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进化论•个人主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鲁迅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老庄痛下针砭;另一方面,他在具体的创作中却对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借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道德叙事、进化论思潮和个人主义写作等领域,鲁迅对于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显示出一代文化大师的“中间人”色彩和“为我所用”的主体精神。
   关键词 道德 进化论 个人主义 鲁迅 道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3-0108-06
  
   一
  
   在具体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之中,那种表现在情爱道德书写领域的“护法”冲动十分明显。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的走向死亡与其“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大有干系。《肥皂》中的四铭的正常性冲动遭受了过分的讽刺与批判。我们不禁要问:现代文学家的批判旧道德的武器是什么?以“贞节”、“高洁”等封建礼教的核心话语作为“批判的武器”是否合适?这种“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否应该接受“武器的批判”(或者受到质疑)?可惜的是,现代文学家在批判的滚滚时潮之中对这些问题很少顾及。在“破坏性”的狂热“合唱”之中,根本听不到冷静反思的不和谐“杂音”。以致于今天的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负载着批判旧道德的神圣使命,已经对既往道德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现代文学,本质上依然只是一种旧道德的延续,它仍然在旧道德的轨道上运行。如果现代文学的所有道德叙事都只是在儒家体系内运行的话,那么,现代新道德将永远不能建立起来。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从现代随笔的发端和内涵入手,梳理出了现代随笔具有的智性感悟、个人神情、絮语笔调和闲适风格等文体特征。当代随笔除在重知识、理趣、启悟与认知上与现代随笔一脉相承外,还表现出承担起“大我”的责任和抒情性增加两种新的艺术倾向,个人性、闲适性、幽默性皆有所弱化。这给当代随笔带来了正负双向影响。因此,当代随笔需在对现代随笔文体记忆的恢复中,完成文体发展的自我借鉴与承继。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把村落公共空间界定为乡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并依据型构动力不同将其划分为“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两种理想类型。村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村庄社会中的行动主体及其活动,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其中所呈现的一致行动能力便构成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村庄社会关联作为村庄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以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管理学、人口学等多角度详细分析了城市人口迁居过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符合现实的分析。最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对职业主导论的探讨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辨析,而是通过实证调查结果经过假设和论证,一步步引出结论。它是对实践到理论的必经过程的真实运用及应验,从城市人口迁居的实证结论到提出此领域具有创新价值的迁居成因的职业主导论,这即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期刊
内容提要 中国语言可以说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并不是惟一地决定于中国语言,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能够表明这一点。《易经系辞》《论语》《中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相关观点表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可以称之为不可言喻之本体论。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儒家 道家 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
期刊
内容提要 在宗教与现实生活的张力相对狭小的情况下,儒者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实现,重要的心理结构之一就是耻辱感。耻辱感是以儒家为主流文化形态的传统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构成和“反躬修己”的“主观中介”。儒家的主流文化地位的被消解,使内在心理结构面临解构危机。在当今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儒者的心理构成的转换与重塑,对于未来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儒家 理想人格 耻辱感  
期刊
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在北大内部发生了一场《国故》与《新潮》之争。在这场论争中,论争双方既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同时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开始萌发了某种“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意识,而这对胡适显然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正是在此基础上,胡适经过自觉的总结,撰写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系统完整地揭 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口号,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整理国故”的宗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差异将《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德雷纳尔夫人的艺术形象进行观照对比,说明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对爱情追求的不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文化的“罪感”对西方文明自觉的、深入人心的影响与东方“礼”文化的表层深入性、强迫性对人的禁锢以及瓦解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 礼文化 罪文化 人性 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内容提要 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初,华北乡村民众在接受“阶级”理念之前,对于自身生活社区的层级结构有一整套内生的评价标准与区分体系,据此,社区成员依次区分为“士绅领袖”阶层、乡村“能力型”阶层、“普通大众”阶层和“劣势”阶层。其中,士绅领袖阶层具有权威性地位,在乡村社会起主导作用;乡村“能力型”阶层凭借能力与技能在社区内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普通大
期刊
内容提要 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期刊
内容提要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