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类文本记录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峥嵘岁月,凝聚着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从回归历史文化语境、比较阅读同类作品和跨越学科交流融合三个方面把握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策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例如,彰显爱国情怀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妻书》;歌颂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弘扬革命精神的《沁园春·长沙》《百合花》等。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等精神内核,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1]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类文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打牢中国底色,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一、文本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修订)》(以 下简称“新课标”)安排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并分别强调了深入学习革命传统类文本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可见,革命传统类文本在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这类文本时,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能传承革命文化,树立远大志向。
1.帮助学生传承革命文化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有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2]传承革命文化,语文教师首先要抓住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教育意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为学习革命传统类文本不仅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历史,而且可让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例如,在教授《“探界者”钟扬》时,学生可以学习科学家钟扬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2.鞭策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早已众人皆知,仅仅九个字就让人感受到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先烈远大志向的作品有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高中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远大志向。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不仅仅要分析词作的结构和词语的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意境,感受词人崇高的革命理想、豪迈的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自己奋斗的信念,并学习革命先烈为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文本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革命传统类文本在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中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无学科性;二是教学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深度;三是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文本内容,无广度。针对这些现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准把握学科特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性,即学科性质。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学科特性,就明确了语文课程与政治课程和历史课程的根本区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简单的语言文字,而是从这些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挖掘其内在意蕴,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就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未把握住学习的“度”,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大讲特讲毛泽东填词的背景,却忽视了词中毛泽东抒发的青春激情以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尽管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但是如果教师过度介绍创作背景,就有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嫌疑。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语文学科特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革命传统类文本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往往包含着深层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透过简单的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例如,在教授茹志娟《百合花》时,不仅仅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主旨等方面讲解课文,更多地要注意小说中感人的细节,从细节中体会革命年代所特有的崇高情操。在小说中,有很多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如当新媳妇发现受伤人员是小通讯员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缝补着他衣服上的破洞,最后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对于新媳妇来说,新婚时的被子是何等的珍贵,但是她还是愿意将其贡献出来。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这些细节,学生才能体会战火纷飞年代人们身上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3.适时补充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材只是部分教学素材而已,它不是全部的语文教学内容。雖然它和语文教学内容关系十分密切,但两者绝不可等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就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实际上,语文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补充与文本有关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妻子的至爱,一方面又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林觉民的这种情绪,教师可以补充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让学生在两封信中体会其复杂的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只抓住《与妻书》这一文本,在学生已经懂的地方来回打转。 三、文本教学的实践路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4]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文本都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那么,如何通过这类文本的教学将优良的革命传统植根于学生心中,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还原:回归历史文化语境
“语境”一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采取回归历史文化语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将“语境”狭义地理解为“教学情境”,而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却与这一语境毫无关联。教学实践证明,回归作者心中或文本中的语境,能够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革命传统类文本因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写成的文学作品,以至于学生对这类文学作品的认知很模糊,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这使得学生对文本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其阅读文本的兴趣,更别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教师可以与历史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文本魅力。例如,在教授《红烛》时,可以联系闻一多写作时的背景: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詩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闻一多的生平、理想、成就以及影响。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闻一多,回归真实的历史文化语境,帮助学生理解闻一多为了革命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归纳:比较阅读同类作品
教师要想通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仅仅依靠单篇教学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必修上册中学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卓越的科学家身上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的革命传统类文本,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伟大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追求理想信念的决心和勇气。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同时,内心的情感也会产生共鸣和升华。
3.统筹:跨越学科交流融合
语文课程只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整各个学科内容。革命传统类文本与生俱来就带有历史属性,因为革命的本质来源于历史事件。以毛泽东作品为例,在毛泽东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而有感而发。例如,《沁园春·长沙》就是写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词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改天换地的理想以及继往开来的豪情壮志;《反对党八股》则是写于1942年,这篇文章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而第一次大革命和抗日战争都是历史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对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向历史教师请教,或者与历史教师合作,在历史课讲到革命传统作品大量出现的时期,把握时机,开展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专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由于革命传统类文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党爱祖国文化的浓烈情感,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这些都与政治学科的教育目标有交集,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在教授这类文本时还可以与政治学科相联系,开展跨学科交流。
总而言之,革命传统类文本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当前高中语文在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教师要直面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本价值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探究这类文本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时代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江西省2020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专项课题——基于深度教学的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20—S2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孝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品质提升实践[J].中学语文,2020(5):52—5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3.
[4]参见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7.
[作者通联:欧阳芬,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郭培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刘锦华,杭州下沙中学]
关键词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例如,彰显爱国情怀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妻书》;歌颂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弘扬革命精神的《沁园春·长沙》《百合花》等。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等精神内核,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1]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类文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打牢中国底色,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一、文本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修订)》(以 下简称“新课标”)安排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并分别强调了深入学习革命传统类文本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可见,革命传统类文本在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这类文本时,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能传承革命文化,树立远大志向。
1.帮助学生传承革命文化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有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2]传承革命文化,语文教师首先要抓住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教育意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为学习革命传统类文本不仅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历史,而且可让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例如,在教授《“探界者”钟扬》时,学生可以学习科学家钟扬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2.鞭策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早已众人皆知,仅仅九个字就让人感受到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先烈远大志向的作品有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高中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远大志向。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不仅仅要分析词作的结构和词语的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意境,感受词人崇高的革命理想、豪迈的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自己奋斗的信念,并学习革命先烈为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文本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革命传统类文本在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中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无学科性;二是教学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深度;三是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文本内容,无广度。针对这些现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准把握学科特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性,即学科性质。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学科特性,就明确了语文课程与政治课程和历史课程的根本区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简单的语言文字,而是从这些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挖掘其内在意蕴,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就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未把握住学习的“度”,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大讲特讲毛泽东填词的背景,却忽视了词中毛泽东抒发的青春激情以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尽管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但是如果教师过度介绍创作背景,就有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嫌疑。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语文学科特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革命传统类文本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往往包含着深层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透过简单的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例如,在教授茹志娟《百合花》时,不仅仅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主旨等方面讲解课文,更多地要注意小说中感人的细节,从细节中体会革命年代所特有的崇高情操。在小说中,有很多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如当新媳妇发现受伤人员是小通讯员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缝补着他衣服上的破洞,最后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对于新媳妇来说,新婚时的被子是何等的珍贵,但是她还是愿意将其贡献出来。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这些细节,学生才能体会战火纷飞年代人们身上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3.适时补充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材只是部分教学素材而已,它不是全部的语文教学内容。雖然它和语文教学内容关系十分密切,但两者绝不可等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就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实际上,语文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补充与文本有关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妻子的至爱,一方面又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林觉民的这种情绪,教师可以补充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让学生在两封信中体会其复杂的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只抓住《与妻书》这一文本,在学生已经懂的地方来回打转。 三、文本教学的实践路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4]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文本都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那么,如何通过这类文本的教学将优良的革命传统植根于学生心中,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还原:回归历史文化语境
“语境”一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采取回归历史文化语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将“语境”狭义地理解为“教学情境”,而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却与这一语境毫无关联。教学实践证明,回归作者心中或文本中的语境,能够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革命传统类文本因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写成的文学作品,以至于学生对这类文学作品的认知很模糊,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这使得学生对文本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其阅读文本的兴趣,更别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教师可以与历史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文本魅力。例如,在教授《红烛》时,可以联系闻一多写作时的背景: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詩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闻一多的生平、理想、成就以及影响。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闻一多,回归真实的历史文化语境,帮助学生理解闻一多为了革命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归纳:比较阅读同类作品
教师要想通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仅仅依靠单篇教学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必修上册中学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卓越的科学家身上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的革命传统类文本,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伟大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追求理想信念的决心和勇气。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同时,内心的情感也会产生共鸣和升华。
3.统筹:跨越学科交流融合
语文课程只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整各个学科内容。革命传统类文本与生俱来就带有历史属性,因为革命的本质来源于历史事件。以毛泽东作品为例,在毛泽东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而有感而发。例如,《沁园春·长沙》就是写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词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改天换地的理想以及继往开来的豪情壮志;《反对党八股》则是写于1942年,这篇文章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而第一次大革命和抗日战争都是历史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对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向历史教师请教,或者与历史教师合作,在历史课讲到革命传统作品大量出现的时期,把握时机,开展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专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由于革命传统类文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党爱祖国文化的浓烈情感,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这些都与政治学科的教育目标有交集,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在教授这类文本时还可以与政治学科相联系,开展跨学科交流。
总而言之,革命传统类文本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当前高中语文在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教师要直面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本价值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探究这类文本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时代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江西省2020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专项课题——基于深度教学的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20—S2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孝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品质提升实践[J].中学语文,2020(5):52—5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3.
[4]参见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7.
[作者通联:欧阳芬,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郭培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刘锦华,杭州下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