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94822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适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历史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14-01
  历史学科属文,且多数教学内容以时间线索为主,以科普和讲解历史故事为核心。这种特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历史学科不能仅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能够产生疑问并有自信地向教师提问。这样,学生才能保证自身学到的历史知识扎实且可验证。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认识度不高。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占据了课堂中的主題地位,这样也就使得教师虽然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提问机会。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身是否将支持传递给了学生,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是否存在问题,最终也就降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
  2.教师主导过强。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一直占据了课堂中的重要地位,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加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下,我们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注重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很少具备考虑问题的思辨力,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够直接明了。我国的传统教育往往轻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只重视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和接受的成果,不注重其接受知识进程中的探索和训练。在传统的注重知识的接受结果却忽视教学的外在环境的教育之下,很多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学生往往只是去积极地解决教师给他们提出的问题,只注重提取现有的知识,对这一知识加以熟知,这样虽然学生对知识都有熟悉的认知,但却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被发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教学的理念往往是为了传递知识,但教师却仅仅重视教学生如何学得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在这种传统方法的影响下,教师主动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传递者和教授者。教师对学生传递知识依靠的是教材,而教学媒体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意识”往往被教师所强化,并且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基本都成了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或认为提问是用来惩罚那些不认真听讲的、思维却很活跃的学生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有效的40分钟教学中,必须利用好每一分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化,思维也变得懒惰,学生对学习掌握的很牢固,但是却缺乏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淡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正确的思维和感想,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课改要求,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查阅,在查阅中反思历史、从中汲取好的历史遗留,从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对自身进行培养,将终身学习作为充实自身的关键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得到个性的发展,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在紧张、压抑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影响,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自由、平等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以及观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学习历史,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不能盲从,要敢于向权威发出质疑,这样会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节内容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一小部分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观看大运河的部分图片以及有关于大运河的诗,然后让学生自行思考: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学生通过史料的查询以及结合自身对历史的看法,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让学生多提问,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性教学环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处在一种更为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的存在,要鼓励学生对教师和知识进行质疑。其次,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即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最后,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一种问题意识,采取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不相符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观念。
  4.提出问题,小组探讨。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因为在他们的认知当中,初中历史课本上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对的,并不需要提出任何疑问。虽然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疑惑和疑问产生(也就是问题意识),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相应的历史学习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新时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全新的学习观念,综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也可以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跟随学生的疑惑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讨,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在提出这些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探讨和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是依旧拥有相当高的实践性,能够建立明确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在探讨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史料,并提问:辛亥革命对于我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言,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呢?如果说失败,它并没有改变我国的本质,仅仅是在一些体制上有了基础的改变,与国外的差距依旧十分大;如果说成功,辛亥革命的出现却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中国的新生……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果呢?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问题引导后,会不自觉地进行相应的思考,并从章节内容当中搜索相关的信息,与其他学生展开适时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多种分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最为合理的答案,便于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解。   5.设置障碍和疑惑引导学生。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仅应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障碍和疑惑,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首先,在新知识的学习前,学生对于知识是怀有极大好奇心的,如果教师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并且设置障碍和疑惑,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能接受一切新的知识,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能通过后面的学习,按照教师的安排一步步发现障碍,然后对问题予以解决。其次,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实践思考,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沟通中,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前的铺垫环节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科举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的实施,会对各个阶层的人产生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教师开始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听知识,还在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且还能够在两个问题上稍作延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提出:科举制的实施对原本手持选官职权的地方高管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探究这个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将问题解决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6.通过训练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出不同层次问题的决定因素,独立思考能力越强,提出的问题层次就越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低。因此,要通过训练与完善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具体训练及完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提问训练来激发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向多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完善学生历史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进行基本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如历史文物观察、历史资料查询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對不同历史问题的探索欲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7.设定评价标准,问必肯定。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也要使用课堂评价。例如,在固定周期内设定应提出的问题数量,每个学生在这一周期内都具有固定的答题额度等。而后在课堂中,对于每一位学生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量进行记录,并将其写入教学评价中,按照问题的难度和创新程度进行排序。一学期结束时,由教师在班级内部表扬提问最多及提问质量最优者,并予以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被充分激发,从而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择选,进而自觉培养问题意识。只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式,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时,学生才能够在自主条件下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对要做到有问必答、答必优质,才能保证学生所给出的疑问都能得到专业的解答。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能够获得学习知识的有效渠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及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问题发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整体中考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在心理情况、历史学习水平、历史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制订出针对性和合理性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案,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其法.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学习(下),2014(12):40.
  [2]朱亮.刍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师,2015(36):66.
  [3]马风云.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速读旬刊,2017(10).
  [4]赵叶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教育,2017(1):00091-0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陶行知作为我国的教育大师,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其中“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对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近些年在教育改革中逐渐产生了生活化教育这一理念。生活化教育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演化而来,对当前教育教学起到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初中语文,分析了生活化教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价值,然后探讨了生活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措施,以供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1-01  众所周知,升入职高的学生,大部分文化课基础不太好,识记和理解能力比较弱,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如果老师再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去引导,想提高历史教学成绩,那简直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一名职高的历史老师,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手段,优化
【摘 要】数学,是公共必修课,是学生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科目。但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数学很难学懂、很难理解,其实数学是利用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对数量、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数学可以很有效的将人们的个人思维表达出来,从而来反映人们积极的意志、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对于数学来讲还分为许多的学派,但是这些不同的学派经过不同的理解,却在相互作用、融合和组合之下共同形成了数学这一
【摘 要】作为初中音乐教学一线最基层工作者,很多时候在教学上应用到很多的乐器,但是最为广泛利用到的就是钢琴即兴伴奏,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钢琴即兴伴奏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就钢琴伴奏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浅谈,希望能给广大教师群体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钢琴伴奏;音乐织体;和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0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38-02
赛前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强化训练方法,其负荷安排对提高女足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意义重大,但国内外对此进行的调查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