言,他每天打游戏到12点左右才睡觉,而同寝室的同学几乎都是天天如此,而一位女学生竟因为想周一返校,来不及上周一早上的课,而想掉换班级。
  第二,中外合作专业的同学有相当部分不是第一志愿选择这个专业,而是通过调剂过来的。由于本专业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所以在情绪上难免有点不情愿,学习动力不足。德语基础课作为外语的入门课,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一旦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就会对今后的德语学习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安排较少。德语基础课由于从零起点开始,要达到三年后出国留学所需的学时数量和语言技能,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公共英语课,课时比较多。以大一为例,每周8节,一学期总课时达到150课时,这样在前四个学期,也就是基础阶段学生可以上到600个学时的德语课,但要达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中等水平是不够的。以在欧洲许多国家承认的德语语言大纲中的中级B2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的标准为例,学习者能够听懂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多数谈话及有关本专业的比较长的发言或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够清楚、详细地谈论很多一般性的观点或当前话题,阐述的观点语汇丰富(王京平,2005)。一般中国学生要强化德语800-1200学时后才能达到中等德语水平,这在我国高校普遍压缩学时和学分的大环境下是不太现实的。此外,中外合作专业的同学有应试压力,即要求在第四学期相当部分同学通过《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而这项考试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样,包括听力、阅读、写作、选择等,对于零基础、处于基础阶段的只学了四个学期德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要准备《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教师必然会随着这根指挥棒,强化词汇和语法,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材问题。如今市面上关于学习德语的教材繁多,大多把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自学或以留学德国参加“德福”考试为目的的教材。而且很多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很难兼顾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笔者所在的专业主要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德语》,后改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德语》。这两套都是针对德语专业本科生的基础阶段教材,也是教育部推荐的重点教材,内容详尽,练习繁多,加上配套的《练习手册》和《听说训练》,需要学生对德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节课后都需要掌握词汇,模仿句型,整理语法,学习任务的繁重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第三,师资问题。如今,承担基础阶段教学任务的主要是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青年外语教师。其中很多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以前并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心理学或外语教学法,基本是自己摸索教学方法、边教边学,缺乏一些老教师指导性的带教和帮助。
  第四,教学辅助手段。外语教学是一门实战性和互动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需要教师使用除单纯话语外的其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刺激,激发他们对德语学习的兴趣。少数学生在大一对德语学习兴趣浓厚,但到了大二就觉得枯燥。原因在于大一的语言材料中对话多,易于活学活用,而且听力内容简单,让学生有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成就感。而大二的内容以长篇课文为主,词汇量大,不容易马上口头运用,加上语法内容日益复杂,把重点放在此类词汇语法学习上,学习兴趣下降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英语学习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首先,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两者在词汇、语法都有相似之处,如good-gut,god-Gott等,有扎实英语基础的学生能够较快掌握德语语言知识有一定好处的,但很多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英语的语言现象已经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过多强调其相似性,而忽略两者的不同性,学生容易拿英语现象套在德语上,反而很难掌握德语新知识,以致练习德语口语时,没几句话就蹦出英语,写文章记不住德语词就用英语代替。
  其次,由于学校把四级考试和毕业时的学位挂钩,一些德语基础本来就不扎实的学生眼看通过德语四级无望,干脆放弃德语,转而集中精力准备英语考试,希望借此顺利毕业,这样当然影响他们的德语学习效果。
  以上笔者从三个大方面指出中外合作专业德语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下面谈谈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二、如何应对德语基础课教学的挑战
  1.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
  虽然高校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都经过了高考的严格选拔,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一门即学即用的语言类课程也有浓厚的学习热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学习外语的良好习惯。而且如果一开始并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那么今后深层次学习和交流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对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也会举步维艰。(胡凯,2004)。   要突击提高外语水平效果不明显,但如果一段时间不听、不读外语,很快就会变得生疏。德语也是这样,由于德汉两种语言差异太大,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如果平时不有意营造外语听说读写环境,就会很快遗忘。要克服这种差异性,培养德语语感,德语专业学生就必须勤练,坚持不懈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循环复习已学知识,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要求并督促学生进行早读,背单词,背课文。早读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语言环境,通过早读复习已学语言材料,纠正发音并培养语感。背单词和背课文比较机械无趣,但外语和其他专业不同,仅仅记住语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当熟悉,直至背诵下来,才能做到脱口而出,流利表达。如果不背诵课文,而完全套用已理解的德语语法框架组织句子,则不但不流利,听起来也不地道。所以背诵是强化记忆、学好德语的必要的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开口能力。大学生都是成年人,自尊心强,接触德语这门新语言时,常常不敢开口,害怕讲错,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口头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要鼓励他们多说,而不是马上纠正他们的表达错误。此外,让他们在课外结成两人组的“对话伙伴”,练习用过学过的内容,谈论身边的事物,最后用书面的形式把对话内容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就不会出现已经学过了两年德语,见了德国人只会自我介绍的尴尬了。
  第三,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课堂外。要想让学生在课堂内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教师应当在课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助学课件。在开始一个主题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网站,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下载生动的、真实性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并鼓励他们进行归纳总结及课堂展示。
  通过这样的课外引导,使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文化信息成为教学目标的共同媒介,使语言学习和社会生活相沟通,延伸课业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不仅是课本上的文体、句型和词汇学习,更应该是自己积极主动探索、认识世界的学习(王春花,2008)。
  2.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
  要取得良好的德语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执行,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科学和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教”的主导,教师要从单纯的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者转变过来,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营造教学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监控者、解难者和终身学习者。
  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少语法,注意听说。传统教学是读写在先,听说辅助。教学时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平时语法讲解时一定要概念清楚,脉络分明,但同时要避免较难掌握的、用途不多的语法,如虚拟语气,也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大量语法练习上。因为一些语法练习带有应试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一部分学习精力放在听说上,明确听说和读写一样重要,带头在课堂上尽量全用德语上课,并同样要求学生只讲德语。
  第二,强化德语,弱化英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使用英德对比,强化相似性,而应该指出差异,并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让学生从母语思维中直接加入德语,而不要加入英语这个中间语。笔者就尝试在上课前让学生先听一首德语歌曲或者一段谈话录音,在听觉刺激下积极思维,由汉语过渡到德语,而不一定要就听力材料提出相关问题。总之,教师要尽量创造德语的语言和文化氛围,避免学生以英语作为替代语。
  第三,广泛提高学生学德语的兴趣。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介绍德国的音乐、文学、工业、宗教等,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德语和德国国情,使他们产生了解德国的强烈愿望。这一愿望会激发他们学习德语的热情。当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而要利用多媒体、语音室、德语角,甚至德语晚会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第四,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目前中外合作专业使用的教材都是德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注重翻译和书面表达,而工科专业学生,如汽车技术,需要掌握一些科普类和汽车类专业德语,以便在大四去德国能和那里的技术老师交流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照搬原有的教材内容,而要删除一些偏文学的课文,加入一些科普类或科技类德语,强化一般性话题的口语应用能力,使学生顺利适应今后在德国的学习培训。
  中外合作专业的德语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德语应用型学生为目标,目的是使他们顺利适应德语国家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新兴的办学模式和小语种的教学,其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和特殊性,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实证研究不多。本文仅作抛砖引玉,期待德语教师同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凯.德语专业本科一年级交际教学法实施初探[A].桂乾元,日耳曼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春花.英语专业综合英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A].程虹.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创新[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京平.德语学习方略及操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85-90.
  项目基金“上海师范大学校级文科一般项目”。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识到要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践新课改的精神,必须重新认识小学数学作业的意义,优化作业设计。  1.前置性作业引路,体现先学后教  作业的类型可分为前置性作业、每课一练、周清作业、单元练习等,各种作业都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不同的作用。我校着力打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和推出小班化教学理念,重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运用,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做到先学后
摘 要: 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英语听力的学习主要是从听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学生在英语听力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听力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英语交流的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全球一体化,成为国际公民,外
摘 要: 本文比较了传统听说教学和任务型听说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从而使听说课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得更快等问题。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一、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听说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听力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对听力技巧的掌握程度,而是以促进
摘 要: 近几年由于陕西省高考英语不考听力,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听说能力不重视,学生也认为高考不考听力不用学习。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先培养听说能力。学好英语就四个字:听、说、读、写。听说领先,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作者结合实践经验谈谈看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 培养和训练方法  一、听说能力的教学定位  假定高中年级每周上5节英语课,普遍的做法是安排一节听
摘 要: 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高职学生有更强的英语交际等实际运用能力,这要求高职英语教育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应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以解决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良好就业。  关键词: 职业需求视阈 高职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事实上的就业教育,从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再到
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要想准确无误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除了要拥有词汇和语法知识之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中进行的文化教学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初中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薄弱,学生很少接受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为高中实施文化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然而如今,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国与国之间的频繁交往日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