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其二曰: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这是对陆游悲壮浓烈的爱国情怀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高度的肯定。
清人赵翼也说:
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之后,犹十之三四……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瓯北诗话》卷六《陆放翁诗》)
从现存作品来看,陆游表现这一“素志”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还以各种文体,出现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像这样一生心系恢复,以诗喊出爱国最强音的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并不多见。
陆游以书写爱国为己任,杀敌报国的豪情、收复山河的愿望,在他的诗集中最是耀眼。至今读来,仍令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爱国情怀贯穿陆游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陆游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报国激情。他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作于49岁)中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可见早在弱冠之年他就有报国的大志。31岁时,还未入仕的诗人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俨然是战士的宣言;入王炎幕府期间,年近50岁的陆游仍有“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的自信;在严州任上,陆游已60余岁,虽受到孝宗“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的委婉警告,却依旧念念不忘“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纵笔》),依旧秉持着“薄命邅回犹许国,孤忠恳款欲忘身”(《两京》)的赤诚之心。
因朝廷主和派当权,陆游屡受排挤。早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试时,即因论恢复语,为秦桧所黜;乾道二年(1166),陆游被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宋史·陆游传》)的罪名罢官;淳熙七年(1180),因给事中赵汝愚的弹劾,他再次遭到罢免。但即使在如此不堪的境地里,在身处穷乡僻壤之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仍是陆游心中最大的挂念。57岁在山阴,诗人高喊“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冬暖》);年近古稀之年,他还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呼喊;73岁时,仍自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直到85岁临终前,他还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山河未复胡尘暗,一寸孤愁只自知。”陆游的爱国之情,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季节的变化也会触动他的情思。“草檄北征今二纪,山城仍是老书生”(《燕堂春夜》,作于1187年),是春日的感伤。该诗自注曰:“游尝为丞相陈鲁公、史魏公、枢相张魏公草中原及西夏书檄于都堂。”《渭南文集》卷一三《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自注也说:“癸未(1163年)正月二十一日,二府请至都堂撰。”这一经历诗人显然是念念在心的,但24年来,不仅恢复无望,更令人痛心的是朝野一心、立志北伐的气魄已不复存在;“仲夏苦郁蒸,既夕热未解……谁能拥雕戈,遗虏何足醢”(《夜坐》),表达的是夏日的豪迈。“雕戈”指刻绘精美花纹的戈,“醢”属于古代的酷刑之一。酷暑难耐,正如压在作者心头无法驱散的报国宏愿,久久无法平复。“雁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秋思》),是秋日的慨叹;“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是冬夜的呢喃……此外,“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枕上》),是枕上的挂念;“但愁垂老眼,不见定中原”(《久疾》),是病中的焦虑;“山河未复胡尘暗,一寸孤愁只自知”(《题阳关图》),是心底的愁绪;“忽思大散关头路,雪压蒙毡夜下程”(《闻雁》),是回首增慨;“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缘诗”(《独坐闲咏》),是叹老伤怀……每当季节轮回,每个梦醒时分,每逢深夜独坐,每闻大雁啼鸣,都会激荡起作者心海中的爱国波涛。与其他爱国文人相比,陆游身上集中呈现着“一闻战鼓意气生”(《老马行》)的爱国热情,“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的豪迈气概,“赤手曳虎毛毵毵”(《闻虏乱有感》)的勇猛胆魄,“忘家思报国”(《太息》)的牺牲精神。其爱国的赤诚之心,可以说与国家民族,始终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陆游现存古诗中,直接涉及剑的有70余篇。他以剑入诗,始于乾道八年(1172)奔赴南郑王炎幕府的路上,终于嘉定元年(1208)的人生暮年,可以说,剑与他南郑从戎的岁月以及爱国情怀的书写如影随形。
“邮亭下马开孤剑”,剑承载着陆游建功立业的梦想。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48岁的陆游受当时主战将领王炎聘请,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类似视察等外勤)身份,抵达王炎幕府,在金戈铁马的前线,挥洒爱国热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曰:
(陆游)正月,自夔州启行,……三月,抵汉中,……十月,复还汉中。会宣抚召还,幕僚皆散去。十一月,改除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复自汉中适成都。
由此可知,陆游从正月离开夔州到三月抵达王炎幕府,再到同年十月王炎幕府解散,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南郑这短短的八个月,却给予陆游无限的希望与力量。在去南郑的路上,伴着子规的啼叫声,诗人写下:
客心尚壮身先老,江水方东我独西。
暂憩轩窗仍汛扫,远游书剑亦提携。 ( 《小市》)
面对未知的前线生活,他携着书剑毅然前往。在南郑外出视察的路上,作者北望秦关不胜悲凉,写下了“邮亭下马开孤剑,老大功名颇自期”(《驿亭小憩遣兴》),下马开孤剑,承载着他必胜的信念。离开南郑不久,作者一边回忆“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一边面对着华发苍颜,大声呐喊“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结合其《宝剑吟》“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我们不禁想到,床头发出铿锵声的剑,难道也是在躍跃欲试却苦于不能杀敌而鸣不平吗?此时此刻的剑仿佛有了灵性,抚慰着作者那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此后,作者陆续写下了“夜宴看长剑,秋风舞短蓑”(《五十》),“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书愤》),“看剑心犹壮,开书眼渐明”(《遣怀》)等诗句,用以化解现实的焦虑,同时也埋下希望的种子。“正昼入燕诛逆虏”,剑给予陆游勇敢奋进的力量。提到用剑的豪侠,我们一般绕不开荆轲。与一般歌咏荆轲的作品不同,陆游《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墓也按地志荆轲墓盖在关中感叹赋诗》,记录了梦中经过荆轲墓的所见与所思,浪漫而不失厚重: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国仇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虽然墓地杂草丛生,狐兔出没,荆轲似乎已远去,但荆轲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英勇胆魄,却“千古见精爽”,历久弥新。作者不免想到山河破碎、国仇未报的当下,满头大汗、顿然醒来。醒后,作者感慨:有朝一日若真能经过荆轲墓,一定好好祭拜一番。陆游还描写了一位比荆轲还厉害的剑客友人,“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剑客行》)。这位友人比刺杀秦王的荆轲、刺杀吴王僚的专诸还要豪气纵横、勇猛无畏,甚至可以“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陆游笔下的剑,在晚年多了一层惩恶扬善的味道,《书志》曰: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
“髦头”即旄头,指披发前驱的武士。作者希望,死后不化的肝心可以变成金铁,被铸造成帝王手中的宝剑,斩杀佞臣,战场杀敌。
剑历来是英雄豪侠的符号之一,往往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惩恶扬善的豪侠情怀密不可分。陆游笔下的剑,不管是梦中的荆轲,还是肝心化成的尚方宝剑,都披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隐含在面纱背后的,是作者沉郁的杀敌复国夙愿。
当陆游的爱国情怀凝缩至极点,又难以明确表达时,便会潜入他的梦中。“梦境世界变化无穷,其中有我们的生活影子,掺杂着我们的性格内容,有时,一些在梦中出现的性格连我们自己都不熟悉!事实上,我们通过梦境世界在打造自我。”(卡斯特著;王青燕,俞丹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描写梦境的作品正是如此,他在梦境中杀敌,也在梦境中塑造英勇尚武的自我形象。“梦中夺得松亭关。”杀敌报国、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夙愿,当这种夙愿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渗透进虚幻的梦境。现实中未实现的手刃敌军的热血经历,进入了梦境,“战血磨长剑,尘痕洗故裘”(《记梦》);现实中不常出现的大捷进入了梦境,“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现实中未被采纳的政治主张,也进入了梦境,“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记梦》)。《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苜蓿峰”和“交河”分别在玉门关、吐鲁番以西。此诗作于淳熙七年(1180)五月,作者在江西抚州任上,描写了圣主下诏亲征,收复失地的壮丽梦境,而收复失地一定是民心所归吧,不然凉州女儿为何已梳起了京都发式呢?在种种梦境中,陆游反复擘画着收复失地、一统华夏的民族伟业。“奋戈直前虎人立。”陆游的自我形象在梦境和现实中存在一定的距离,借助梦境,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说: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十月,当年三月份,作者因“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宋会要辑稿·职官·黜降官九》)被罢,居山阴。他在梦中与“食人不知数”的猛虎搏斗,场面之激烈令一向以敢打敢拼著称的秦人都惊悚万分。同样是自我形象塑造,镜中的陆游形象往往与梦中的陆游形象又有不同,《看镜》曰:
七十衰翁卧故山,镜中无复旧朱颜。
一联轻甲流尘积,不为君王戍玉关。
镜中与现实的自我均已朽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梦境中的陆游,与现实中以及镜中的自我想象截然不同,是如此的神勇无敌。又《二月一日夜梦》曰:“梦里遇奇士,高楼酣且歌……胜算观天定,精忠压虏和”,“压虏和”指反对主和派屈敌的主张,在梦中,作者与骑士政见一致,讨论着如何为国建功。神勇的骑士形象,仿佛烙着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些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具备动人心魄的感召力量。这不仅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也是对所有爱国志士发出的呼告。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其一生,附着在剑上,也渗透进梦里。他不仅告诉我们,面对民族危难时,爱国是什么,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陷入困境时,爱国应该是什么,如果我们将这种爱国情怀置放到中国历史的时空中,便会发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都堪称是陆游的知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之士代不乏人。因此,每当国家风云激变,民族危在旦夕,人民颠沛流离之时,陆游的诗篇便是临敌的战鼓,冲锋的号角,出鞘的长剑。梁启超先生以“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四首》其一)表达的无限敬意,可谓先得我心。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
这是对陆游悲壮浓烈的爱国情怀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高度的肯定。
清人赵翼也说:
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之后,犹十之三四……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瓯北诗话》卷六《陆放翁诗》)
从现存作品来看,陆游表现这一“素志”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还以各种文体,出现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像这样一生心系恢复,以诗喊出爱国最强音的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并不多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以书写爱国为己任,杀敌报国的豪情、收复山河的愿望,在他的诗集中最是耀眼。至今读来,仍令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爱国情怀贯穿陆游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陆游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报国激情。他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作于49岁)中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可见早在弱冠之年他就有报国的大志。31岁时,还未入仕的诗人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俨然是战士的宣言;入王炎幕府期间,年近50岁的陆游仍有“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的自信;在严州任上,陆游已60余岁,虽受到孝宗“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的委婉警告,却依旧念念不忘“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纵笔》),依旧秉持着“薄命邅回犹许国,孤忠恳款欲忘身”(《两京》)的赤诚之心。
因朝廷主和派当权,陆游屡受排挤。早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试时,即因论恢复语,为秦桧所黜;乾道二年(1166),陆游被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宋史·陆游传》)的罪名罢官;淳熙七年(1180),因给事中赵汝愚的弹劾,他再次遭到罢免。但即使在如此不堪的境地里,在身处穷乡僻壤之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仍是陆游心中最大的挂念。57岁在山阴,诗人高喊“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冬暖》);年近古稀之年,他还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呼喊;73岁时,仍自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直到85岁临终前,他还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山河未复胡尘暗,一寸孤愁只自知。”陆游的爱国之情,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季节的变化也会触动他的情思。“草檄北征今二纪,山城仍是老书生”(《燕堂春夜》,作于1187年),是春日的感伤。该诗自注曰:“游尝为丞相陈鲁公、史魏公、枢相张魏公草中原及西夏书檄于都堂。”《渭南文集》卷一三《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自注也说:“癸未(1163年)正月二十一日,二府请至都堂撰。”这一经历诗人显然是念念在心的,但24年来,不仅恢复无望,更令人痛心的是朝野一心、立志北伐的气魄已不复存在;“仲夏苦郁蒸,既夕热未解……谁能拥雕戈,遗虏何足醢”(《夜坐》),表达的是夏日的豪迈。“雕戈”指刻绘精美花纹的戈,“醢”属于古代的酷刑之一。酷暑难耐,正如压在作者心头无法驱散的报国宏愿,久久无法平复。“雁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秋思》),是秋日的慨叹;“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是冬夜的呢喃……此外,“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枕上》),是枕上的挂念;“但愁垂老眼,不见定中原”(《久疾》),是病中的焦虑;“山河未复胡尘暗,一寸孤愁只自知”(《题阳关图》),是心底的愁绪;“忽思大散关头路,雪压蒙毡夜下程”(《闻雁》),是回首增慨;“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缘诗”(《独坐闲咏》),是叹老伤怀……每当季节轮回,每个梦醒时分,每逢深夜独坐,每闻大雁啼鸣,都会激荡起作者心海中的爱国波涛。与其他爱国文人相比,陆游身上集中呈现着“一闻战鼓意气生”(《老马行》)的爱国热情,“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的豪迈气概,“赤手曳虎毛毵毵”(《闻虏乱有感》)的勇猛胆魄,“忘家思报国”(《太息》)的牺牲精神。其爱国的赤诚之心,可以说与国家民族,始终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现存古诗中,直接涉及剑的有70余篇。他以剑入诗,始于乾道八年(1172)奔赴南郑王炎幕府的路上,终于嘉定元年(1208)的人生暮年,可以说,剑与他南郑从戎的岁月以及爱国情怀的书写如影随形。
“邮亭下马开孤剑”,剑承载着陆游建功立业的梦想。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48岁的陆游受当时主战将领王炎聘请,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类似视察等外勤)身份,抵达王炎幕府,在金戈铁马的前线,挥洒爱国热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曰:
(陆游)正月,自夔州启行,……三月,抵汉中,……十月,复还汉中。会宣抚召还,幕僚皆散去。十一月,改除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复自汉中适成都。
由此可知,陆游从正月离开夔州到三月抵达王炎幕府,再到同年十月王炎幕府解散,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南郑这短短的八个月,却给予陆游无限的希望与力量。在去南郑的路上,伴着子规的啼叫声,诗人写下:
客心尚壮身先老,江水方东我独西。
暂憩轩窗仍汛扫,远游书剑亦提携。 ( 《小市》)
面对未知的前线生活,他携着书剑毅然前往。在南郑外出视察的路上,作者北望秦关不胜悲凉,写下了“邮亭下马开孤剑,老大功名颇自期”(《驿亭小憩遣兴》),下马开孤剑,承载着他必胜的信念。离开南郑不久,作者一边回忆“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一边面对着华发苍颜,大声呐喊“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结合其《宝剑吟》“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我们不禁想到,床头发出铿锵声的剑,难道也是在躍跃欲试却苦于不能杀敌而鸣不平吗?此时此刻的剑仿佛有了灵性,抚慰着作者那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此后,作者陆续写下了“夜宴看长剑,秋风舞短蓑”(《五十》),“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书愤》),“看剑心犹壮,开书眼渐明”(《遣怀》)等诗句,用以化解现实的焦虑,同时也埋下希望的种子。“正昼入燕诛逆虏”,剑给予陆游勇敢奋进的力量。提到用剑的豪侠,我们一般绕不开荆轲。与一般歌咏荆轲的作品不同,陆游《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墓也按地志荆轲墓盖在关中感叹赋诗》,记录了梦中经过荆轲墓的所见与所思,浪漫而不失厚重: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国仇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虽然墓地杂草丛生,狐兔出没,荆轲似乎已远去,但荆轲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英勇胆魄,却“千古见精爽”,历久弥新。作者不免想到山河破碎、国仇未报的当下,满头大汗、顿然醒来。醒后,作者感慨:有朝一日若真能经过荆轲墓,一定好好祭拜一番。陆游还描写了一位比荆轲还厉害的剑客友人,“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剑客行》)。这位友人比刺杀秦王的荆轲、刺杀吴王僚的专诸还要豪气纵横、勇猛无畏,甚至可以“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陆游笔下的剑,在晚年多了一层惩恶扬善的味道,《书志》曰: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
“髦头”即旄头,指披发前驱的武士。作者希望,死后不化的肝心可以变成金铁,被铸造成帝王手中的宝剑,斩杀佞臣,战场杀敌。
剑历来是英雄豪侠的符号之一,往往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惩恶扬善的豪侠情怀密不可分。陆游笔下的剑,不管是梦中的荆轲,还是肝心化成的尚方宝剑,都披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隐含在面纱背后的,是作者沉郁的杀敌复国夙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陆游的爱国情怀凝缩至极点,又难以明确表达时,便会潜入他的梦中。“梦境世界变化无穷,其中有我们的生活影子,掺杂着我们的性格内容,有时,一些在梦中出现的性格连我们自己都不熟悉!事实上,我们通过梦境世界在打造自我。”(卡斯特著;王青燕,俞丹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描写梦境的作品正是如此,他在梦境中杀敌,也在梦境中塑造英勇尚武的自我形象。“梦中夺得松亭关。”杀敌报国、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夙愿,当这种夙愿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渗透进虚幻的梦境。现实中未实现的手刃敌军的热血经历,进入了梦境,“战血磨长剑,尘痕洗故裘”(《记梦》);现实中不常出现的大捷进入了梦境,“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现实中未被采纳的政治主张,也进入了梦境,“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记梦》)。《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苜蓿峰”和“交河”分别在玉门关、吐鲁番以西。此诗作于淳熙七年(1180)五月,作者在江西抚州任上,描写了圣主下诏亲征,收复失地的壮丽梦境,而收复失地一定是民心所归吧,不然凉州女儿为何已梳起了京都发式呢?在种种梦境中,陆游反复擘画着收复失地、一统华夏的民族伟业。“奋戈直前虎人立。”陆游的自我形象在梦境和现实中存在一定的距离,借助梦境,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说: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十月,当年三月份,作者因“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宋会要辑稿·职官·黜降官九》)被罢,居山阴。他在梦中与“食人不知数”的猛虎搏斗,场面之激烈令一向以敢打敢拼著称的秦人都惊悚万分。同样是自我形象塑造,镜中的陆游形象往往与梦中的陆游形象又有不同,《看镜》曰:
七十衰翁卧故山,镜中无复旧朱颜。
一联轻甲流尘积,不为君王戍玉关。
镜中与现实的自我均已朽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梦境中的陆游,与现实中以及镜中的自我想象截然不同,是如此的神勇无敌。又《二月一日夜梦》曰:“梦里遇奇士,高楼酣且歌……胜算观天定,精忠压虏和”,“压虏和”指反对主和派屈敌的主张,在梦中,作者与骑士政见一致,讨论着如何为国建功。神勇的骑士形象,仿佛烙着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些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具备动人心魄的感召力量。这不仅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也是对所有爱国志士发出的呼告。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其一生,附着在剑上,也渗透进梦里。他不仅告诉我们,面对民族危难时,爱国是什么,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陷入困境时,爱国应该是什么,如果我们将这种爱国情怀置放到中国历史的时空中,便会发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都堪称是陆游的知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之士代不乏人。因此,每当国家风云激变,民族危在旦夕,人民颠沛流离之时,陆游的诗篇便是临敌的战鼓,冲锋的号角,出鞘的长剑。梁启超先生以“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四首》其一)表达的无限敬意,可谓先得我心。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