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开辟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感体验 创新 听说读写
一首《最炫民族风》红遍了大江南北,“炫”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炫,烂耀也。由此,我想到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生不愿写作文,教师不知如何教作文,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让作文课炫起来,闪耀在语文教学的星空,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对于作文教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中大量的如海潮般奔涌的素材;或者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忍不住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因此,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规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心灵的闸门,挖掘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目的是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
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我们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却要求出门合辙。
对此,作家王蒙有过一段通俗而又充满激情的话:“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击。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日子涌上了心头,等着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正义的火炬照亮它们……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王蒙在这里谈的是文学创作,对中学生来说,写好作文仍然需要“生活的冲击”,需要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需要它们“一齐涌上你的心头,你的笔端”。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训练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开辟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中学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会如鱼得水,就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就会自觉而又满怀热情地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就会“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其次,写作形式要多样化。只有课堂命题作文的训练,学生是很难有写作兴趣的。提倡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实质上是让学生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我的作文评讲课,专门设立了“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佳作亮相”,就是让本次最佳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其佳作;“片段欣赏”,就是选取一些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作者上台朗读;“妙语连珠”,就是捕捉作文中很生动的一两句话让作者上台朗读。这样每次作文评讲课,至少有二十几位学生的作文或作文片段得以口头发表。我校的《启航报》为学生参加报刊的各种征文活动、积极向报刊投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鼓励创新,给作文课创造“炫”的舞台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秀才赶考前夕,为做不出文章而发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其妻挺着大肚子问:“难道相公作文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惊呼:“夫人,你说对了!你肚里有,我肚里没有啊。”
尽管是笑话,却道出了为文之道:必须肚里有。古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也是这个道理。肚里有,有什么?我认为:一个人肚里应该有诗书,有学问,有思想,有主见。这才是写作、创新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肯定,大力扶持。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作文才会有新面貌。
四、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让“炫”有的放矢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和获得语感,才能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提升语文修养,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将平日每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说的训练)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说—听(记)—评”综合训练,注意利用多种机会指导提高他们的读写听说综合能力并积累生活和写作素材。把每次周记或作文训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挂在教室前面,供全班同学阅读。
总之,“但得东风勤着力,朽木也能满枝春”,通过不断探索和辛勤耕耘,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取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感体验 创新 听说读写
一首《最炫民族风》红遍了大江南北,“炫”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炫,烂耀也。由此,我想到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生不愿写作文,教师不知如何教作文,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让作文课炫起来,闪耀在语文教学的星空,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对于作文教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中大量的如海潮般奔涌的素材;或者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忍不住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因此,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规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心灵的闸门,挖掘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目的是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
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我们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却要求出门合辙。
对此,作家王蒙有过一段通俗而又充满激情的话:“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击。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日子涌上了心头,等着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正义的火炬照亮它们……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王蒙在这里谈的是文学创作,对中学生来说,写好作文仍然需要“生活的冲击”,需要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需要它们“一齐涌上你的心头,你的笔端”。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训练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开辟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中学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会如鱼得水,就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就会自觉而又满怀热情地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就会“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其次,写作形式要多样化。只有课堂命题作文的训练,学生是很难有写作兴趣的。提倡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实质上是让学生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我的作文评讲课,专门设立了“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佳作亮相”,就是让本次最佳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其佳作;“片段欣赏”,就是选取一些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作者上台朗读;“妙语连珠”,就是捕捉作文中很生动的一两句话让作者上台朗读。这样每次作文评讲课,至少有二十几位学生的作文或作文片段得以口头发表。我校的《启航报》为学生参加报刊的各种征文活动、积极向报刊投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鼓励创新,给作文课创造“炫”的舞台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秀才赶考前夕,为做不出文章而发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其妻挺着大肚子问:“难道相公作文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惊呼:“夫人,你说对了!你肚里有,我肚里没有啊。”
尽管是笑话,却道出了为文之道:必须肚里有。古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也是这个道理。肚里有,有什么?我认为:一个人肚里应该有诗书,有学问,有思想,有主见。这才是写作、创新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肯定,大力扶持。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作文才会有新面貌。
四、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让“炫”有的放矢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和获得语感,才能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提升语文修养,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将平日每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说的训练)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说—听(记)—评”综合训练,注意利用多种机会指导提高他们的读写听说综合能力并积累生活和写作素材。把每次周记或作文训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挂在教室前面,供全班同学阅读。
总之,“但得东风勤着力,朽木也能满枝春”,通过不断探索和辛勤耕耘,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取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