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下面对在初中阶段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合作探索,动手实践
学生合作探索是本部分的主线. 通过合作探索一方面比较不同小组实验结果的异同,另一方面汇总各自实验的数据,观察数次实验结果的趋势,以加深对实验的不确定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对实验的不确定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在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如安排一个游戏活动,规则是这样的:在布袋中去摸棋子,每次只能摸一个,摸好之后把摸出的棋的颜色记下,然后把棋子放回去,接着把棋子弄匀,再让学生重复操作,共摸50次. 游戏结束几乎全部的学生都知道正确的答案,并能真正掌握隨机事件发生的大小不一定是50%.
2. 正确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包括概率)的完整过程. 根据统计的这个特点,初中阶段的统计内容应该反映这个完整的过程,以过程为线索设计整个初中的统计内容. 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然后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也应突出统计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结论进行合理预测和判断的统计过程.
3. 循序渐进安排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在描述数据中,可以用象形图、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 对统计过程中的任意一步,教材不可能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全面介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处理内容,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安排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 例如在分析数据中,可以将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学习利用平均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另一个统计过程中,学习利用方差等统计量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中,可以螺旋式安排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频数与频数分布”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介绍,首先介绍数据较少、不需要分组情况下的频数与频数分布,然后介绍数据较多、需要分组情况下的频数与频数分布等. 这样安排内容不仅符合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是陌生的,这样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可以使学生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统计的认识,逐步掌握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见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课标对统计与概率的大量补充,教师要准备好,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教具方面.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赐予我们的职责.
1. 合作探索,动手实践
学生合作探索是本部分的主线. 通过合作探索一方面比较不同小组实验结果的异同,另一方面汇总各自实验的数据,观察数次实验结果的趋势,以加深对实验的不确定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对实验的不确定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在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如安排一个游戏活动,规则是这样的:在布袋中去摸棋子,每次只能摸一个,摸好之后把摸出的棋的颜色记下,然后把棋子放回去,接着把棋子弄匀,再让学生重复操作,共摸50次. 游戏结束几乎全部的学生都知道正确的答案,并能真正掌握隨机事件发生的大小不一定是50%.
2. 正确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包括概率)的完整过程. 根据统计的这个特点,初中阶段的统计内容应该反映这个完整的过程,以过程为线索设计整个初中的统计内容. 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然后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也应突出统计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结论进行合理预测和判断的统计过程.
3. 循序渐进安排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在描述数据中,可以用象形图、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 对统计过程中的任意一步,教材不可能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全面介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处理内容,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安排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 例如在分析数据中,可以将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学习利用平均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另一个统计过程中,学习利用方差等统计量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中,可以螺旋式安排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频数与频数分布”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介绍,首先介绍数据较少、不需要分组情况下的频数与频数分布,然后介绍数据较多、需要分组情况下的频数与频数分布等. 这样安排内容不仅符合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是陌生的,这样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可以使学生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统计的认识,逐步掌握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见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课标对统计与概率的大量补充,教师要准备好,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教具方面.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赐予我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