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改革开放设置经济特区之后国家再次设置的新特区,这批新特区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任务,国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整体发展的全局观,综合统筹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分布的。因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有着深刻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进行了研究,并且以增长极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新特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扩散效应,初步探究其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极化扩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D92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011-01
1引言
国家在2005年到2007年间相继成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新特区,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我国在1979后,主要是依靠渐进式的制度转型成功地启动了经济增长机制。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的问题,而且伴随了改革开放30年的渐进式机制。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2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具体内涵
2.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与最终目的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
2.2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条件
国家在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成为新特区,需要考虑一定的软硬性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①区位条件。作为新特区,其影响和示范效应,必须是全国性的。
②经济实力。作为新特区。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要能够经受得住体制变革带来的巨大的冲击,能够承受改革的成本。
③改革开放基础。新特区是在老特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新特区.其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都应处于全国前列。
④体制条件。作为新特区,其是否具备体制综合改革的条件十分重要.包括政府的行政能力等能否满足综合改革的需要。
3以增长极理论分析新特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源于对区域发展非均衡规律的考察。增长极对周遍区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作用机制。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利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快速大量地吸纳区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促进自身的经济能量累积的过程。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基本标志,它的发展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深远的二级刻画——扩大增长极与周围广大腹地的发展差距。扩散效应是指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扩散并由此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合理的区域发展秩序建构的过程。其作用加快了腹地经济的发展速度,缩小了地区的发展差距.带动了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它通常是通过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六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再次设置的适度的增长极,而且这次的适度的增长极的设置,旨在着眼于未来全国的持续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以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之更科学更合理。从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由东部沿海纵向延伸;再从“长三角”出发沿长江沿岸分布,由东向西绵延深入,使得东部、中部、西部都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就是为了使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增长极,改革试验的过程中,带动周边协调地区。而且尤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更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西部的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
4分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规律
基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与最终目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择和分布必须十分谨慎,考虑周到。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和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确实符合了一定的设区条件。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地区都是经过了比较长的发展时间.都是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首先能够把改革带来的社会振荡局限在小范围内。而且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中、西部。而且每个范围里均只设置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能够在改革试验的方式上,不同地区的改革试验特点和差异较好的展现出来,而且如今东、中、西三个部分正好依据我国的地形阶梯上的三大地区划分。将来总结改革的经验、思路和模式时,对于东、中、西部,具有一套较为合适的发展制度。这样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规律无疑是考虑周全的。着眼于未来全国的持续协调发展。
总体来说,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的分布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规律,由东部沿海纵向延伸;再从“长三角”出发沿长江沿岸分布,由东向西绵延深人。使得东部、中部、西部都有特区的分布.由上可以看出,首先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部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内.无疑突显其地理优势;而且,由东往西地深入,不仅加强了东西部的联系,更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的地区不再是沿海地区为主,而是由东往西顺延深入,进入中国的大陆中部乃至西部地区,由此不断改善东西部30年发展以来导致的巨大差异,东西部的不平衡发展,西部的严重落后现象。六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国家是计划利用制度的优势,在东部的优势力量带动下.带动中部乃至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5结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主要是由东向中部进而延伸到西部,以长江流域为主干线分布.这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任务,从这六个新特区的分布位置的特殊性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联系必然更加地紧密。而且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将会逐步缩小;新特区肩负着地区协调持续发展的任务。将作为增长极,通过空间的极化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极化扩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D92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011-01
1引言
国家在2005年到2007年间相继成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新特区,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我国在1979后,主要是依靠渐进式的制度转型成功地启动了经济增长机制。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的问题,而且伴随了改革开放30年的渐进式机制。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2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具体内涵
2.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与最终目的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
2.2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条件
国家在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成为新特区,需要考虑一定的软硬性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①区位条件。作为新特区,其影响和示范效应,必须是全国性的。
②经济实力。作为新特区。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要能够经受得住体制变革带来的巨大的冲击,能够承受改革的成本。
③改革开放基础。新特区是在老特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新特区.其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都应处于全国前列。
④体制条件。作为新特区,其是否具备体制综合改革的条件十分重要.包括政府的行政能力等能否满足综合改革的需要。
3以增长极理论分析新特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源于对区域发展非均衡规律的考察。增长极对周遍区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作用机制。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利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快速大量地吸纳区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促进自身的经济能量累积的过程。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基本标志,它的发展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深远的二级刻画——扩大增长极与周围广大腹地的发展差距。扩散效应是指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扩散并由此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合理的区域发展秩序建构的过程。其作用加快了腹地经济的发展速度,缩小了地区的发展差距.带动了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它通常是通过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六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再次设置的适度的增长极,而且这次的适度的增长极的设置,旨在着眼于未来全国的持续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以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之更科学更合理。从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由东部沿海纵向延伸;再从“长三角”出发沿长江沿岸分布,由东向西绵延深入,使得东部、中部、西部都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就是为了使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增长极,改革试验的过程中,带动周边协调地区。而且尤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更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西部的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
4分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布规律
基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与最终目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择和分布必须十分谨慎,考虑周到。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和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确实符合了一定的设区条件。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地区都是经过了比较长的发展时间.都是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首先能够把改革带来的社会振荡局限在小范围内。而且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中、西部。而且每个范围里均只设置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能够在改革试验的方式上,不同地区的改革试验特点和差异较好的展现出来,而且如今东、中、西三个部分正好依据我国的地形阶梯上的三大地区划分。将来总结改革的经验、思路和模式时,对于东、中、西部,具有一套较为合适的发展制度。这样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规律无疑是考虑周全的。着眼于未来全国的持续协调发展。
总体来说,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的分布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规律,由东部沿海纵向延伸;再从“长三角”出发沿长江沿岸分布,由东向西绵延深人。使得东部、中部、西部都有特区的分布.由上可以看出,首先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部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内.无疑突显其地理优势;而且,由东往西地深入,不仅加强了东西部的联系,更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的地区不再是沿海地区为主,而是由东往西顺延深入,进入中国的大陆中部乃至西部地区,由此不断改善东西部30年发展以来导致的巨大差异,东西部的不平衡发展,西部的严重落后现象。六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国家是计划利用制度的优势,在东部的优势力量带动下.带动中部乃至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5结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主要是由东向中部进而延伸到西部,以长江流域为主干线分布.这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任务,从这六个新特区的分布位置的特殊性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联系必然更加地紧密。而且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将会逐步缩小;新特区肩负着地区协调持续发展的任务。将作为增长极,通过空间的极化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