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消息 中国工程院近日表决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新章程明确了院士提名渠道,增加了院士“劝退”规定。
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了院士候选人的两种提名渠道:一是院士直接提名候选人;二是中国工程院委托有关学术团体,按规定程序推荐并经过遴选,提名候选人。其他推荐渠道均被取消。
在备受关注的院士退出机制方面,新章程也做出了调整,增加了“劝退”规定,即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原章程规定的退出机制是,当院士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师范生男女悬殊 “男老师危机”显现
《解放日报》消息 从“男幼师紧缺”到“男孩危机”,在基础及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对比中,“阳刚之气”似有不足。近日,由华东师大牵头、我国首次科学化规范化的高等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又显示:在27所师范院校近万人抽样中,在校师范生男女比例差距明显加大——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这意味着,国内大批未来教师中女性几乎两倍于男性,潜藏着一种“男老师危机”。
2008年,在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发现,当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平衡,男教师人数只是略低于女教师,男性占教师总人数45.4%。而时隔6年后的此次大范围、大样本调查中,这一“性别比”拉大了逾10个百分点,预示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将发生重大变化。
更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由于师范教育也是文理分科的,“男女失衡”在各大学科的性别分布中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在学习文科的学生中女生自然较多;而现在,学习理科的女生也明显增加,甚至在总体上已经多于男生。
最悬殊的性别之差出现在英语学科中,将来教英语的女老师与男老师之比将达到“7︰1”;而在“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理科学科中,女老师与男老师之比也分别为1︰1.6、2︰1、2︰1,仅物理老师中男性略占多数,而“理化生”学科总体上已是“阴盛阳衰”——5︰3.6。包括“语数外”、“音体美”等十多个主副学科中,除物理外,只有体育男老师比女老师多,差不多“男3女1”的比例。
丁钢教授认为,鉴于高等师范院校男女性别比例日益悬殊的情形,在加强师范专业宣传的基础上,应当吸引更多男性投入教育事业,对于师范生中的男生群体,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他表示,“同时也需要注意师范男女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差异现象,在课程内容和教学中予以男生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文汇报》消息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已正式启动,将在未来3年培养和引进千名高端数据人才。首批大数据工程硕士招生于今年6月开始报名,9月入学。
该培养计划首批启动了大数据工程硕士、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和数据科学FIST三个项目,随后还将陆续启动青年数据科学家培养、数据科学博士学位、数据科学硕士学位、数据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数据科学本科第二专业学位等6个培养项目。
“大数据时代来临,甚至有专家认为,所有科学都在变成数据科学。但目前市场上具备深入分析数据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该计划主要负责人、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主任朱扬勇介绍,根据麦肯锡咨询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本土大数据人才缺口就超过14万名,同时,通过分析大数据并为企业做出有效决策的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名。
上海启动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各大学也成立相关学院培养人才。如美国纽约大学、英国邓迪大学均从2013年起设立数据科学硕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将从2015年起设立数据科学博士学位。在国内,香港中文大学自2008年起就设立了“数据科学商业统计”科学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新近成立了数据科学研究院,自今年9月起开始招收研究生;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也先后设立了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朱扬勇介绍,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基地,是一个开放的数据科学研究平台;即将启动招生的大数据工程硕士项目,将通过整合学术界和工业界在数据科学领域的相关优势资源,训练学员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实践能力,培养大数据工程师和数据科技应用科学家,学制二年,周末上课,颁发工程硕士学位;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则通过短期内高强度地获取数据科学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进入数据科学家队伍;而数据科学FIST课程将聘请海外教授,讲授《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管理技术》两门研究生开放课程。
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了院士候选人的两种提名渠道:一是院士直接提名候选人;二是中国工程院委托有关学术团体,按规定程序推荐并经过遴选,提名候选人。其他推荐渠道均被取消。
在备受关注的院士退出机制方面,新章程也做出了调整,增加了“劝退”规定,即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原章程规定的退出机制是,当院士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师范生男女悬殊 “男老师危机”显现
《解放日报》消息 从“男幼师紧缺”到“男孩危机”,在基础及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对比中,“阳刚之气”似有不足。近日,由华东师大牵头、我国首次科学化规范化的高等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又显示:在27所师范院校近万人抽样中,在校师范生男女比例差距明显加大——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这意味着,国内大批未来教师中女性几乎两倍于男性,潜藏着一种“男老师危机”。
2008年,在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发现,当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平衡,男教师人数只是略低于女教师,男性占教师总人数45.4%。而时隔6年后的此次大范围、大样本调查中,这一“性别比”拉大了逾10个百分点,预示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将发生重大变化。
更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由于师范教育也是文理分科的,“男女失衡”在各大学科的性别分布中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在学习文科的学生中女生自然较多;而现在,学习理科的女生也明显增加,甚至在总体上已经多于男生。
最悬殊的性别之差出现在英语学科中,将来教英语的女老师与男老师之比将达到“7︰1”;而在“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理科学科中,女老师与男老师之比也分别为1︰1.6、2︰1、2︰1,仅物理老师中男性略占多数,而“理化生”学科总体上已是“阴盛阳衰”——5︰3.6。包括“语数外”、“音体美”等十多个主副学科中,除物理外,只有体育男老师比女老师多,差不多“男3女1”的比例。
丁钢教授认为,鉴于高等师范院校男女性别比例日益悬殊的情形,在加强师范专业宣传的基础上,应当吸引更多男性投入教育事业,对于师范生中的男生群体,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他表示,“同时也需要注意师范男女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差异现象,在课程内容和教学中予以男生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文汇报》消息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已正式启动,将在未来3年培养和引进千名高端数据人才。首批大数据工程硕士招生于今年6月开始报名,9月入学。
该培养计划首批启动了大数据工程硕士、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和数据科学FIST三个项目,随后还将陆续启动青年数据科学家培养、数据科学博士学位、数据科学硕士学位、数据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数据科学本科第二专业学位等6个培养项目。
“大数据时代来临,甚至有专家认为,所有科学都在变成数据科学。但目前市场上具备深入分析数据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该计划主要负责人、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主任朱扬勇介绍,根据麦肯锡咨询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本土大数据人才缺口就超过14万名,同时,通过分析大数据并为企业做出有效决策的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名。
上海启动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各大学也成立相关学院培养人才。如美国纽约大学、英国邓迪大学均从2013年起设立数据科学硕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将从2015年起设立数据科学博士学位。在国内,香港中文大学自2008年起就设立了“数据科学商业统计”科学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新近成立了数据科学研究院,自今年9月起开始招收研究生;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也先后设立了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朱扬勇介绍,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基地,是一个开放的数据科学研究平台;即将启动招生的大数据工程硕士项目,将通过整合学术界和工业界在数据科学领域的相关优势资源,训练学员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实践能力,培养大数据工程师和数据科技应用科学家,学制二年,周末上课,颁发工程硕士学位;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则通过短期内高强度地获取数据科学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进入数据科学家队伍;而数据科学FIST课程将聘请海外教授,讲授《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管理技术》两门研究生开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