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是一种课堂上教与学的习惯,是形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课堂风气、学科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是通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实现的,本文包含以下四个观点:
1 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2 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3 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4 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一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一、从概念学习切入,打通课堂学习障碍。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没有形成新概念往往会形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障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沒有共通的语言,通过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连”有助于新概念的学习。
如:高中《基因的分离规律》一节的指导纲要中强化对遗传学概念的学习。(1)请你回答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是从研究基因入手的吗?为什么?(2)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是如何作出假设的?(3)对分离定律是指的分析中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解释的是什么基因之间的关系?(4)基因型与表现形式什么关系?
本课把杂交实验、表现型、性状分离、减数分裂等梳理成问题链,认知的线索清晰,使学生整体感之课堂概念的学习过程,思维成系统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能及时构建,以概念学习为切入点,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步形成生物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一种课堂学习力。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课堂文化的构建。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课堂结构化,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最为有效的实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而是很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课堂的要点就是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一是通过集体备课解决,二是通过课堂观察实时性处理。合作学习就是让学习小组在内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互动,学生对于新问题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修炼”已久的教师,可能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走了许多弯路,学习过程是的“原生态”,学生在合作中会得到许多启迪和帮助,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这一环节就是着力解决这一学生困惑,课堂结构化指导下的“四步教学模式”强化课上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了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例题与习题,及时插入每一个学习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可以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的方法,不断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科概念、原理的记忆,即使方法不太成熟,出现错误的理解和概念的含糊不清,学生还是自己亲身体验了一个学习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研究结论是:无练习课堂是低效的课堂。
环节四: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是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责任编校:白水)
1 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2 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3 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4 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一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一、从概念学习切入,打通课堂学习障碍。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没有形成新概念往往会形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障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沒有共通的语言,通过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连”有助于新概念的学习。
如:高中《基因的分离规律》一节的指导纲要中强化对遗传学概念的学习。(1)请你回答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是从研究基因入手的吗?为什么?(2)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是如何作出假设的?(3)对分离定律是指的分析中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解释的是什么基因之间的关系?(4)基因型与表现形式什么关系?
本课把杂交实验、表现型、性状分离、减数分裂等梳理成问题链,认知的线索清晰,使学生整体感之课堂概念的学习过程,思维成系统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能及时构建,以概念学习为切入点,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步形成生物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一种课堂学习力。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课堂文化的构建。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课堂结构化,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最为有效的实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而是很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课堂的要点就是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一是通过集体备课解决,二是通过课堂观察实时性处理。合作学习就是让学习小组在内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互动,学生对于新问题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修炼”已久的教师,可能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走了许多弯路,学习过程是的“原生态”,学生在合作中会得到许多启迪和帮助,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这一环节就是着力解决这一学生困惑,课堂结构化指导下的“四步教学模式”强化课上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了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例题与习题,及时插入每一个学习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可以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的方法,不断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科概念、原理的记忆,即使方法不太成熟,出现错误的理解和概念的含糊不清,学生还是自己亲身体验了一个学习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研究结论是:无练习课堂是低效的课堂。
环节四: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是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