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也有了巨大的突破,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方面的运用也让教育界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征途。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笔者以为,信息化技术就可以运用到古诗词课堂中去,让艰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有形”“有色”“有声”,让学生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因此,笔者将结合笔者的自身经历,关于“让小学古诗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声”展开相应讨论,给出笔者的一些见解,还望同行指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有形;有色;有声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插入剪辑素材,让古诗文“有形”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由于技术、材料的缺乏,往往都是通过口头描述来促进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联想,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这种方法受限于教师的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表达不当,很可能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同时,这也受限于学生们的认知范围,倘若一个孩子从未见过“鹧鸪”,又怎么让孩子们去真正理解《鹧鸪》中的鹧鸪鸟的形态呢?
而相比之下,制作短视频、ppt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达到给学生们呈现“形”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的《独坐敬亭山》之前,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李白当时所游览的敬亭山到底景观如何,甚至还可以呈现李白当时是老态龙钟?还是年轻气盛?到底是处于人生的“早年、中年还是晚年”?他的心情是如何的?是“轻松”还是想“以乐景衬哀情”?这种呈现方式,相比于让学生云里雾里的传统口头的传授,更能让学生投入一种游于山川绿水之间的惬意与放浪自如的情怀,有了那大好河山浩渺开阔的“形”的铺垫,学生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也会随之更深一层,那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会更显得有一种开阔胸襟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李白游览敬亭山时与山水合一的快感。
又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山居秋暝》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具体的人文与环境想融合、情感与文字相呼应的隐居之意,就可以在讲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时候,配上相应的“空山”“新雨”“天气晚”“秋”的影像,在讲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时候,同样给出“明月淡淡的光辉落于小溪之上”“流水清澈灵动”的景象,给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从诗文中拓开来感受生活,从而更深一步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居闲适之情。
二、杜绝古诗课堂的枯燥性,让古诗文课堂“有色”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基本上都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白话文的文体,难免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教师就应当充分努力,让古诗文课堂“有色”。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适当运用幽默语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表明,幽默的人往往比沉闷的人更能够交到朋友,生活也更加阳光向上,充满積极性。教师不可以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课堂对学生们的吸引作用,也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将自身的讲解作用和信息化技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在二者高效结合之下,体会到高效学习的快感和满足感。
日·大平正芳曾说:“幽默:可以说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使陷于僵局的悬案豁然解决。”甚至连英国著名的莎士比亚也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因而,教师也可以善于运用幽默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但是,就像黎·纪泊伦说得:“幽默感就是分寸感。”盲目的幽默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运用幽默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的严谨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适当幽默化。
2. 增添课堂灵活性,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卡耐基曾言:“肌肉疲劳并不能使人感到劳累,使人感到劳累的往往是厌倦。”如果教师一整节课一直都在讲习题,很可能学生就会产生机械学习的厌恶感。这也是《学习的规律与应用》中强调的“交叉学习”的重要意义所在。因而,教师主动调节课堂节奏,灵活转换授课方式,也是让学生尽量保持思维在线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了一首古诗以后,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小的测试题,或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
三、把握“声”的技巧,让古诗文课堂“有声”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人疲惫的从来不是肉体上的疲劳,而是精神上的厌倦。”对小学生而言,能够时刻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地坐在一处认真听课就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点,那么,如何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在这里,音乐的渲染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部分。
例如,还以《山居秋暝》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具体的人文与环境想融合、情感与文字相呼应的隐居之意,教师还可以在朗诵这首悠然自得的诗词的时候,加一个比较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或者在课前就给学生们听一会,让学生们随着音乐之声的引领,从音乐中初步感受那种闲适安逸的心境,从而更深一步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隐者之情。
结束语:
古诗文固然对小学生们来说有些艰涩难懂,教师们却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让古诗文和学生们的距离减小,让艰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有形”“有色”“有声”,从而促进学生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上的成长。以上,则为笔者结合笔者的自身经历,关于“让小学古诗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声”这一主题展开的相应讨论,还望同行指摘。
参考文献:
[1]周露芳. 课程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探索——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3):47-49.
黎雅珠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有形;有色;有声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插入剪辑素材,让古诗文“有形”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由于技术、材料的缺乏,往往都是通过口头描述来促进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联想,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这种方法受限于教师的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表达不当,很可能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同时,这也受限于学生们的认知范围,倘若一个孩子从未见过“鹧鸪”,又怎么让孩子们去真正理解《鹧鸪》中的鹧鸪鸟的形态呢?
而相比之下,制作短视频、ppt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达到给学生们呈现“形”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的《独坐敬亭山》之前,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李白当时所游览的敬亭山到底景观如何,甚至还可以呈现李白当时是老态龙钟?还是年轻气盛?到底是处于人生的“早年、中年还是晚年”?他的心情是如何的?是“轻松”还是想“以乐景衬哀情”?这种呈现方式,相比于让学生云里雾里的传统口头的传授,更能让学生投入一种游于山川绿水之间的惬意与放浪自如的情怀,有了那大好河山浩渺开阔的“形”的铺垫,学生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也会随之更深一层,那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会更显得有一种开阔胸襟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李白游览敬亭山时与山水合一的快感。
又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山居秋暝》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具体的人文与环境想融合、情感与文字相呼应的隐居之意,就可以在讲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时候,配上相应的“空山”“新雨”“天气晚”“秋”的影像,在讲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时候,同样给出“明月淡淡的光辉落于小溪之上”“流水清澈灵动”的景象,给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从诗文中拓开来感受生活,从而更深一步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居闲适之情。
二、杜绝古诗课堂的枯燥性,让古诗文课堂“有色”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基本上都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白话文的文体,难免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教师就应当充分努力,让古诗文课堂“有色”。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适当运用幽默语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表明,幽默的人往往比沉闷的人更能够交到朋友,生活也更加阳光向上,充满積极性。教师不可以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课堂对学生们的吸引作用,也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将自身的讲解作用和信息化技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在二者高效结合之下,体会到高效学习的快感和满足感。
日·大平正芳曾说:“幽默:可以说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使陷于僵局的悬案豁然解决。”甚至连英国著名的莎士比亚也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因而,教师也可以善于运用幽默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但是,就像黎·纪泊伦说得:“幽默感就是分寸感。”盲目的幽默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运用幽默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的严谨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适当幽默化。
2. 增添课堂灵活性,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卡耐基曾言:“肌肉疲劳并不能使人感到劳累,使人感到劳累的往往是厌倦。”如果教师一整节课一直都在讲习题,很可能学生就会产生机械学习的厌恶感。这也是《学习的规律与应用》中强调的“交叉学习”的重要意义所在。因而,教师主动调节课堂节奏,灵活转换授课方式,也是让学生尽量保持思维在线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了一首古诗以后,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小的测试题,或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
三、把握“声”的技巧,让古诗文课堂“有声”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人疲惫的从来不是肉体上的疲劳,而是精神上的厌倦。”对小学生而言,能够时刻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地坐在一处认真听课就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点,那么,如何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在这里,音乐的渲染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部分。
例如,还以《山居秋暝》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具体的人文与环境想融合、情感与文字相呼应的隐居之意,教师还可以在朗诵这首悠然自得的诗词的时候,加一个比较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或者在课前就给学生们听一会,让学生们随着音乐之声的引领,从音乐中初步感受那种闲适安逸的心境,从而更深一步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隐者之情。
结束语:
古诗文固然对小学生们来说有些艰涩难懂,教师们却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让古诗文和学生们的距离减小,让艰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有形”“有色”“有声”,从而促进学生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上的成长。以上,则为笔者结合笔者的自身经历,关于“让小学古诗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声”这一主题展开的相应讨论,还望同行指摘。
参考文献:
[1]周露芳. 课程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探索——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3):47-49.
黎雅珠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