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已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围绕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举措,为小学阅读的教学提供更多思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阅读 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1.002
思维导图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教育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文字信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得传递给学生,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逐渐地被运用到小学阅读中。经由我国教育界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感知获知发展到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其发展迅速,效果明显。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将其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收缩性思维,以直观图片与简练文字呈现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由于思维导图通过图片、数字、线条、颜色、文字等区传递信息,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就使得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结构也更新颖和灵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导图中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视频、音频等,这些都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主动性,发挥其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地了解班级的学生,了解其阅读写作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设定标准,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进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加清晰明了,重视对学生的后期训练和辅导,在引导学生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素质。思维导图能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的感知,提高其教学水平。
3.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营造了更加轻松、自然、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在掌握了思维导图学习后进行阅读和写作,作文的逻辑性、连贯性、条理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提高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使得写作更加富有内容和真情实感。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独立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和作品,让学生真正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强,以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为中心进行向四周辐射和延伸,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扩散,从而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脉络结构图。因此,在小学阅读中要利用思维导图去启发学生思维,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或者根据之前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预习新内容,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强化预习效果,实现个性化阅读。在写作中通过一个关键点或关键词慢慢扩展与之相关的内容,根据关键词,进行确定习作的内容和立意。如以“我钦佩的一个人”为主题进行习作时,可以进行引导:这个人是谁,他身上有什么特质令我钦佩,在哪件事中体现的,写作的顺序是什么,写作的重点放在哪里,这样的框架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更加容易。
2.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本来应当是丰富无比,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想象力被限制,思维导图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转换成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以此可以开发学生地想象能力。”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写作中,我们要利用思维导图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习作素材后,确定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拓展和发散,然后选择出最合适拓展的内容,从而组成写作的内容和纲领。如在以“学会勇敢”为主题的写作中,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其建立思维导图。如有学生以“学会勇敢”这一关键词中联想到“自己一个人去帮妈妈买酱油”、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历经多次摔倒、成绩不理想却依旧保持努力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题材,写思维导图和写作大纲,最终写出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的作文。
3.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能够更加简要化和清晰化地将文章概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加一目了然。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去整合文本信息,将零散的知识點完整化地展现出来,通过直观的方式去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达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老知识的双重目的。如在写完某一篇或某一单元的文章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展现文章的整个知识脉络,通过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实现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优化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当学生获得了素材和灵感后,创作动力被激发,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感悟到新的知识,采用富有新意的语言设置文章的结构重点和要点以及过渡衔接内容。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结构排布,具体形象化地描绘相关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思维空间,积累所学内容,当遇到新题目时,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勾画新题目的结构,搜集内容素材,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写出更加有深度的作文。
三、小学阅读中思维导图制作指导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能够了解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更好地体现生本理念,引导学生真正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日常阅读过程中来,教师还应围绕“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传授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技巧。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课外阅读为例,分析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具体如下: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书中的中心主题词,这是思维导图的发散核心,后续多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思维发散。在一本课外书籍中,有很多“点”都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具体而言,一是以“书中人物”作为中心主题词,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哈克、江·乔艾、汤姆·索亚等人物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星期五等也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不同人物背后的主线剧情也各不相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除了人物,具体的事件也可以作为主题词,例如《骑鹅旅行记》中,小狐仙惩罚尼尔斯,把他变成了“拇指人”,才有了后续的“骑鹅冒险”。
其次,在确定主题词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不同主题词下,思维发散的过程也有一定差异性,例如在《水浒传》中以“宋江”作为中心主题词,那么围绕这一人物,后续发散内容应包括:宋江的生平、主要事迹、人物特点等,在上述发散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进行新的发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宋江事迹下,又包括义释晁盖、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梁山聚义等,从而将该人物背后的故事线清晰地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加深对《水浒传》的理解。以具体的事件作为中心主题词时,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关键事件包括“鲁滨逊坐船离开英国”,“鲁滨逊乘坐的船海上遭遇风暴”、“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鲁滨逊遇见星期五”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关键事件,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小说的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果。
最后,教师除了做好思维导图核心内容制作指导外,还应立足于思维导入制作本身,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技巧,比如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需要在纸上画一个网状的结构图,应从中间围绕中心主题词进行制作,然后再逐渐发散,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思维导图最好图文并茂,不同级别设置不同颜色的粗细线条。除此之外。在思维导图具体制作方面,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几个基本的思维导入结构,比如环状结构、树枝状结构、线条状结构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结构的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更有助于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中的作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现。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小学語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为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活跃教学环境,将松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和结构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康晓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第36期。
[2] 黄文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阅读 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1.002
思维导图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教育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文字信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得传递给学生,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逐渐地被运用到小学阅读中。经由我国教育界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感知获知发展到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其发展迅速,效果明显。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将其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收缩性思维,以直观图片与简练文字呈现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由于思维导图通过图片、数字、线条、颜色、文字等区传递信息,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就使得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结构也更新颖和灵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导图中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视频、音频等,这些都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主动性,发挥其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地了解班级的学生,了解其阅读写作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设定标准,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进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加清晰明了,重视对学生的后期训练和辅导,在引导学生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素质。思维导图能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的感知,提高其教学水平。
3.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营造了更加轻松、自然、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在掌握了思维导图学习后进行阅读和写作,作文的逻辑性、连贯性、条理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提高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使得写作更加富有内容和真情实感。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独立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和作品,让学生真正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强,以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为中心进行向四周辐射和延伸,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扩散,从而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脉络结构图。因此,在小学阅读中要利用思维导图去启发学生思维,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或者根据之前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预习新内容,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强化预习效果,实现个性化阅读。在写作中通过一个关键点或关键词慢慢扩展与之相关的内容,根据关键词,进行确定习作的内容和立意。如以“我钦佩的一个人”为主题进行习作时,可以进行引导:这个人是谁,他身上有什么特质令我钦佩,在哪件事中体现的,写作的顺序是什么,写作的重点放在哪里,这样的框架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更加容易。
2.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本来应当是丰富无比,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想象力被限制,思维导图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转换成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以此可以开发学生地想象能力。”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写作中,我们要利用思维导图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习作素材后,确定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拓展和发散,然后选择出最合适拓展的内容,从而组成写作的内容和纲领。如在以“学会勇敢”为主题的写作中,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其建立思维导图。如有学生以“学会勇敢”这一关键词中联想到“自己一个人去帮妈妈买酱油”、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历经多次摔倒、成绩不理想却依旧保持努力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题材,写思维导图和写作大纲,最终写出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的作文。
3.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能够更加简要化和清晰化地将文章概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加一目了然。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去整合文本信息,将零散的知识點完整化地展现出来,通过直观的方式去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达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老知识的双重目的。如在写完某一篇或某一单元的文章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展现文章的整个知识脉络,通过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实现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优化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当学生获得了素材和灵感后,创作动力被激发,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感悟到新的知识,采用富有新意的语言设置文章的结构重点和要点以及过渡衔接内容。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结构排布,具体形象化地描绘相关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思维空间,积累所学内容,当遇到新题目时,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勾画新题目的结构,搜集内容素材,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写出更加有深度的作文。
三、小学阅读中思维导图制作指导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能够了解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更好地体现生本理念,引导学生真正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日常阅读过程中来,教师还应围绕“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传授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技巧。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课外阅读为例,分析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具体如下: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书中的中心主题词,这是思维导图的发散核心,后续多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思维发散。在一本课外书籍中,有很多“点”都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具体而言,一是以“书中人物”作为中心主题词,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哈克、江·乔艾、汤姆·索亚等人物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星期五等也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不同人物背后的主线剧情也各不相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除了人物,具体的事件也可以作为主题词,例如《骑鹅旅行记》中,小狐仙惩罚尼尔斯,把他变成了“拇指人”,才有了后续的“骑鹅冒险”。
其次,在确定主题词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不同主题词下,思维发散的过程也有一定差异性,例如在《水浒传》中以“宋江”作为中心主题词,那么围绕这一人物,后续发散内容应包括:宋江的生平、主要事迹、人物特点等,在上述发散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进行新的发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宋江事迹下,又包括义释晁盖、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梁山聚义等,从而将该人物背后的故事线清晰地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加深对《水浒传》的理解。以具体的事件作为中心主题词时,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关键事件包括“鲁滨逊坐船离开英国”,“鲁滨逊乘坐的船海上遭遇风暴”、“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鲁滨逊遇见星期五”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关键事件,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小说的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果。
最后,教师除了做好思维导图核心内容制作指导外,还应立足于思维导入制作本身,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技巧,比如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需要在纸上画一个网状的结构图,应从中间围绕中心主题词进行制作,然后再逐渐发散,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思维导图最好图文并茂,不同级别设置不同颜色的粗细线条。除此之外。在思维导图具体制作方面,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几个基本的思维导入结构,比如环状结构、树枝状结构、线条状结构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结构的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更有助于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中的作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现。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小学語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为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活跃教学环境,将松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和结构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康晓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第36期。
[2] 黄文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