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伤“肾”更伤“心”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4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高尿酸血症,很多人都知道它与痛风有直接关系,很多临床医生也只关注如何预防因血尿酸升高引起的痛风发作和肾脏损害。然而,高尿酸血症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
  近年来,医学专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在全世界观察了超过40万例以上的普通人和心脑血管病病人,最长随访时间达10年以上,结果发现:高尿酸血症常与各种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伴发;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且很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和肾脏功能均有很大危害。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如何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什么时候开始药物治疗?听听专家的意见。
  
  患病率:10年增10倍
  
  高尿酸血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患病率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方圻教授等调查发现,中国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3%。90年代中期以后调查显示,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8.2%~19.8%,女性为5.1%~7.6%。10年间,我国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加了约10倍。调查还发现,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提示高尿酸血症与进食海产品和高蛋白质、高胆固醇食物较多有关。
  
  新发现:肾“伤”,“心”更伤
  
  研究发现,血尿酸>476微摩/升(8.5毫克/分升)者,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比血尿酸在298~381微摩/升(5.0~6.4毫克/分升)者增加8倍。男性血尿酸≥420微摩/升(7.0毫克/分升)、女性血尿酸≥357微摩/升(6.0毫克/分升),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分别增加4倍和9倍。同时,高尿酸血症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也不容忽视。
  1879年,Mohamed教授首次提出血尿酸参与高血压的发生。1889年,Haig教授提出低嘌呤饮食可作为预防高血压的手段。1990年以后,多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微摩/升,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25%。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还发现,血尿酸升高会增加普通人和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血尿酸每升高59.5微摩/升(1毫克/分升),男性死亡危险性增加48%,女性死亡危险性增加126%。血尿酸>357微摩/升(6毫克/分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微摩/升(7毫克/分升)是中风(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长期高尿酸血症可破坏胰腺B细胞功能,进而诱发糖尿病。韩国和日本的两项临床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398微摩/升者,远期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比血尿酸水平<280微摩/升者增加78%。
  
  新认识:无症状,也要治
  
  正常饮食状态下,两次测定(非同日)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微摩/升(7毫克/分升)、女性>357微摩/升(6毫克/分升),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对心脑血管、肾脏皆有严重损害,故一旦确诊,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地区、种族、遗传、饮食等都有一定关系。中年以上男性、一级亲属中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缺乏运动、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和肾功能不全者是高尿酸血症的易患人群,应定期去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治疗:半数患者无需服药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核心。若能严格执行下列4项措施,一半以上患者不需要服药:
  ·低嘌呤饮食 高尿酸血症患者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丙类食物的摄入,中等量减少乙类食物摄入,宜进食甲类食物(详见表)。
  
  ·多饮水,戒烟酒 高尿酸血症患者每日饮水量应大于1500毫升,以促进尿酸排泄。戒烟,禁饮啤酒和白酒,可适量饮红酒。
  ·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天应坚持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形式不限(最方便、可行的运动形式是走路,每天坚持走1万步),肥胖者应减肥。
  ·慎用“升尿酸”药物长时间应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环胞素、烟酸等)可导致血尿酸增高,高尿酸血症患者应慎用。合并高血压者,应选择除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其他降压药。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时,应注意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
  若经上述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血尿酸水平仍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尿酸药物,如苯溴马隆(增加尿酸排泄)、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等。
其他文献
问:近日,我们一家自驾车去浙江游玩,几天下来,我发现胳膊上的皮肤被晒得红红的,还隐隐作痛。回家后,胳膊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且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得了多形性日光疹。为什么坐在车内也会被晒伤呢?  答:很多人认为,开车坐在车里就不会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其实,开车时或坐在车里绝不比走在路上所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少,除了从前挡风玻璃直射进车内的阳光毫无遮挡地照射全身外,从侧面玻璃射进的光束也会把皮肤
当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10%,其中,终末期肾病病人已接近40万。遗憾的是,全球只有不到5%的公众了解肾脏疾病防治知识。2013年3月12日下午3时~4时,本刊特邀上海市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做客新浪健康微访谈,与网友交流互动。本期节选其中部分精华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问@曾途-实名:据说,华南地区水质硬度较大,容易引发肾病。请问,水质
现在,都市中吸烟的女性越来越多。有些女性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是女性解放的象征,还有些女性认为吸烟可以抵抗压力,可以控制体重。但是,她们不知道的是,吸烟首先伤害的是健康的身体,损害的是美丽的容颜。  烟草: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  吸烟几乎损害人体全部重要器官,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重要脏器,这些损害男女是相同的。此外,吸烟还可能对女性造成一些特殊伤害,如月经紊乱、痛经、雌激素
新闻回顾 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9家药企的13种 “问题胶囊”,系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熬制出工业明胶后制成,致使重金属铬超标。由此,公众对药用胶囊产生了信任危机。为此,我刊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中东副主任药师为大家解析。  大众医学:此次“问题胶囊”主要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李中东:《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夏秋骄阳照 眼疾高发或加重  夏秋两季是紫外线最强烈的季节,也是眼中叶黄素和其他营养流失加速的季节。叶黄素是视网膜和黄斑区的重要构成物质,更是形成眼球保护屏障的安全卫士,如果没有叶黄素的保护,眼睛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因此,秋季为眼病高发期,此时养眼非常必要。  眼病患者必须学会主动养眼  叶黄素的流失跟多种眼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叶黄素不仅能够生成血眼屏障,保护眼球不受细菌侵害,还能清除眼部垃圾,增强血
夏季是个让女孩子们“又爱又恨”的季节。爱它,因为它能把女孩子们变得更美,无论是长裙淑女,还是热裤辣妹,都是“靓丽风景”;恨它,因为它是个“招惹”皮肤病的“高手”,总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偷”走了人们的健康与美丽。    “一宗罪”:虫咬皮炎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多衣衫单薄,特别是爱俏的女性,更是“花枝招展”。然而,夏季是昆虫的繁殖期,螨虫、蚊子、臭虫、跳蚤、虱等昆虫需要靠叮咬吸血来生存繁殖。于是,
生活实例    张先生50多岁了,去年发现有尿频尿急的现象,结果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患了前列腺增生。张先生身体一直不错,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前列腺增生影响性功能。不过,令他放心的是,他感觉性欲反倒有所增加。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自己对性的兴趣日趋下降,而且性高潮快感也不明显了,性生活后排尿也费力。于是,他决定到医院向医生请教。    性欲“反弹”一过性    前列腺增生是常见病,像张先生
B族维生素是一个“大家庭”,虽都归为B族,奇怪的是,它们很多成员的通俗名称并不含“维生素B”。B族维生素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为什么把不同“姓”的成员归为同一“族”呢?原来科学就爱们量初在米糠中发现了抗脚气病因子,并称之为维生素B,后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以前命名的维生素B其实是一族物质,因此将它们称为“B族维生素”,并延用至今。  晒晒B族维生素“家族成员背景”  B族维生素“家族成员”名单:
传统观念中,胖乎乎、肉嘟嘟、笑咪咪的孩子是安乐幸福、美满健康的象征。现实生活中,胖宝宝也总是比瘦宝宝更讨人喜爱。然而,随着超重肥胖人群的增加,随着人们对儿童超重肥胖所引起的长期健康危害的认识,宝宝太胖终于引起人们的警觉,部分妈妈也开始为宝宝太胖而发愁。但是,很多人心存疑惑:婴儿期肥胖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应该让早产儿快点胖起来吗?母乳喂养的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1.婴
汶川大地震,让生活在震区的人们的生活在转瞬之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房屋倒塌损毁,让大家失去了曾经居住的家园。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朋友、同事、同学……还有很多人在地震中受了伤,导致残疾。对于所有那些幸运地生存下来的人,面临的是一个严酷的现实。灾难刚发生后,受灾的人们会感到心理接近崩溃,并出现各种严重的心理反应。此时,特别需要专业的心理救援,大批的心理救援志愿者进入灾区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但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