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是语文教师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良好的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同时,在课余,也能自觉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对于特殊的需要靠积累的语文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课外阅读;写作;语文能力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我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比如,当我要求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我要求大家在不借助工具书的前提下,仅靠语文书上的注释(将注释直接标注在文本中),大致了解文本,疏通文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这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预习文言不止如此,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提前掌握的。这也有利于课堂上的二次教学。总之,一旦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那么长此以往,会形成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课堂思辨的习惯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是老师们辛苦耕耘的田地,是学生们接触知识的第一线。由此说来,培养学生的课堂思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语文学习有它的特殊性,除了知识性之外,很多涉及中心、作者倾向、人物性格、场景作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甚至在一个课堂上,也能激发起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脑力的碰撞。而通过碰撞之后的观点才更容易被人接受。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陈元芳在表明自己立场后,父亲的朋友确有悔意,但元芳“入门不顾”,并没有传达出良好的冰释前嫌之举。关于这个举动,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们的立场果然就此发生分歧。有学生认为,元芳面对的是自己父亲的朋友,这样做,既驳了面子又显得不够大气。可是也有学生认为,父亲的朋友不信守承诺在前,对子骂父在后,这样的人不值得原谅,也无须给他好脸色。当然按照教学要求,我们都知道,元芳的举动还是传达了对于诚实守信的原则维护以及对于父亲被辱骂的不满,但是在肯定他坚持原则的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出于人性的考虑,是否能用相对婉转的方式表达和捍卫。所以无论学生提出哪种观点,在总结时如果能注意到对知识的传授和为人处事的双重教育,那就是相当于借助文言的学习,更好地来进行德育教育。而学生们的能力也会在这一场场思辨中,得到更好地锻炼。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这里提到的课外阅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1.工具书
很长时间以来,工具书的使用一直被误读。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借用工具书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查找答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并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每一届的预备年级刚开始时,我会要求学生每天带着小本《新华字典》,如果出现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情况,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字音、词义进行查阅。不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探求答案。尤其是关于词义的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进行概括,然后再使用工具书加以校对。
2. 经典文本的阅读
阅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现如今,阅读成为了不少中学生快餐消费的一种,甚至只是沦为他们追星、打发时间的消遣。那我们到底该推崇怎样的阅读呢?我认为,无疑是经典文本的阅读。所谓经典,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这些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世代文人的磨砺,才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其可取之处。我鼓励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作品,从中获取不同的能量和智慧。从预备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们有选择地去阅读并将这些阅读过程落成文字,也就是书评。所谓书评,并非要在短时间之内快速读完一本经典著作,而是可以分批进行,读一篇、一个章节,哪怕一小段都是可以的,只要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品读有所收益都可以写成或长或短的书评。书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介绍、好词好句收集、文本内容品读以及人物分析、情节剖析、写作写法赏析等等。虽然在阅读的最初我不会框定他们的阅读内容,但是我会要求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自行形成选择文本的能力,同时通过书评,他们会更好的对文本进行自己的解读,事实证明,经典阅读的效果是显著的。
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是所有令学生老师头疼的话题。很多孩子只要要求他动笔,就会产生各种厌学的情绪。其实,写作是需要方法的。学会观察是学生启发思维的良好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事务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其感兴趣的事物并引发其思考,并通过思考将其描绘与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在语文的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样的观察还能帮助孩子们积累不少写作的能力。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我会要求学生们开始写随笔。对于随笔的要求非常宽泛,只要是身边的小事,所思所感,新闻上的突发事件的分析,哪怕是小小的感悟,情绪的抒发,都可以作为随笔的内容。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积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体会生命。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大部分孩子会把写作当做是一种乐趣,原因很简单,他们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找到了某一种精神的寄托,有人在倾听他们,认可他们,有人通过文字读懂了他们的心灵。一旦写作让他们快乐自在,那么着就不会是令人头疼的任务,而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要想收获丰硕的果实,首先要有收获前的准备和积淀,而这一切都与养成良好習惯有关。相信如果经过长此以往的培养与训练,学生们会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更独立地去摘取学习的果实!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课外阅读;写作;语文能力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我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比如,当我要求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我要求大家在不借助工具书的前提下,仅靠语文书上的注释(将注释直接标注在文本中),大致了解文本,疏通文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这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预习文言不止如此,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提前掌握的。这也有利于课堂上的二次教学。总之,一旦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那么长此以往,会形成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课堂思辨的习惯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是老师们辛苦耕耘的田地,是学生们接触知识的第一线。由此说来,培养学生的课堂思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语文学习有它的特殊性,除了知识性之外,很多涉及中心、作者倾向、人物性格、场景作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甚至在一个课堂上,也能激发起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脑力的碰撞。而通过碰撞之后的观点才更容易被人接受。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陈元芳在表明自己立场后,父亲的朋友确有悔意,但元芳“入门不顾”,并没有传达出良好的冰释前嫌之举。关于这个举动,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们的立场果然就此发生分歧。有学生认为,元芳面对的是自己父亲的朋友,这样做,既驳了面子又显得不够大气。可是也有学生认为,父亲的朋友不信守承诺在前,对子骂父在后,这样的人不值得原谅,也无须给他好脸色。当然按照教学要求,我们都知道,元芳的举动还是传达了对于诚实守信的原则维护以及对于父亲被辱骂的不满,但是在肯定他坚持原则的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出于人性的考虑,是否能用相对婉转的方式表达和捍卫。所以无论学生提出哪种观点,在总结时如果能注意到对知识的传授和为人处事的双重教育,那就是相当于借助文言的学习,更好地来进行德育教育。而学生们的能力也会在这一场场思辨中,得到更好地锻炼。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这里提到的课外阅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1.工具书
很长时间以来,工具书的使用一直被误读。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借用工具书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查找答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并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每一届的预备年级刚开始时,我会要求学生每天带着小本《新华字典》,如果出现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情况,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字音、词义进行查阅。不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探求答案。尤其是关于词义的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进行概括,然后再使用工具书加以校对。
2. 经典文本的阅读
阅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现如今,阅读成为了不少中学生快餐消费的一种,甚至只是沦为他们追星、打发时间的消遣。那我们到底该推崇怎样的阅读呢?我认为,无疑是经典文本的阅读。所谓经典,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这些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世代文人的磨砺,才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其可取之处。我鼓励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作品,从中获取不同的能量和智慧。从预备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们有选择地去阅读并将这些阅读过程落成文字,也就是书评。所谓书评,并非要在短时间之内快速读完一本经典著作,而是可以分批进行,读一篇、一个章节,哪怕一小段都是可以的,只要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品读有所收益都可以写成或长或短的书评。书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介绍、好词好句收集、文本内容品读以及人物分析、情节剖析、写作写法赏析等等。虽然在阅读的最初我不会框定他们的阅读内容,但是我会要求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自行形成选择文本的能力,同时通过书评,他们会更好的对文本进行自己的解读,事实证明,经典阅读的效果是显著的。
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是所有令学生老师头疼的话题。很多孩子只要要求他动笔,就会产生各种厌学的情绪。其实,写作是需要方法的。学会观察是学生启发思维的良好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事务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其感兴趣的事物并引发其思考,并通过思考将其描绘与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在语文的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样的观察还能帮助孩子们积累不少写作的能力。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我会要求学生们开始写随笔。对于随笔的要求非常宽泛,只要是身边的小事,所思所感,新闻上的突发事件的分析,哪怕是小小的感悟,情绪的抒发,都可以作为随笔的内容。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积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体会生命。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大部分孩子会把写作当做是一种乐趣,原因很简单,他们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找到了某一种精神的寄托,有人在倾听他们,认可他们,有人通过文字读懂了他们的心灵。一旦写作让他们快乐自在,那么着就不会是令人头疼的任务,而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要想收获丰硕的果实,首先要有收获前的准备和积淀,而这一切都与养成良好習惯有关。相信如果经过长此以往的培养与训练,学生们会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更独立地去摘取学习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