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认识肤浅、缺乏新意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扩大阅读面,经常对旧作文进行反思,让学生真正做到开阔视野、敞开心扉,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好作文。
关键词: 作文立意 阔 新 深 话题作文
一
何为意?意就是主题,就是中心。立意即确立中心大意。古人云:“意在笔先。”也就是说,下笔作文前应先在脑海中确立主题,可是一些学生往往提笔就写,一挥而就,认为写完文章自然卒章显志,导致作文出现一系列弊病,如立意缺乏倾向性,观点和材料不统一,主题与情节不和谐,立意模糊,中心不突出,等等。尤为突出的问题是立意层次较低,境界不高,这几乎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通病。这样的作文缺乏新意,认识肤浅,很难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得分自然不高。
学生作文立意不够高远,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有直接关系。学生一般都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接触面狭小,对于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的认识不够全面。并且学生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有精力再读课外书、看报、了解新闻、关心时事,知识面很难得到扩展。这就造成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写起文章只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只着眼于眼前,甚至有的人老调重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已经写过的意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形式新颖,但眼界狭窄、没有新意,怎么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呢?要想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给作文立意。
二
让学生学会立意,必须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好的立意。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好的立意有三个讲究:
(一)“阔”。何谓“阔”?“阔”就是要横向扩展、发散,立意时把人、事、景、物联系起来。以话题“良师”为例,按照一贯思路,他们一定会着眼于写身边的某一个好老师,写他(她)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大力赞扬他们的某种精神,但如果把思路打开,就会发现,好的老师可以称做“良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看做“良师”。如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青松,勤劳团结的蚂蚁,正直虚心的翠竹,胸怀浩瀚的大海……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都可以给予我们启迪,都可以视为好老师。除此之外,奋进中的挫折、生活中的教训可以从反面教育开导我们,也可为师。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教训可以警戒我们少走弯路,这难道不是良师吗?如果学生把这样的思路写进文章,那么立意自然更好。
(二)“深”。这要求学生应有敏感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与挖掘寻找事情中蕴涵的深意。如一位学生写《生活中的发现》时,抓住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揭示蕴涵在生活中的哲理。文章选取日常生活中父母养“铁树”的故事,写出过分地呵护不利于成长的主题,由养树想到育人,自然而贴切,很好地做到了以小见大。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件内在的普遍深层的思想内容,就能从生活形形色色的事例中挖掘出独到的见解,立意深刻,就能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
(三)“新”。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观念、新见解、新思考角度,不能人云亦云。古今佳作大都深谙此理,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有的甚至千年不朽。文章立意讲究“新”,讲究别致不落俗套。以咏梅为例,王安石赋予了梅不畏严寒、不惧磨难、品格高洁的寓意;陆游通过梅花表达了一种即使惨遭迫害,高洁品性仍然不改的可贵品质;毛泽东笔下的梅却成了报春的使者,还被寄寓了“乐观、大度”的精神。只有这样善于思考、另辟蹊径,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三
“阔、深、新”是好立意的基本要求,如果把这三点要求具体细化,那么学生在确定作文的立意时必须把握以下规则:
(一)倾听时代热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眼光敏锐、思维独特的学生能及时捕捉刚冒出头的新生事物,敏锐撷取时代的“浪花”。他们能在作文中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或者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者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如2014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作文以“阳光”为题,考生可以从“阳光”这一意象中联想到光明、快乐、温暖、爱心、奉献等,进一步联想到“阳光”可以是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指代,甚至可以引申为平凡、微小和伟大等。像这样感受生活,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发掘生活,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更深刻,立意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二)着眼现时改革。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如一位学生在写“盼”这个话题时,就写道:“盼啊盼,盼啊盼,盼着学校门前那条小路再宽阔一些,盼着雨季不再一路泥一路水地赶往学校,盼着晚自习后也能像城区的孩子一样让自行车跑在有路灯的大道上……盼啊盼,329国道定沈段外环线通车了,我的愿望实现了。”学生没有就此停笔,由此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海岛交通的变化,紧接着联想2008年连岛大桥竣工后,舟山由海岛城市变为半岛城市,舟山前进的步伐将更进一步迈开……读到这里,一种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气息迎面扑来,为作文增色不少。
(三)重视最新科技。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作文如能写到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让作文写出新意。如谈谈“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写出一种爱国心和荣誉感;写写“克隆”技术如果走进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表现对现代科技一种理性思考……这样的立意通常别具匠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四)关注当代名人。写作文时当议论需要例证或叙写需要涉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这样的文章视野往往更开阔,角度往往更新颖。如谈到人必须把握机会、具有开拓精神,可以想到比尔·盖茨;提到我们民族一贯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说“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使文章立意不落俗套,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四
学生知道了怎样的立意才是好的立意,无疑点亮了心扉,打开了思路,向写出好的作文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必须明确,有时候的确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学生光从理论上明白好的立意的要求还不够,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会遇到种种困难,尤其前面提到的知识面狭小、眼界不够开阔等问题,会阻碍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作文的立意。如何让学生真正把心打开,写出立意高远的作文,还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心指导:
(一)利用周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生阅历不深,阅读面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配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他们对周围生活的热情,从而达到增强其写作意识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一定时间,训练学生每周写周记。每学年侧重点不同,形成一套完整的计划: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把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详细记录下来,人不离事,事不离人,人或事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可,过程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体味自己写的人或事,为什么要写它,有什么想法,利用一两句话进行适当议论,提炼中心,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爱憎美丑的情感。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对人、对事的感悟自然会更深远,写出的作文就不会立意肤浅。
(二)帮助学生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挖掘好的立意,不可能样样亲历,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于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供你应用。你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三)督促学生不断反思原作文,多角度分析旧题材,推陈出新。反思是学习者提高自我觉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并使自己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督促学生经常对自己写过的作文进行反思,从多个角度分析以往的旧题材,那么有可能推陈出新,使原本索然无味的文章呈现新意。而且这样的反思是在曾经写过的作文基础上开展的,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对自己以前的作文进行审视,更便于他们找出自己以往作文中的弊病,看出老作文的立意缺点之所在,并且发散思维,想出更新、更深、更远的立意。如“生日”这个话题,以前我布置学生写作时,班级众多学生争着释放由“生日”带来的个人幸福感,习作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后来,作文讲评课上,我读了好几位同学的作文,让学生思考这些作文存在怎样的缺点,学生有的说“意思都差不多”,有的说“是不是事先商量好再写的”,有的则风趣地说“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我告诉他们,班级32个学生有近20个同学是这样表达时,学生沉默不语。我指出立意陈旧、缺乏独特性是他们作文中的通病,并让他们思考:如果跳出这个框框,那么由“生日”这个话题还能衍生哪些新的立意?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些新点子,有的说“可以从自我的生日中走出来,拥抱地球的山川自然,想想它们怎样度过生日”,有的表示“可以将生日的庆典音乐送到纷飞的战火中,捎去对同龄人的抚慰,释放穿越时空的爱意”……这样引导他们多反思原作文,多角度分析旧题材,让立意推陈出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好的立意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学生作文着力追求的目标。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我相信只要在老师得当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做到了开阔视野、敞开心扉,就能写出立意独特的文章。老师们,请帮助学生把心儿打开,让作文焕发精彩。
参考文献:
[1]立意专项训练课教案.中学语文教学,2013.2.
[2]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语文教学通讯,2012.3.
[3]中考作文决胜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12.1.
关键词: 作文立意 阔 新 深 话题作文
一
何为意?意就是主题,就是中心。立意即确立中心大意。古人云:“意在笔先。”也就是说,下笔作文前应先在脑海中确立主题,可是一些学生往往提笔就写,一挥而就,认为写完文章自然卒章显志,导致作文出现一系列弊病,如立意缺乏倾向性,观点和材料不统一,主题与情节不和谐,立意模糊,中心不突出,等等。尤为突出的问题是立意层次较低,境界不高,这几乎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通病。这样的作文缺乏新意,认识肤浅,很难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得分自然不高。
学生作文立意不够高远,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有直接关系。学生一般都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接触面狭小,对于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的认识不够全面。并且学生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有精力再读课外书、看报、了解新闻、关心时事,知识面很难得到扩展。这就造成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写起文章只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只着眼于眼前,甚至有的人老调重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已经写过的意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形式新颖,但眼界狭窄、没有新意,怎么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呢?要想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给作文立意。
二
让学生学会立意,必须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好的立意。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好的立意有三个讲究:
(一)“阔”。何谓“阔”?“阔”就是要横向扩展、发散,立意时把人、事、景、物联系起来。以话题“良师”为例,按照一贯思路,他们一定会着眼于写身边的某一个好老师,写他(她)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大力赞扬他们的某种精神,但如果把思路打开,就会发现,好的老师可以称做“良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看做“良师”。如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青松,勤劳团结的蚂蚁,正直虚心的翠竹,胸怀浩瀚的大海……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都可以给予我们启迪,都可以视为好老师。除此之外,奋进中的挫折、生活中的教训可以从反面教育开导我们,也可为师。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教训可以警戒我们少走弯路,这难道不是良师吗?如果学生把这样的思路写进文章,那么立意自然更好。
(二)“深”。这要求学生应有敏感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与挖掘寻找事情中蕴涵的深意。如一位学生写《生活中的发现》时,抓住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揭示蕴涵在生活中的哲理。文章选取日常生活中父母养“铁树”的故事,写出过分地呵护不利于成长的主题,由养树想到育人,自然而贴切,很好地做到了以小见大。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件内在的普遍深层的思想内容,就能从生活形形色色的事例中挖掘出独到的见解,立意深刻,就能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
(三)“新”。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观念、新见解、新思考角度,不能人云亦云。古今佳作大都深谙此理,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有的甚至千年不朽。文章立意讲究“新”,讲究别致不落俗套。以咏梅为例,王安石赋予了梅不畏严寒、不惧磨难、品格高洁的寓意;陆游通过梅花表达了一种即使惨遭迫害,高洁品性仍然不改的可贵品质;毛泽东笔下的梅却成了报春的使者,还被寄寓了“乐观、大度”的精神。只有这样善于思考、另辟蹊径,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三
“阔、深、新”是好立意的基本要求,如果把这三点要求具体细化,那么学生在确定作文的立意时必须把握以下规则:
(一)倾听时代热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眼光敏锐、思维独特的学生能及时捕捉刚冒出头的新生事物,敏锐撷取时代的“浪花”。他们能在作文中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或者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者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如2014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作文以“阳光”为题,考生可以从“阳光”这一意象中联想到光明、快乐、温暖、爱心、奉献等,进一步联想到“阳光”可以是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指代,甚至可以引申为平凡、微小和伟大等。像这样感受生活,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发掘生活,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更深刻,立意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二)着眼现时改革。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如一位学生在写“盼”这个话题时,就写道:“盼啊盼,盼啊盼,盼着学校门前那条小路再宽阔一些,盼着雨季不再一路泥一路水地赶往学校,盼着晚自习后也能像城区的孩子一样让自行车跑在有路灯的大道上……盼啊盼,329国道定沈段外环线通车了,我的愿望实现了。”学生没有就此停笔,由此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海岛交通的变化,紧接着联想2008年连岛大桥竣工后,舟山由海岛城市变为半岛城市,舟山前进的步伐将更进一步迈开……读到这里,一种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气息迎面扑来,为作文增色不少。
(三)重视最新科技。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作文如能写到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让作文写出新意。如谈谈“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写出一种爱国心和荣誉感;写写“克隆”技术如果走进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表现对现代科技一种理性思考……这样的立意通常别具匠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四)关注当代名人。写作文时当议论需要例证或叙写需要涉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这样的文章视野往往更开阔,角度往往更新颖。如谈到人必须把握机会、具有开拓精神,可以想到比尔·盖茨;提到我们民族一贯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说“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使文章立意不落俗套,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四
学生知道了怎样的立意才是好的立意,无疑点亮了心扉,打开了思路,向写出好的作文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必须明确,有时候的确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学生光从理论上明白好的立意的要求还不够,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会遇到种种困难,尤其前面提到的知识面狭小、眼界不够开阔等问题,会阻碍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作文的立意。如何让学生真正把心打开,写出立意高远的作文,还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心指导:
(一)利用周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生阅历不深,阅读面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配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他们对周围生活的热情,从而达到增强其写作意识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一定时间,训练学生每周写周记。每学年侧重点不同,形成一套完整的计划: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把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详细记录下来,人不离事,事不离人,人或事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可,过程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体味自己写的人或事,为什么要写它,有什么想法,利用一两句话进行适当议论,提炼中心,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爱憎美丑的情感。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对人、对事的感悟自然会更深远,写出的作文就不会立意肤浅。
(二)帮助学生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挖掘好的立意,不可能样样亲历,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于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供你应用。你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三)督促学生不断反思原作文,多角度分析旧题材,推陈出新。反思是学习者提高自我觉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并使自己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督促学生经常对自己写过的作文进行反思,从多个角度分析以往的旧题材,那么有可能推陈出新,使原本索然无味的文章呈现新意。而且这样的反思是在曾经写过的作文基础上开展的,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对自己以前的作文进行审视,更便于他们找出自己以往作文中的弊病,看出老作文的立意缺点之所在,并且发散思维,想出更新、更深、更远的立意。如“生日”这个话题,以前我布置学生写作时,班级众多学生争着释放由“生日”带来的个人幸福感,习作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后来,作文讲评课上,我读了好几位同学的作文,让学生思考这些作文存在怎样的缺点,学生有的说“意思都差不多”,有的说“是不是事先商量好再写的”,有的则风趣地说“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我告诉他们,班级32个学生有近20个同学是这样表达时,学生沉默不语。我指出立意陈旧、缺乏独特性是他们作文中的通病,并让他们思考:如果跳出这个框框,那么由“生日”这个话题还能衍生哪些新的立意?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些新点子,有的说“可以从自我的生日中走出来,拥抱地球的山川自然,想想它们怎样度过生日”,有的表示“可以将生日的庆典音乐送到纷飞的战火中,捎去对同龄人的抚慰,释放穿越时空的爱意”……这样引导他们多反思原作文,多角度分析旧题材,让立意推陈出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好的立意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学生作文着力追求的目标。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我相信只要在老师得当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做到了开阔视野、敞开心扉,就能写出立意独特的文章。老师们,请帮助学生把心儿打开,让作文焕发精彩。
参考文献:
[1]立意专项训练课教案.中学语文教学,2013.2.
[2]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语文教学通讯,2012.3.
[3]中考作文决胜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