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中的弊病及消除对策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语文教师谈起,每次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有一种惧怕心理,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叫苦不迭……因此,为了完成任务,只得“榨文”,甚至以抄代作,敷衍成篇。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的心理?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修养、知识素养有关,我认为还与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有关。
  
  一、作文课缺少明确的写作目的 有的教师出了题目以后,往往不向学生说明写这类题目的文章,着
  重培养哪方面的写作能力,需要运用哪方面的写作知识,以及写这类文章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学生作文就带有盲目性,看不到作文的应用价值和实效性,因此也往往缺少兴趣和写好文章的积极性。
  
  二、作文命题单调、陈旧,难以触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想象 单调、陈旧的作文题,往往缺少想象的空间和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有些题目,写过多次,小学写过,初中再写,甚至到高中还要写。这类单调和陈旧的题目,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因而,也难以让他们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三、过分强调仿写,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有些教师教了一篇课文,就要求学生依照课文写一篇作文,似乎讲求“读写结合”,但仿写多了,学生往往会离不开一定的模式,没有模式就不知道该怎样写。学生经常苦于机械地模仿,而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这无疑是不符合他们富于想象、乐于创新和要求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的。
  
  四、不按合乎规律的训练程序指导写作 写作训练的程度与学生思维的发展相一致,就容易取得循序渐进的实效。有些教师不按照一定的训练程序,不照顾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任意提出写作要求,就难免事倍功半。例如,初一就要求学生按照论证的方法写驳论或者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写小小说,这显然不合乎学习写作的规律,也是学生写作心理上难以接受的。
  
  五、作文指导特别是作文批改由教师包办代替 有些教师指导作文,不是启发引导,而是把自己的立意和构思和盘托出,交给学生。这样包办代替的指导,依赖性强的学生就会不加思索,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去写,稍有变通,则不知所措;有些学生还认为按照教师讲的去写,易得到较高的分数。另外一些打算经过自己考虑以后再写的学生,在心理上也难免受到影响,不大敢别出心裁。有些教师批改作文,也具有类似的现象。对作文里的错别字和病句,都改正了;内容不够完整或者明确的,都作了补充;甚至整段地代为修改。这是批改上的包办代替,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不愿多看,就塞进书包里,更滋长了消极心理。
  
  六、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分,标准过严,不打激励分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与他们作文成绩的不断提高互相促进的,而学生认知自己的作文成绩,往往只通过教师打的分数。有的教师不懂得通过打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分标准过严,求全责备,缺乏弹性,不曾或不愿打激励分,常常在六七十分上下打分。有些学生由于从初中到高中,隔周写一篇作文,长时间看不到进步,因此认为写文章是难事,写来写去还是差不多,想从六十分写到八十分,比数理化考上一百分还难,以致少数学生不无嘲讽地说:“作文一笔糊涂账,写与不写一个样。”学生存在着这种心理状态,自然影响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不愿意下功夫去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在作文指导上的种种情况,都是学生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的原因。如何消除学生心理上所受的压抑,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怕写到不怕写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知晓训练应有“序” 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明确整个学期、整个学年乃至初高中整个阶段的写作教学要求,使他们具有整体观念,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这对他们写好作文是必要的。在写作教学中做好“安民告示”的工作,有利于学生克服写作的盲目性。
  写作教学的要求和重点,应当形成一个训练的“序”。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要求,要从整个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来考虑;一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也要联系整个学期几次作文的各自的训练重点来考虑。这就是说,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孤立起来只要求明确一个学期要求或一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心理上,需要有整体的思想准备,不但考虑到目前的写作训练,还要预先知道今后将要怎样学习下去,应当按照怎样的方向和步骤努力学习、达到怎样的目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整体观念就会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对如何学习大致心中有数,就能更主动地在每次写作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
  
  二、命题方式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命题方式能使训练具有新鲜感,从而刺激学生,使其思维不断地处在兴奋状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一个“乐之者”,学习就能事半功倍。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心理往往表现为好变化、好新奇,也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不同意见进行争辩,这种心理往往成为他们学习和求进步的动力。写作教学也应当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来命题或提出一些要求。
  作文题目应当根据每学期写作教学的要求和重点来拟订,而不是先拟订题目,再考虑写作教学要求和重点。每次作文重点,也就是一个训练重点,可以命各种类型和不同内容的题目。同是记叙文写作训练,题目类型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具体的题目,可以是指定的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内容也要有变化,同是记叙文训练,可以记叙各方面事物,特别是新鲜的事物。有时所记的事物是常见常闻的,如果题目出得好,就可能有新意,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如《我的家乡》是被公认的传统题目,学生并不喜欢,假如改成《请到我的家乡来》,题目就有了写作兴趣的诱惑力了。又如《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的题目,学生看了也许会呆若木鸡,无所适从,假如把题目分解成:(1)老师,您讲错了;(2)老师,请提问我;(3)钟声敲响好久了;(4)老师,您为何发脾气;(5)我好委曲啊;(6)卷子发下来了;(7)那天,我当上了“小老师”,等等。学生看到这些题目后,就可能受到某种启发,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总之,题目可以用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来出,要经常有变化,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视他们的好变、好新的心理尤为重要。
  
  三、重视写作前的启发和引导 写作前的启发和引导,包括命题在内,题目应力求有一定的启发性,能显示作文的性质、重点和写作要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受到启发,把它作为写作的指路牌,有时还要组织学生对文章写什么和怎样写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各抒所见,以利打开各自的思路。这就为他们的立意和构思作了准备。
  有些题目,或记叙较难理清头绪,或说明较难抓住关键,或议论较难摆明观点,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启发和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思路,如《学习》一题,如果要求写成议论文,题目只揭示了论点的范围,中心论点并没有揭示出来,教师在启发时,可引导学生将“学习”当作主语或宾语,可以构成很多论点:学习需要勤奋,学习需要顽强的意志,学习好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等等。学生经过这样一点拨,思路就豁然开朗了。有的题目,或需要明其来龙去脉,或有关典籍掌故,或牵涉到前人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清除在思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
  
  四、批改评析以激励为主 教师批改作文,总得先观其全貌,了解其思路所在,然后就学生的思路,作些必要的修改或者提出修改的意见,这样就不致犯包办代替的毛病,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在写作中肯花时间和精力、成绩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充分肯定,这是他们心理上所期待的,也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教师不善于采用鼓励的办法,就不容易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教师的评分往往是很敏感的。评分既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每个学生在全班中的实际水平,使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成绩的较为科学的尺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灵活性,给评分以一定的弹性,借助分数这一手段,促进或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是说,看到好文章,要大胆地给高分,看到某些后进生在文章中有某方面进步,要及时加以鼓励,敢打激励分。
  学生对作文讲评也是比较重视的,想听听哪些同学写得好,怎样才算好,自己的作文会不会受到表扬或批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讲评中应重在表扬,多加鼓励。全篇写得好的,表扬全篇;有几段写得好的,就表扬几段;有几句写得好的,就表扬几句。不要老是表扬班上个别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表扬面最好能逐渐扩大,特别要表扬在写作上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这对表扬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同时也对班上其他学生起促进作用。讲评课能不能指名批评呢?一般以正面教育为主,不宜指名批评。对写得好的学生的表扬,实际上也是对写得不好的学生的批评。总之,公开批评必须十分慎重。
  中学生作文指导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次具体而完整的作文指导,至少包括拟订写作目标、拟定写作命题、批改评分、作文讲评这几个环节。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写作规律出发,尤其要从学生的写作心理特点出发,做好作文指导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才是有的放矢,才能产生较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像春风一样吹拂着教坛,使“师本位”的传统教学“坚冰”开始融化,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个性得
<正>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以"携手共建互联互通的健康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互联网+医疗健康大会"8月17日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英语教师通过层层培训学习,对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毋庸讳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现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
不知不觉中,冬天已经来了,枯黄的草叶覆盖了大地,在寒风中紧紧地贴着地面。光秃秃的树木被寒风肆意地抽打着,身体不停地摇晃。就连阳光也屈服了,不再温暖,脸色苍白地躲在厚厚的云层
凌叔华的小说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精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将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艺术相结合,细腻含蓄地写出了“五四”新旧交替时期一部分女性的心灵。她的小说具有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课程模式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诸多模式都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上进行着广泛意义上的思考,获取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达成某些层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