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叫宋欣,来自绵阳市三台县北坝初级中学校,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阔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进行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间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4.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学生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5.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6.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可以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的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1.都需要营养。2.都能进行呼吸。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5.都能生长和繁殖。
【组稿编辑:刘明灯】
(作者单位:621100四川省三台县北坝初级中学校)
你们好!我叫宋欣,来自绵阳市三台县北坝初级中学校,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阔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进行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间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4.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学生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5.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6.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可以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的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1.都需要营养。2.都能进行呼吸。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5.都能生长和繁殖。
【组稿编辑:刘明灯】
(作者单位:621100四川省三台县北坝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