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教师“灌输”的内容,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状况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为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在本文中,笔者就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30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教师“灌输”的内容,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状况是应试教育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为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笔者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再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笔者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学得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加强“双基”教学中,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放。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五种教学方法:
1. 阅读学习方法,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材料、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提纲引领,抓重点,从而科学阅读,正确理解题意。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本。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資助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低年级时,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而到了中高年级,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 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3. 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如在低年级就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高年级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中高年级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4. 数学思考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5.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必须将学生引入整体和系统上。引导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命题。(即:问题的提出和练习时机的选择是否得当。)比如:讲课时应突出审题和析题,先“化整为零”,把原题解剖成若干小题,然后再“集零为整”,把剖成的若干小题的内容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叶老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的习惯有助于巩固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1.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的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2. 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低年级教材里的东西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这样指导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 规范地写,准确地算。这对于低高年级都很重要,先教孩子们认真写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然后再规范书写数字、答题,以至于以后计算的准确,精确,有的同学不注重书写,只图快,不准确,是学习数学最要不得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30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教师“灌输”的内容,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状况是应试教育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为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笔者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再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笔者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学得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加强“双基”教学中,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放。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五种教学方法:
1. 阅读学习方法,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材料、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提纲引领,抓重点,从而科学阅读,正确理解题意。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本。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資助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低年级时,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而到了中高年级,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 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3. 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如在低年级就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高年级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中高年级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4. 数学思考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5.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必须将学生引入整体和系统上。引导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命题。(即:问题的提出和练习时机的选择是否得当。)比如:讲课时应突出审题和析题,先“化整为零”,把原题解剖成若干小题,然后再“集零为整”,把剖成的若干小题的内容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叶老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的习惯有助于巩固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1.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的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2. 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低年级教材里的东西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这样指导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 规范地写,准确地算。这对于低高年级都很重要,先教孩子们认真写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然后再规范书写数字、答题,以至于以后计算的准确,精确,有的同学不注重书写,只图快,不准确,是学习数学最要不得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