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纪念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兼首部《百科全书》主编的狄德罗(Denis Diderot),出生于一七一三年、卒于一七八四年,刚刚过去的一九八四年是他逝世二百周年忌辰。为着纪念他在法国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领导及发动的启蒙运动,尤其是他作为《百科全书》主编而以简洁、明朗的文笔,清爽、精致的插图,使人民大众分享各科知识的不可磨灭的功绩,法国文化部会同一些公私学术、文化机构在巴黎及外省各地连续分别举行了多方面的纪念会及研讨活动。
  根据编排的纪念日程,自去年一月二十日起一直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除法国本土包括巴黎及外省各地举行狄德罗纪念研讨会、展览会及演出而外,还有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比利时、美国、罗马尼亚、葡萄牙、奥地利、巴西、突尼斯、苏联、英国、意大利、匈牙利、日本、中国……等国,也分别举行学术研讨会。
  此外,法国全国文化机构、工商企业、技术学校、职业团体、博物馆、研究中心等还联合起来,在“活的百科全书”这个名目下,自去年起分区、分类从事各种行业技术的研究,希望在数年内导致法国科学技术普遍而长足的发展。
  狄德罗出生于巴黎东南二百五十公里马恩河畔小市镇朗格勒(Langres)一个富裕的刀具商之家。在小学期间,他就读于当地一家教会学校。学习期间尽管有时顽皮、淘气,但他的成绩总是出类拔萃、超越朋辈的。正因为这样,自中学开始,他的父亲便把他送到巴黎第一流的学校路易大帝公学就读。
  父亲对他爱护备至,他曾这样描述过:“一生中最使我难忘的万缕柔情,是我父亲看到我两手捧着满怀的奖品自学校回家的情景:他看到我从远处归来,立即放下他的工作,跨越门槛,两眼含着泪珠,迎着我急走过来。一个良善而严肃的大男人竟然哭泣起来,这是感人肺腑的”。
  因为他勤奋好学,十九岁时便得到了文科学士的学位。学成后他没有遵循父亲的意旨去寻求一个安定而舒适的职位,他随心所欲地继续钻研他心爱的学科——哲学、数学、解剖学、英国文学……等。他在课余还为出版社撰写文章、从事翻译、出版抨击性小册子。他早年的写作生活,为他带来的仅是贫困与朝不保夕的不安定生活。虽然生活很拮据、艰苦,他还是处之泰然。
  为了保证他最低水平的生活,狄德罗曾经为律师担任书记,也曾为银行家做家庭教师。
  尽管这样,初出茅庐的狄德罗还是带着“初生之犊”的精神去尝试人生。他后来在回忆中曾经这样写下他的经历:“我到了巴黎,我将走向最高学府的索邦,与穿着皮裘大袍的博士、学者为伍。在途中我邂逅了一位天仙般美丽的女子。但愿能与她同衾共枕,我如愿以偿了,还和她生了四个孩子。这样一来,我只好放弃我所喜爱的数学、我经常放在口袋里的‘荷马’和‘维吉尔’和我感到浓厚兴趣的戏剧。我欣然地接受了主编《百科全书》的工作,我乐意牺牲二十五个春秋的岁月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编纂这样史无前例、洋洋大观的巨著,以当时还是一个不知名作家的狄德罗来说,的确是一件沉重的工作。但是,他的生活却因而好转起来,他在文坛上的声誉也日益受到国内、国外同僚的尊重。
  尽管主编《百科全书》占去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但狄德罗仍然抽出时间来撰写他喜欢的哲学随笔。在《盲人书简》(La Lettre sur LesAveugles)里,狄德罗将他的思想经由书中人物宣泄出来:“盲人桑德逊说:‘如果你们要我相信上帝,那就得把上帝给我触摸一下’”。这本小书是一七四九年出版的,那时他刚满三十五岁。
  《盲人书简》一出版,灾难便临头了。那是耶稣会在宫廷里占极大势力的路易十五治下的朝代。狄德罗对上帝的存在表示怀疑使他受到惩罚,他被捕入狱,在巴黎东南郊的监狱里度过了三个月的铁窗生活。
  狄德罗的写作兴趣与能力是巨大而旺盛的。尽管遭受了三个月的监禁,但他接着还写了《聋哑人书简》(LaLettresurlesSourds etMu-ets),《大自然解析的观点》(LesPenséessur L’InterprétationdelaNature)。他也写了两个剧本:《私生子》(LeFilsNaturel)和《家长》(LepèredeFami1le)。
  狄德罗除了出版一些哲学、戏剧的作品而外,他最重要的著作多是在他逝世后才问世的。这是三部比较长的长篇小说:《修女》(LaReligieuse)(一七九六)、《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JacquesleFataliste)(一七九六)和《拉莫的侄儿》(LeNeveudeRameau)(一八二一)。最后这一部《拉莫的侄儿》先由德国名作家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译成德文,因为狄德罗的原稿无法找到,所以法文版是从歌德的德文译文转译回来的。
  狄德罗的知识渊博,几乎对当时每一种学科的知识都很内行,伏尔泰(Voltaire)称他为Pantophile(样样都内行的“万事通”)。歌德曾经这样说:“精神最高的效力,就是启发精神”。狄德罗两个多世纪以前主编《百科全书》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对人民大众进行的精神启发。
  十八世纪后半期的西方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大转变,而这大转变,与当前全世界的情况有许多共同点。在当时,是手工业时代走向机械工业时代;在当前,是机械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为着迎接这个大转变,整个法国各地乃至外国许多城市都在大规模地为《百科全书》的创始者举行纪念会及研讨会,同时法国全国还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活的百科全书”运动。
  为纪念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法国埃尔芒出版社(EditionsHermann)重刊《狄德罗全集》,共三十三册,其中十四册已经出版。预约价格为一四八○○法郎。此外,法国目前最大一部百科全书《万有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Universalis),也决定出版新版增订本。该书是六十年代初版的,一部分专题文字难免不无过时,所以有增修重编的必要。
  至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目前也由兰斯的马尔罗文化之家(MaisondelaCultureAndréMalraux,51057Reims)重新印行缩印本,计五大册,定价一六○○法郎。
  
  寄自巴黎
其他文献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非洲黑人作家索因卡后,我的心里曾起了一阵遗憾,因我认为此奖应属南非女作家娜婷·戈迪默(NadineGordimer)。戈迪默是白人,为了避免给人指摘为有种族偏见,我觉得我应在这里解释一下。我当然并不是因为索因卡是黑人而予以藐视。如果要在非洲作家中找寻一个整体作品卓越杰出的人选,戈迪默应是首屈一指。不幸戈迪默是白人,因此,我相反地要指控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种族歧视。据说他
少时读孔孟和鲁迅,往往不明白为什么鲁迅会对孔孟如此深恶痛绝,会在孔孟那些温文尔雅涵意俊永的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来。及至年稍长阅历稍多,尤其近些年尽管不时可以读到一些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而对鲁迅颇不以为然的文字,尽管也逐渐明白鲁迅身上确实很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却到底不能不佩服他老先生对孔孟的“知”,以及明白他从“知”中生出的铭心刻骨的憎恨。憎恨自然不能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情感。但是要不“僧
年龄:2000余岁  收藏地:河北博物馆  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河北陵山一带进行国防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大墓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负责发掘工作,认定墓主人是西汉的中山靖王刘胜。经过勘测发掘,考古工作队又在附近发现了王后窦绾的陵墓。  当墓室中一堆散落的铜构件被重新组合成铜灯之后,一束来自汉代的光就此点亮。铜灯内外刻记的九处铭文,讲述着它经历的复杂流转。因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表明
提起孙本文先生,今天的读书界或许已经有些陌生了。当今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在他的《社会学是什么?》一书中,就曾论及孙本文博士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社会学原理》等重要论文的著作者”。作为一位西方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对孙先生的评述是有其倾向性的,这一点自不待言。不过通过他的评述,倒可以使我们知道,尽管孙先生已经去世,他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学家。这里,想就孙先生及其《社会学原理》作一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其左执鞭弭”一语。“鞭弭”之“弭”作何解?目前的一些古文选本,或注为“没有边缘的弓”(《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或为“不加装饰的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连新版《辞源》“弭”字条下也有一义项为“没有装饰的弓”,并举该句为例加以说明。这些注释恐怕都欠准确。  《说文·弓部》:“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尔雅·释器》:“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何谓缘?这是准确
评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时隔六七十载,五四前后那场文化和历史的重建成了历史。《白话文学史》作为六十年前发生的一个社会行为、一则文化事件、一项学术活动抑或一通热情饱满的话语,已无法复原它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生动和现实感。今日之读者也不复象五四读者那样,对它怀着一份发自经验和情感的、不言自明的理解和默契。半个多世纪的时空置换,似乎足以使我们眼前的《白话文学史》化作古铜器上的又一道铭文,其一勾一勒尚
今天我们知道的潘汉年,不能算是一个文学家,因为文学对他一生的历史命运并不是很重要的。但他早年曾投身于这一事业。如在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的《觉悟》中,在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的《学灯》中,曾发表诗作。后来又在南昌编国民革命军的《革命军日报》。后来又从创造社编《A11》、编《幻洲》的《十字街头》,及主编《战线》,在这些刊物中发表大量诗歌、小说、杂文等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后来又在上海写过不少篇有关
2020年,因为录制《国家宝藏》,张廷芳搭上青藏线,重回她待过了30多年的拉萨。图为她登上布达拉宫。  1946年生于北京,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2年主动赴藏工作,曾任西藏大学语文系主任、西藏大学教务处处长、西藏大学副校长。  半个月后的2月12日,75岁的张廷芳会过两个节: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这两个节日难得在同一天,为此,她正琢磨着:要熬藏族人过年吃的“卓突”,就是燕麦片加上
在学校工作中,形成健康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成长是学校教育永远追求的最高目标。我校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提炼出了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致力于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要真正践行这一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及科研工作是最好的突破口与支撑点。抓好课题研究及科研工作,可以更好地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可以起到“龙头”作用,引领学校整体工作的深入推进,不断丰富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的内涵,打
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版《潮州梦》一书,收历史小说五篇。其中“潮州梦”一篇是以韩愈被贬潮州一事作为历史背景。故事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韩愈对此毫不介怀。下车伊始,闻得此地有银场、锡场、盐场,盛产稻米、甘蔗……,那名胜湘子桥便在邑外不远处,他更觉满意……”。韩愈被贬潮州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而潮州湘子桥始建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一一七○年),初名“济川桥”,明代时改为“广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