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提问贯穿教学,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以“问”引路,促进学生探索新知与奥秘,让学生发现科学的精彩,从而真正融入课堂学习。但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如提问随意性强,提问主体过于单一,提问没有深入等等。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要优化科学课堂提问,以“问”打造高效的课堂,以“问”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思考方向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具体,只有具体、精炼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迅速抓住问题重点,进而明确思考的方向,从而准确作答。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比较模糊,或者问题中包含的干扰语言信息过多。这对于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找准中心,进而作答。为此,优化提问设计,简化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具体化的问题,引導学生回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并学会使用温度表测量温度。结合这一目标,教师简化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在讲台上展示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和一杯温水。其次,教师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游戏体验,名称为“谁的手指最灵敏”,让学生直接放手指进去感知冷与热。最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你能说出这三杯水的区别吗?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如果不可靠,可以用什么测量水温?由此,学生开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作答,科学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展示实物内容,再设计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体验,最后引出具体问题,刺激学生思考。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引出冷热概念更有效。
二、提问抓时机,优化提问效果
“满堂问”是传统小学科学提问教学的弊端。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的问题连接而成,但问题过多也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与麻木,因而经常出现“师问生不答”的情况。此外,提问如果不注重时机的把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在提问时还必须抓住时机,如在学生迷茫困惑时、在学生对知识点感兴趣时、在学生感到矛盾时等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拧螺丝钉的学问》这一课时,教师抓住提问时机,巧设问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涉及“轮轴”相关知识,为了充分激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大小不同车型的方向盘。在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出问题: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结合刚刚看的图片,学生再思考,的确生活中驾驶员只要轻轻转动方向盘便能改变方向,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学生不禁深思起来。在学生探讨一番后,教师再引出“轮轴”的概念,并结合汽车方向盘进行详细讲解。由此,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运用到轮轴的实例,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
提问要取得效果,就必须抓住不同的时机。一旦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契机提问,以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三、提问要分层,兼顾不同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学生间必定有差异。如果教师忽视差异进行提问教学,那么提问互动基本只能是属于部分学生的“专利”,而科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基本只能处于“听”的阶段,失去了最基本的与教师互动的机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改变这一提问方式,引进分层提问,即设计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科学课堂互动,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这一课时,教师进行分层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分层提问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完本课知识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巩固知识。首先,教师设计简单的问题,提问对象以科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为主,但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主动作答。问:细胞结构有哪些?这一问题简单,又帮助学生复习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基本能流利作答。其次,教师加大问题难度,提问对象以科学能力一般的学生为主。问: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有哪些?学生需要在掌握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作答。最后,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比,即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异同。
问题难度逐层增大,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渐渐增强,思维不断深入。最主要的是,分层提问能够带动学生全员参与科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问换角色,促进交流互动
提问换角色,主要是指提问中不能总是教师提问,而应适当转化角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传统的小学科学提问教学中,总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永远只是“回答者”的单一模式。而新课改提倡生本教育,因而应该适当变革,让学生主动提问,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洗衣服是生活中的必须,但洗衣服,也有很大的学问。为此,在引出学习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提问,即学生可以问任何与之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有学生提问:“用洗衣粉还是肥皂洗衣服好?”“哪一种洗涤剂对衣服的伤害较小?”“不同材料的衣服要用不同的洗涤剂吗?”“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污渍?我经常弄脏衣服。”……学生的问题非常多,科学课堂也因学生的参与变得非常活跃。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急于作答,而应精选问题,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得出答案。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主动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五、提问要开放,发展学生思维
过多封闭式的提问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设计太多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只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因为学生感觉没有空间可以发挥。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情,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开放的问题,利用问题的开放性,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怎样搭配食物》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回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体每日都需要进食,以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不再满足于“吃饱”阶段,而是更加注重食物搭配的合理性,以保障身体更健康。为此,在学习了本课内容后,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营养师”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如何科学合理搭配一天的食物”进行思考,最后再呈现结果。这一活动非常开放,学生需要合作完成。学生在搭配食物时,既要注重能量的摄入,也要关注人体均衡营养的需求,总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经过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搭配结果,其他小组则围绕结果进行讨论,如荤素搭配是否合理、营养摄入是否足够、维生素是否满足要求等等。教师再统一点评学生的食物搭配情况,评选出最佳的“营养师小组”。
总之,要想“问”得高效,“问”得精彩,教师必须注重全面优化科学课堂提问。在提问设计中,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注意调控科学课堂,以全面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临江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思考方向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具体,只有具体、精炼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迅速抓住问题重点,进而明确思考的方向,从而准确作答。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比较模糊,或者问题中包含的干扰语言信息过多。这对于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找准中心,进而作答。为此,优化提问设计,简化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具体化的问题,引導学生回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并学会使用温度表测量温度。结合这一目标,教师简化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在讲台上展示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和一杯温水。其次,教师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游戏体验,名称为“谁的手指最灵敏”,让学生直接放手指进去感知冷与热。最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你能说出这三杯水的区别吗?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如果不可靠,可以用什么测量水温?由此,学生开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作答,科学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展示实物内容,再设计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体验,最后引出具体问题,刺激学生思考。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引出冷热概念更有效。
二、提问抓时机,优化提问效果
“满堂问”是传统小学科学提问教学的弊端。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的问题连接而成,但问题过多也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与麻木,因而经常出现“师问生不答”的情况。此外,提问如果不注重时机的把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在提问时还必须抓住时机,如在学生迷茫困惑时、在学生对知识点感兴趣时、在学生感到矛盾时等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拧螺丝钉的学问》这一课时,教师抓住提问时机,巧设问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涉及“轮轴”相关知识,为了充分激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大小不同车型的方向盘。在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出问题: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结合刚刚看的图片,学生再思考,的确生活中驾驶员只要轻轻转动方向盘便能改变方向,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学生不禁深思起来。在学生探讨一番后,教师再引出“轮轴”的概念,并结合汽车方向盘进行详细讲解。由此,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运用到轮轴的实例,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
提问要取得效果,就必须抓住不同的时机。一旦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契机提问,以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三、提问要分层,兼顾不同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学生间必定有差异。如果教师忽视差异进行提问教学,那么提问互动基本只能是属于部分学生的“专利”,而科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基本只能处于“听”的阶段,失去了最基本的与教师互动的机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改变这一提问方式,引进分层提问,即设计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科学课堂互动,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这一课时,教师进行分层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分层提问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完本课知识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巩固知识。首先,教师设计简单的问题,提问对象以科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为主,但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主动作答。问:细胞结构有哪些?这一问题简单,又帮助学生复习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基本能流利作答。其次,教师加大问题难度,提问对象以科学能力一般的学生为主。问: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有哪些?学生需要在掌握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作答。最后,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比,即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异同。
问题难度逐层增大,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渐渐增强,思维不断深入。最主要的是,分层提问能够带动学生全员参与科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问换角色,促进交流互动
提问换角色,主要是指提问中不能总是教师提问,而应适当转化角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传统的小学科学提问教学中,总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永远只是“回答者”的单一模式。而新课改提倡生本教育,因而应该适当变革,让学生主动提问,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洗衣服是生活中的必须,但洗衣服,也有很大的学问。为此,在引出学习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提问,即学生可以问任何与之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有学生提问:“用洗衣粉还是肥皂洗衣服好?”“哪一种洗涤剂对衣服的伤害较小?”“不同材料的衣服要用不同的洗涤剂吗?”“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污渍?我经常弄脏衣服。”……学生的问题非常多,科学课堂也因学生的参与变得非常活跃。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急于作答,而应精选问题,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得出答案。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主动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五、提问要开放,发展学生思维
过多封闭式的提问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设计太多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只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因为学生感觉没有空间可以发挥。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情,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开放的问题,利用问题的开放性,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怎样搭配食物》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回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体每日都需要进食,以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不再满足于“吃饱”阶段,而是更加注重食物搭配的合理性,以保障身体更健康。为此,在学习了本课内容后,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营养师”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如何科学合理搭配一天的食物”进行思考,最后再呈现结果。这一活动非常开放,学生需要合作完成。学生在搭配食物时,既要注重能量的摄入,也要关注人体均衡营养的需求,总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经过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搭配结果,其他小组则围绕结果进行讨论,如荤素搭配是否合理、营养摄入是否足够、维生素是否满足要求等等。教师再统一点评学生的食物搭配情况,评选出最佳的“营养师小组”。
总之,要想“问”得高效,“问”得精彩,教师必须注重全面优化科学课堂提问。在提问设计中,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注意调控科学课堂,以全面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临江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