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yz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老街和赤壁市羊楼洞老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考据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对其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街巷空间特征与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揭示老街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掘老街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探寻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方法,探寻历史文化老街发展出路,为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再根据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老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历史文化老街 昙华林 羊楼洞 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5.4 文献标识码:A
  一、 研究综述
  (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
  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做出的定义为:历史地段,是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完善、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以重点保护地历史地段。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当今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
  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保存城市的文脉。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3、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历史文化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财富,是属于广大市民的共同财富,但由于老街的存在可能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对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研究可以唤起大家对历史文化老街的重视,注重对其的保护,为保护老街献出一份力。
  4、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丰富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形成城市的文化名片,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
  历史文化街区或说“历史地段”这一概念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争的肆虐以及随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大面积的老城区、老街道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城市的特色渐失,当城市的回忆被割裂,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存这些历史文化、地区特色对于文化传承、地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几乎在同一时期,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地区性的保护政策。1961年的荷兰历史古迹法案是第一个,接着提出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的国家是法国,法国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其中制定了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如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等。之后英国1967年颁布了城市修复法,同年意大利也颁布了城市规划法,然后是1973年土耳其的遗址与历史建筑法案。
  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略为落后。中国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开始形成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1996年6月由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在安徽省黄山市联合召开了“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明确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它以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历史价值,展示着某一时期的典型的风貌特色,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探讨了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设立、保护区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实施、与规划相配套的管理法规的制定、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理论与经验。之后国家又于2008年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四)关于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通常是与该城市的城市规划相结合,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重庆市规划局编制处共同发表的论文《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表的论文《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综合分析了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该文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科学发展值得思索的几个共同点 ,并试着提出发展对策;或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目的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模式,如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的研究成果《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等。而这些研究可说大多都是基于发展目的来研究保护模式的。   二、武汉昙华林老街历史沿革及现状问题探究
  (一)昙华林老街历史沿革。
  昙华林位于武昌的东北角。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此地兴建了大批学校、住宅、教堂,逐渐繁盛。按现在通行的说法,昙华林一名应最早见诸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昙华林历史街区作为武昌的老街区,历经一百多年,记载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和卫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国近现代革命以及作为古城的武昌的历史,见证了辛亥革命、中共建党、抗日战争等重要时期的风风雨雨,历史底蕴可谓丰厚。
  解放前,昙华林曾作为租界存在。自近代汉口开埠,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美国圣公会等宗教组织都曾在此修建教堂,传布教义。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昙华林创建了武昌第一座基督教堂——崇真堂。而早在同治元年(1862),意大利的方济各会就开始以花园山为基地,在昙华林进行了长达八个多世纪的营建,修建了嘉诺撒小教堂、天主教圣家堂等。
  除了教义的传布,帝国主义也积极在此开办学校传播西学。同治十年(1871),美国圣公会在今湖北中医学院所在地创办了文华书院,其前身是男童寄宿学校。后来,文华书院逐渐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并于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及附属文华中学,在此基础上,随后成立了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而文华中学则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33中学。同时,教会组织还在这里创办了一批近代早期医院,如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即为英国伦敦会所办的仁济医院和意大利方济各会所办的圣约瑟医院合并而成。
  昙华林街区还极富革命意义,这里遍布辛亥革命的遗迹。细细数来,不胜枚举。今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花园山南麓有革命先驱吴禄贞先生领导的“花园山聚会”遗址,以及刘静庵先生领导的日知会旧址;昙华林32号曾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正卫街的公馆。这里还是贺龙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南昌起义前夕,贺龙的军部曾设于此,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与贺龙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后,贺龙遂率部到南昌,与周恩来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如前所说,这里所见证的不仅仅是辛亥革命,这里还保留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陈独秀在文华大学传播共产主义革命的火种;郭沫若、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全国文化界名流云集于此,为抗日战争而团结合作;在昙华林小学的背后,董必武和陶铸同志就是在公馆里与石瑛先生一起商订了国共两党开办汤池训练班的事宜。
  (二)昙华林老街保护现状。
  1、 昙华林老街保护现状亮点。
  根据武汉市政府对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昙华林街区设3条旅游线。即展示历史文化魅力,以名人故居、宗教等建筑为核心的昙华林街旅游线;展示传统街巷特色的戈甲营、太平试馆旅游线;展示优美自然环境及武昌城历史的螃蟹甲山体、老城游览线,以此大力开发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经济价值。
  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总面积104公顷,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目前,邓一光工作室、徐世鸣艺术馆、云架桥画派、哥图美术培训中心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增强了老街的艺术气息,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2、昙华林老街保护存在的问题。
  昙华林老街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
  (1)保护措施片面性。
  政府对于昙华林老街的保护侧重强调对街道自身的保护,形成了以老街为中心,周围高楼林立的局面,历史街区在国家的强制法令下勉强得以幸存。这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种被动的形式,是一种片面的保护方式。昙华林街区发展所依附的物质环境已经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和外围的城市空间衔接生硬,相互独立。当置身昙华林之中时,目睹的是周围新建筑和租界教堂,摩登建筑和老居民楼间视觉上的矛盾和冲击,感觉不知置身何处,昙华林也迷失了方向。正是这种片面的保护方式,强调躯壳的保护,致使城市只保留了片段式的历史文化,使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孤岛。
  (2)物质性的老化严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需求的增多,昙华林居民自行增建住宅,乱搭建棚户,改变了昙华林原有的生活模式。并且在人口激增,人民物质需求上涨的背景下,昙华林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供电,供水系统并不完善,造成了居民生活的很多不便。而且街道狭窄,拥挤和凌乱。昙华林的建筑密度很高,对于增添新的社会服务设施造成了难度。由于物质性的老化,昙华林的建筑和空间已无法跟上当今城市化的步伐了。
  (3)街区内建筑风格杂乱。
  昙华林从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建筑,建筑融入了各个时期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和科学技术。这些建筑把昙华林一百多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印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当地居民对一些老建筑进行了改造,如加层,扩大,扩宽等,改变了老建筑的样子也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降低了老建筑的使用寿命;早期在维护教堂,公馆等历史建筑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修补生硬,并未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新建用房并未合理规划,未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之间联系生硬等。综合上述等原因,造成了昙华林的建筑风格杂乱,并且增大了保护和修复的难度。
  (4)土地利用率未能尽全。
  昙华林地处武昌商贸繁华的中山路附近,交通便利,各种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本应是黄金地段,但是昙华林的开发却并不尽如人意,近似作为棚户区的形式使用,这种发展态势与周边用地高强度的开发形成鲜明的对比。
  (5)人口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流动,昙华林的人口组成也不停的更替,原居民大量迁出,只剩少量老人继续栖息于此,外来人员增多,这样势必会增加不安定因素,降低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难以发动群众的力量参加昙华林的保护工作。
  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得昙华林老街长期湮没无闻,大量古建的拆毁,老街风格的流失都让昙华林再难现昔日繁盛。如若再不能得到妥善保护管理,昙华林或许终将失去最后的光彩。
  三、赤壁羊楼洞历史街区沿革及现状问题探究
  (一)羊楼洞老街历史沿革。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羊楼洞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老街,位于赤壁市西南部的松峰山脚下,西北距赵李桥4公里,西南距赵崇公路100米,松峰港和观音泉穿街而过。
  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美、英、俄、德、日等国家上任曾在此制茶办厂,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羊楼洞是明清时著名的汉口茶叶之路的起点。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庙场街北部西边的小街有独轮车车辙碾压痕。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经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老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街道两旁古建筑为砖木结构,有抬梁式、穿斗式、两层板结构。目前老街范围内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共500余栋。主街长1000余米,从南到北为复兴街,庙场街往后是茶叶街,街道横切面呈“凹”字型。街两旁的建筑主要是居民区,房子多由青砖黑瓦或是木质竹垒组成。房子显得有些老旧而残破。此外还有一个基督教堂位于老街内。据羊楼洞居委会的负责人表示,羊楼洞老街街的范围曾经十分广阔,但在日军侵略时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而建筑也大多是后期修建,已经很少是明清时遗留下来的了。而曾经的砖茶厂,因为交通运输原因,已经于1955年前后搬出了羊楼洞。如今在羊楼洞镇已经无法再见到曾经繁荣的茶市了。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地居民都愿意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对羊楼洞明清老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即使需要搬迁也会积极配合。老街居民大多是老人,经济状况并不好,看着明清老街的建筑日渐老化毁坏也无能为力。
  (二)羊楼洞老街发展问题探究。
  1、羊楼洞老街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羊楼洞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从时间上来说,是比较晚的。在此之前经过长期的战争,建筑和街道已经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而街上的建筑以及建筑上的标语都已经带有强烈的近现代特征。明清时期的特色已经残余不多。
  再次,由于羊楼洞在明清时期是以茶叶闻名。但是羊楼洞主要的砖茶工厂却由于交通原因而外迁,失去了支柱产业,直接的造成了羊楼洞的衰落。
  此外,羊楼洞位置相对而言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若作为旅游景点来发展,需要完善交通条件。主要是指由赤壁市到旅游景点的交通,建议开设专门的旅游大巴。
  2、羊楼洞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
  目前羊楼洞老街依然还是住宅区。所居住的人口一直没有发生巨大改变,有利于老街文化的传承,对保存羊楼洞明清老街历史是很有益的。就羊楼洞老街的现实具体情况,总结了几点保护发展建议:
  (1)防止建筑损坏,尽量保护原有格局。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并不要求原封不动地维持原状,也可以在保护其外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室内改造,以便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是为上一点服务的,要想历史文化老街能够保持活力,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必定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3)对聚居人口的管理。对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要求街区内有一定规模的人口,保持街区的人文活力。而羊楼洞老街的建筑目前依然是以居民区的形式存在,所以应当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对老街进行保护。
  (4)制定出整体规划,需要对羊楼洞的发展进行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主要针对其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措施、发展的资金来源等来制定。
  (5)构造核心竞争力,以前羊楼洞的兴盛是以砖茶的发展为依托,而羊楼洞的逐渐衰落也是伴随着砖茶厂的外迁。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需要有其自己的核心竞争因素。如今保护开放较好的历史文化老街,如武汉的昙华林、长沙的太平街等,都是依靠着商业或是旅游因素发展起来的。所以,羊楼洞老街要想复兴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动力。这一动力,或是沏茶,或是旅游。
  四、历史文化老街出路探寻
  (一)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1、“脱胎换骨”式的城市改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摩登城市潮流的兴起,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改造高潮,尤其体现在大广场的建造上。无论是在新城区建设还是在旧城区的改建上,广场的建造都求大求新,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扩建为例:天府广场位于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20世纪60—70年代,广场的改建曾经使得历史遗留的一批历史建筑被拆除,1997年,成都市政府决定扩建中心广场。广场两侧很多历史民居迅速拆除,一些形成于清代的老街就从此永久消失;广场内部近百株茂密的梧桐树被砍光;广场西侧历经“十年浩劫”而幸存下来的“皇城清真寺”此次终于难逃劫数。被夷为平地。
  “脱胎换骨”式的城市改造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大拆大建反映了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历史建筑保护的苍白无力。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将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长远计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在总体上有序地、可持续地发展,不能造成城市文化链的断层。   2、商业性开发破坏。
  商业性的开发在当今的城市中随处可见,开发商为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而无视历史建筑的存在是一种“建设性破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商业用地,大拆大建势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破坏。这说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开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种破坏,需要立法的约束和引导。
  3、假古建和片面孤立的保护方法。
  视历史文化为摇钱树,以纯经营为目的,凭空臆造古迹在各地盛行一时,盲目建造的假古建造成文化景观的混乱是另一种形式的“建设性破坏”,这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完全背离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宗旨,是要坚决反对的。
  片面孤立的保护方法,即只将文物保护单位看做是需要保护的对象,缺乏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的整体性认识,文物保护单位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其本身的价值就会受到破坏,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保护,从观念上是把历史文化遗产当作停滞不前的,其结果是对城市历史文化整体价值的严重破坏,是一种伪装性的“建设性破坏”。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在当今这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是以武汉昙华林老街和赤壁羊楼洞老街为例,从两条老街的历史沿革,保护现状,保护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入手,期望可以从中探寻一下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出路。综合多方面收集的资料与调研考察的成果,我们总结一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将其细化,从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分别是:街区建筑、街区格局、街区功能、基础设施、居住人口及方式。
  1、 历史建筑 。
  在历史街区中,最重要的便是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它们是街区历史的承载者,也是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重点对象。绝大多数历史街区中的建筑保护都应当结合当地居民生活而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活力,而不是片面孤立的去保护。在欧洲和日本的街区保护实践中,我们可以概括为立面保存和结构保存两种方式。 立面保存是砖石结构建筑,结构的原状容易保持,所以内部一般经过装饰和重新划分后就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外观立面形式的保存相对就容易些。结构保存是在木结构为主的城市中,木质结构住宅由于潮湿腐朽,不断地修补是必然的,所以一直在发生变化,这时采用结构保存的方式是比较恰当的。在由这样的建筑组成的历史地段中,企图保存的不应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其结构形式体系,这样的做法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在实际的运作当中,每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往往是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的,建筑的现状对不同方式的采用起很重要的影响,恰当选择建筑保护方式对整个街区的保护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具体方式的选择则应该因时因地择宜。
  2、街区格局。
  街区格局主要是指街区的街道格局,历史街区的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特征。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街区格局的整理与复原是十分重要的,在街区的保护当中街区格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3、街区功能。
  历史街区通常存在着设施老化、建筑结构衰败、居住人口流失、社会活动趋于消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街区功能的振兴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历史街区的历史特色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合理地把握街区的功能和性质。目前国内外街区保护实践中一般有功能保持与功能变更两种方式。历史街区有新的功能要求,因此正确地把握功能的转换是保护的重点。
  4、基础设施。
  改善保护区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的需要,包括供水、供电、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修整以及供气或取暖等市政基础设施,、增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继续在故居中生活下去。
  5、居住人口及方式。
  历史街区长伴随着物质老化、建筑结构衰败等情况,其人口承载力会日渐减小,因此减少居住户数,适当调整居民结构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大力配合。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五个方面,应当从各方面入手,因时因地的制宜,还要适应当今社会的潮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地做好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
  五、结语
  这次课题以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为研究对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历史文化老街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保存着大量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实物例证,对老街的保护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当亲身走访了昙华林老街跟羊楼洞老街后,更是令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虽然相继有相应措施实行下来,但成效可说一般,很多珍贵的特色文化和人文气息正慢慢遗失,被日益现代化的都市所掩盖。因此,我们希望能藉由这篇文章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为老街的保护出谋划策,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这里感谢赵庆伟老师在课题期间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使得课题能够圆满完成。
  感谢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对我们课题在资金上给予的重大帮助,使得课题能够得以实施。
  感谢赤壁市博物馆、赵李桥镇镇镇府、羊楼洞村村委会对课题小组无偿提供的资料,以及羊楼洞明清老街住户的无偿帮助,使得本课题能够取得大量的一手资料,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GCX12049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
  注释:
  张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28.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英),蒂姆·希思(英),塔内尔·厄奇(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张玫英,董卫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
  叶如棠,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9).
  徐望川,从“皇城到天府广场”——一部建设的历史还是破坏的历史,时代建筑,2002(1):35.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43.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仲德昆.城市传统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意义、构成与保护.建筑学报,1996(9).
  [7]唐历敏.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城市规划汇刊,1999(4).
  [8]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建筑学报,1996(9):9.
  [9]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英),蒂姆·希思(英),塔内尔·厄奇(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张玫英.
  [11]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全球已经进入了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各种大型跨国企业将业务拓展到我国,给国内企业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企业不能因此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而应该在接受挑战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这就需要企业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改变传统营销模式,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将产品推销到国外市场。  关键词 企业 营销管理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营销管理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含
期刊
摘 要 天然气分公司按照“油公司”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点多、线长、面广、员工高度分散等企业特点和公司员工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天然气企业的发展目标,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大力开展“建家”活动,坚持亲情化对待员工、家庭化管理员工、和谐化培养员工,通过强化“家”的硬件建设、增强“家”的主人意识、搞好“家”的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激励广大员工爱岗敬业,自觉为公司的改
期刊
摘 要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煤矿实现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之一。信息网络技术在煤矿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煤矿企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信息网络技术在煤矿企业管理方面的技术机应用发展前景做了介绍,以便对煤矿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建
期刊
摘 要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企业,必然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我国企业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就为中国先进的杜会主义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
期刊
摘 要 酒店是一种服务性质的企业,对职工的管理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激励来实行。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也叫“双因素理论”)讲的就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和如何恰当的运用这两种因素来激励员工。假如能够将这两类因素恰当地运用,将会很好地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期刊
摘 要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基本上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由于物流质量是物流服务管理的核心,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因此对物流质量管理进行探析十分必要。文章从物流质量管理的定义、内容、我国物流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使物流质量管理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期刊
摘 要 介绍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螺栓,材质为35CrMoA-5,采用磁粉检验是发现小于1mm以下的微小裂纹缺陷的最有效的检验手段。  关键词 高温紧固螺栓 磁粉检验  中图分类号:TGll5.2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为保证火力发电厂的安全运行,电力系统对高温紧固螺栓的检验做出了严格规定。如DL439-91《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中,第3.7条“对大于和等于M32的螺栓均需进行10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本文拟从房地产日常税收征管工作实践出发,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强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房地产 税收 征管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 现行房地产行业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收入方面。  存在确认销售收入不及时、不完整、不合理的情况。  1、收入不及的时主要表现:一是预售收入确认不及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的背景下,原有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养老需要,需要探索新的可行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应运而生。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社区养老相比较传统的养老方式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发展社区养老不仅符合现代服务观念,更能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大力发展。目前社区养老已在部分城市开始试行,但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 服务
期刊
摘要 全南县人民检察将检察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在乡镇设立检察工作站,前移服务关口,做好普法、释法,纠纷处置工作,推行三审三见面机制,积极引导信访群众理性维权。  关键词 延伸服务 按需普法 公示方案 上门释法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南县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探索检察环节释法说理新机制,着力提高检察机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