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许多校级公开课和市、区级展示课,许多教师上的课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讨、总结的地方。每听完一节课,都让我们能够有所启悟,这些课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而这些示范课中的不足、缺憾,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宝贵的借鉴。
一、反思数学课堂学生思考的缺失现象
我在听课中常常看到一些数学课,以“自主学习”为名头,却往往并非为学生设计,而是为了追求“热闹”而讨论,感觉老师是在演一场戏,很可能活跃的课堂背后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收获的匮乏。如: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时,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如抢答、开火车、分小组比赛等,教学气氛热闹非凡。学生们除了举手,几乎没有动笔,更没有看书的环节。这种“活跃”的背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其实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首先,学生对问题要有切身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搭建认知的平台;其次,老师应当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看法,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再全班交流展示,这个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再次,学生经历了反思评价的过程,老师再引导质疑,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因此,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是不可取的。我想,在数学课堂上沉默是应当有的,因为数学是需要静思默想的。
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包装现象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拿出一大束漂亮的鲜花,创设了美丽的生活情境,他想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忽视了这样的情境对本堂课的教学负面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创设生活情境,有的课,开门见山反而更好。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有必要的,但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应太长,因为教学的黄金时间通常是上课刚开始的前15分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让学生陶醉在情境的趣味中,既花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教师在预设情境时应使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数学本质,避免情境设置“包装”化。
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肤浅现象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一代代教师的摸索中不断更新,为了培养出自主创新的新世纪人才,“探究”“自主探究”的时尚之风吹遍各地。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感知,在探索中领悟,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有时确实收到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然而有些探究还是比较肤浅,给人以花哨的感觉。数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并非学生探究后都能准确无误得到的。因此,有些课老师该讲的还得讲,该演示的还得演示,该点拨的还要点拨,该指导的还需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若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会像一盘散沙。“自主探究”不是“自由探究”,否则会误导学生对数学严谨性的质疑。只有在老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才能防止学生自主探究的肤浅化的发生。
四、反思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程序化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新课程则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但现在合作学习的误区之一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讨论,以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以“议”代“思”,缩小了合作学习的外延,结果就是重“议”轻“思”,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造成讨论不深入。
有的老师认为每堂课中一定要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了就体现不出新课程理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适合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但一声“现在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立即转身与后排组成合作小组,整个教室马上出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可没等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好了”,刚才的热闹马上静如一片湖水。
交流一般由优等生担任的组长发言,而对于一些学习落后的同学来说可能只是“滥竽充数”而已。因此看似“欣欣向荣”,但结果却是“走马观花”;有的合作次数过多,不但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甚至于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达成;有的合作,教师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开发。教师在学生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避免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对数学课常听常思,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自己,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一、反思数学课堂学生思考的缺失现象
我在听课中常常看到一些数学课,以“自主学习”为名头,却往往并非为学生设计,而是为了追求“热闹”而讨论,感觉老师是在演一场戏,很可能活跃的课堂背后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收获的匮乏。如: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时,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如抢答、开火车、分小组比赛等,教学气氛热闹非凡。学生们除了举手,几乎没有动笔,更没有看书的环节。这种“活跃”的背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其实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首先,学生对问题要有切身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搭建认知的平台;其次,老师应当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看法,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再全班交流展示,这个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再次,学生经历了反思评价的过程,老师再引导质疑,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因此,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是不可取的。我想,在数学课堂上沉默是应当有的,因为数学是需要静思默想的。
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包装现象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拿出一大束漂亮的鲜花,创设了美丽的生活情境,他想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忽视了这样的情境对本堂课的教学负面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创设生活情境,有的课,开门见山反而更好。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有必要的,但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应太长,因为教学的黄金时间通常是上课刚开始的前15分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让学生陶醉在情境的趣味中,既花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教师在预设情境时应使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数学本质,避免情境设置“包装”化。
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肤浅现象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一代代教师的摸索中不断更新,为了培养出自主创新的新世纪人才,“探究”“自主探究”的时尚之风吹遍各地。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感知,在探索中领悟,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有时确实收到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然而有些探究还是比较肤浅,给人以花哨的感觉。数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并非学生探究后都能准确无误得到的。因此,有些课老师该讲的还得讲,该演示的还得演示,该点拨的还要点拨,该指导的还需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若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会像一盘散沙。“自主探究”不是“自由探究”,否则会误导学生对数学严谨性的质疑。只有在老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才能防止学生自主探究的肤浅化的发生。
四、反思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程序化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新课程则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但现在合作学习的误区之一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讨论,以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以“议”代“思”,缩小了合作学习的外延,结果就是重“议”轻“思”,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造成讨论不深入。
有的老师认为每堂课中一定要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了就体现不出新课程理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适合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但一声“现在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立即转身与后排组成合作小组,整个教室马上出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可没等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好了”,刚才的热闹马上静如一片湖水。
交流一般由优等生担任的组长发言,而对于一些学习落后的同学来说可能只是“滥竽充数”而已。因此看似“欣欣向荣”,但结果却是“走马观花”;有的合作次数过多,不但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甚至于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达成;有的合作,教师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开发。教师在学生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避免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对数学课常听常思,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自己,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