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就其构成要素看,表现为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关系形态。而这种“关系”,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美学家狄德罗看来就是美。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包含着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只有做到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才能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体会到教学的美,并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激发更大的热情,追求更高的教学审美情境。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渲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真切地感受教材中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教學过程的审美化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教学内容各构成要素怎样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结构系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
1.创设情境想象美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别人口头或者文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和创造出没有感知过的新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对于新鲜的画面、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如,教学《小池》时,我启发学生充分想象:细细的泉水从泉眼悄然无声地流出来,树荫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荷花池里,粉红的荷花开得正旺,嫩绿的荷叶映衬着美丽的荷花,初露尖角的小荷上停落的蜻蜓,是一幅多么美妙而宁静的图画。同时,为古诗配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体会山间的美景,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2.品味词句鉴赏美
审美能力是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的一种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愉悦,还要使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人和事,进行鉴赏和评价,揭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如,教学《静夜思》时,“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为什么不用“像”?让学生通过品味,认识到地上是没有霜的,那是月光映照到地面上的情景,是作者的怀疑而已,这种似真似假的写法更能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用“像”太露,用“疑”才精,从而感受用词美的意义。
3.抓住形象品味美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美育起着重要作用。经常受高尚道德的熏染和陶冶,可以唤起儿童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色彩浓烈的文章,形象生动的插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赋予人物动感,从中悟情悟理,细细品味人物的形象美。
二、教学语言的审美化
教学语言在教学有机结构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串联组织作用,没有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就不可能有教学组织的审美化。
1.感情朗读抒发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论是叙事还是写景,它们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感的统一体。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所刻画的场面和人物都充满了深情。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一言一行无不饱含着两国人民美好的情怀。我引导学生想象临别的画面,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听老师的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词重读,用笔画出来;哪些句子的语速、语调有变化,如快、慢、高、低等,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美的感受。
2.体态语言丰富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包括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等,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审美感受中领悟知识,丰富对美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美好的面部表情,微笑进课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同表现出相应的、适度的喜怒哀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过程富有活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常根据他们的表现,用目光去关注、去鼓励或者去暗示,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接受美、领悟美、丰富美。
三、教学手段的审美化
教学手段的审美化,就是要在教学工具和方式中渗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审美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地域物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教学这一类课文,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它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通过动态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美感。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观看介绍桂林山水的资料片,那真实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解说,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愉悦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洋溢着美,美育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审美素质影响学生,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惟粤.寓美于教,建设阳光语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新构想[J].课程教学研究,2012(7).
[2]孟丽.小学语文教学要“美”[J].学周刊,2011(35).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渲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真切地感受教材中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教學过程的审美化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教学内容各构成要素怎样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结构系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
1.创设情境想象美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别人口头或者文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和创造出没有感知过的新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对于新鲜的画面、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如,教学《小池》时,我启发学生充分想象:细细的泉水从泉眼悄然无声地流出来,树荫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荷花池里,粉红的荷花开得正旺,嫩绿的荷叶映衬着美丽的荷花,初露尖角的小荷上停落的蜻蜓,是一幅多么美妙而宁静的图画。同时,为古诗配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体会山间的美景,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2.品味词句鉴赏美
审美能力是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的一种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愉悦,还要使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人和事,进行鉴赏和评价,揭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如,教学《静夜思》时,“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为什么不用“像”?让学生通过品味,认识到地上是没有霜的,那是月光映照到地面上的情景,是作者的怀疑而已,这种似真似假的写法更能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用“像”太露,用“疑”才精,从而感受用词美的意义。
3.抓住形象品味美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美育起着重要作用。经常受高尚道德的熏染和陶冶,可以唤起儿童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色彩浓烈的文章,形象生动的插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赋予人物动感,从中悟情悟理,细细品味人物的形象美。
二、教学语言的审美化
教学语言在教学有机结构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串联组织作用,没有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就不可能有教学组织的审美化。
1.感情朗读抒发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论是叙事还是写景,它们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感的统一体。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所刻画的场面和人物都充满了深情。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一言一行无不饱含着两国人民美好的情怀。我引导学生想象临别的画面,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听老师的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词重读,用笔画出来;哪些句子的语速、语调有变化,如快、慢、高、低等,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美的感受。
2.体态语言丰富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包括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等,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审美感受中领悟知识,丰富对美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美好的面部表情,微笑进课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同表现出相应的、适度的喜怒哀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过程富有活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常根据他们的表现,用目光去关注、去鼓励或者去暗示,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接受美、领悟美、丰富美。
三、教学手段的审美化
教学手段的审美化,就是要在教学工具和方式中渗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审美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地域物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教学这一类课文,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它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通过动态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美感。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观看介绍桂林山水的资料片,那真实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解说,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愉悦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洋溢着美,美育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审美素质影响学生,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惟粤.寓美于教,建设阳光语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新构想[J].课程教学研究,2012(7).
[2]孟丽.小学语文教学要“美”[J].学周刊,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