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化、课程化研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oce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需要教授的十二大核心价值,可被分层化,依据其内在要素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为层次从低到高、距离“生活同心圆”由近及远的子价值。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的核心价值课程,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技能。
  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德育课程
  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而带来利益分化、观念更新与文化变革,其中浮现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便是价值观的多元与混乱。教育工作者面对价值无序状态无所适从——教师一如既往教育学生要勇敢,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别教我孩子勇敢,要教就教我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师教育学生说“勤劳是一种美德”,有人却认为“勤劳工作是奴隶的道德”;教师像过去一样在学生中提倡节俭的美德,有人却反驳,节俭只是短缺经济背景下的美德,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发展。[1]价值观的混乱不仅带来教育的苍白与低效,更带来整个社会价值共识的匮乏,导致信任危机与道德滑坡,社会生活的分崩离析,大量“单子式”个人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和对话,被囚禁于个人欲望和利益编织的牢笼中。价值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反复侵袭成为国人精神的顽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培育无疑有利于整个社会凝结共识、增进团结、重建信任、弘扬美德,减少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社会变革的成本,对于教育革新也有积极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彰显价值共识与
  价值理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关键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文字表述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各方讨论的要点,体现了人类基本伦理价值和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及发展所必需的伦理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弘扬了价值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对过去只重视物质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与政策导向是一种纠偏。“价值理性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蕴涵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它渴望通过反思、批判、变革,建构一个理想的、应然的、合乎人的本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2]马克思·韦伯指出现代化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不断地吞噬着价值理性的空间。利益的追求、效率的计算、金钱的衡量似乎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标准。文明、生命、自由、公正、尊严等不能被物质化的东西在社会发展中似乎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行为反而招致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申了人们对于理想信念与美好价值的追求,肯定和弘扬了被工具理性压榨的价值理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二、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追寻的失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仅仅停留在记诵层面,而应将其变为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绝不仅是因为贯彻政策要求使然,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反观学校实践,教育工作者更关心的每日卫生检查、考勤等常规活动,更关注的是墙壁是否美化、德育活动是否开展得红红火火,而非道德价值是否内化。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都淹没在众多的事实、经验活动或各种规范化训练之中,枝节遮蔽了主体。教育工作者在忙碌中失去了对理想的执着,迷失了对价值的追求与自我拷问。更有甚者,学校为了经济利润而放弃社会责任,紧盯考试分数而淡化育人责任,无视学生自由、社会公平的反教育事件动辄发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在学校治理中还远未扎根。
  学校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公民,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将核心价值贯穿到中小学德育课及其他学科之中。当前学校教授的品德课,虽然给学生传授了许多知识,讲了很多道理,比如“要遵守规则”“要爱护环境”,但是这些知识和道理是零散的,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对学生的德育与管理中,也有大量的禁令,“不许乱扔垃圾”“不许在走廊奔跑”等。在诸多的道理、规则、规矩、禁令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哪些是可以牺牲的,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当核心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或不能两全时,应该如何进行价值推理和道德决策呢?道德规则与条款必须被内化于学生的价值理想之中,经过排序与整合之后形成结构化的价值体系,才能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化
  当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指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这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仍然显得过于宏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之中,显然还需要将价值序列化、分层化。
  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层,其依据有二:其一,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与必要因素;其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理解程度。从原则上来说,所有的核心价值观都应该贯穿大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始终;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对于年幼的学生,主要是进行与个人生活层面直接相关价值观(如爱国、诚信、友善)的学习,而对于认知层次更好的学生来说,则逐渐上升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习。
  在表1中,依据核心价值观既要一以贯之、又要分层的要求,笔者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进行分析,并区分了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进行着重教授的子价值。以“爱国”这一价值为例,其本质要求包括:热爱国家、保护环境、尽公民职责,其中热爱国家应该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段。以“诚信”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做到的就是诚实、守信,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便要求正直,有社会正义感。
  将价值分层比较难的是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抽象程度较高的价值进行分层。对于这些价值的内涵,学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分歧远多于共识;同时,这些价值之间本身也有交叉重复之处。本文在文献研究及理论研读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价值进行了初步分层:自由这一价值包含的主要因素是:运用理智来追求个人幸福、维护个人权利、达成道德自律[3,4];公正这一价值包含的主要要素是: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关注弱势群体[5];法制主要包括法制与法治两大基本要素,前者即制定并监督法律制度的实施,后者指将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反对人治与特权,尤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6,7];民主既包含民主程序,也包括平等与公正的理念,还包括妥协、对话、论辩、倾听等   基本公民素养[8,9];和谐包括人际和谐、社
  表1 核心价值观的子价值
  核心价值 子价值(适用年龄段)
  爱国(Patriotism) P1 热爱国家;(6-22岁)
  P2 保护环境;(6-22岁)
  P3 尽公民职责;(13-18岁)
  敬业(Dedication) D1勇敢、坚韧;(6-12岁)
  D2 忠于职守;(13-18岁)
  D3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16-22岁)
  D4 服务社会及他人;(16-22岁)
  诚信(Integrity) I1诚实;(6-12岁)
  I2守信;(6-12岁)
  I3 正直;(13-18岁)
  友善(Friendship) F1关爱生命;(6-12岁)
  F2乐于助人;(6-12岁)
  F3慷慨仁爱;(16-22岁)
  自由(Freedom) F1快乐阳光; (6-12岁)
  F2追求幸福;(13-22岁)
  F3个性独立;(13-22岁)
  F4道德自律;(13-22岁)
  F5维护权利;(16-22岁)
  平等(Equality) E1 爱亲敬长;(6-12岁)
  E2 不伤害别人;(6-12岁)
  E3 人人平等;(13-18岁)
  E4 尊重每个人;(18-22岁)
  公正(Justice) J1机会平等;(6-22岁)
  J2立场客观;(13-18岁)
  J3维护程序正义;(16-22岁)
  J4关注弱势群体,改良社会;(16-22岁)
  法治(Rule of Law) R1 规则意识(6-12岁)
  R2 法律意识;(13-18岁)
  R3 法治意识;(18-22岁)
  富强(Prosperity) P1理性消费;(6-15岁)
  P2勤劳节俭;(6-12岁)
  P3自力更生,经济独立;(16-22岁)
  P4 敢于创业(18-22岁)
  民主(Democracy) D1 民主投票表决(6-12岁)
  D2 民主程序(13-22岁)
  D3 学会倾听和对话(15-22岁)
  D4 保护少数人(18-22岁)
  文明(Civility) C1遵守礼仪;(6-12岁)
  C2语言文明;(6-12岁)
  C3独立思考与理性;(13-22岁)
  C4追求真、善、美;(16-22岁)
  和谐(Harmony) H1团结合作;(6-22岁)
  H2不利用暴力手段;(6-22岁)
  H3容忍差异;(13-18岁)
  H4促进和平及多元文化融合;(16-22岁)
  会和谐及国际和谐等多个层面,因此和谐价值包括参与社会合作、使用非暴力手段、容忍差异、促进和平及多元文化融合等多种丰富的内涵。
  笔者进一步将每一价值依据其层次从低到高、从显性到隐性地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子价值,在不同的年龄段着重教授不同的子价值。以平等为例,学生对于此价值的学习是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向外衍射的“同心圆”,因此首先要求他们爱亲敬长、不伤害别人,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扩展,抽象化思维水平更高,对于抽象的“人”的概念能更好地把握,于是才学习“人人平等”的思想。到了大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尊严、幸福、权利等主体,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真正尊重每个人。同样关于“文明”这一价值的学习,对于小学生主要表现为举止礼貌、用语文明,到了中学层次则更多地体现为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而到了大学层次就更深地体现为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四、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化
  核心价值的明确和子价值的划分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创造了可能。核心道德价值融合课程体系,应围绕着核心价值及其子价值的学习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的核心课程。
  首先,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有六个基本途径:(1)学生组织(学生会和社团活动,student union,简称SU);(2)社区参与(community involvement,学校与社区及家长的互动,简称CI);(3)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 ,简称CE,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会课及相关校本课程等);(4)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包括历史、地理等,简称SS);(5)科学课(Science,简称SC);(6)语言艺术(Language arts, 包括英语课和语文课,简称LA)。以上活动及学科教学都可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相融合。语言课、公民教育、社会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内容,而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习得也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密切相关。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应仅仅拘泥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上。当然,核心价值观学习也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教授。
  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状况和生活需求,将12大核心价值观全面而系统地贯彻到课程体系之中。因此,12大核心价值应该是螺旋式的课程组织,在每个年龄段都要全部呈现,但是侧重点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子价值的学习不断进阶;似有重复,实则是波浪式的前进。
  笔者结合1例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试图说明如何在课堂上讲解12大核心道德价值,每一个单元都包括活动编码、主题、目标、准备及实施活动的5个步骤。
  以为核心价值“自由”的子价值“个性独立”(F3)的学习为例。活动编码为F3-6-11/CE/SS。活动的主题为“你必须做决定”。其目的是:1.帮助孩子反思价值(不需要一定说出来);2.鼓励孩子有自信,在结构化的教育情境中说出自己的意见;3.促进孩子对社会和道德问题的理解;4.帮助孩子发展轮流进行及聆听他人的技能。教学准备为:没有桌椅的教室空间;一个有绳球或线团;一个可以抛的球(力量球),可以漂浮起来的比较理想;游戏之前的开场白。其进行的步骤如下:   把绳子或线放在教室的中间,并告诉全班这条绳子代表“大分界”。在绳子的一边代表“我同意”,另一边代表“我不同意”。向学生解释,当你读出一些观点的时候,学生必须根据他们对观点的同意程度选择他们所站的位置,对这个观点非常不同意的人,可以尽量站的离绳子的中端远远的,那些不怎么确定的可以站在离绳子很近的地方。参与者不需要解释他们为什么这么选择,除非他们想解释;如果他们想解释,就举起手,你就把球抛向他们,代表着给予他们讲话的机会。然后再把球跑向另一个想讲话的人。为了保持活动的节奏,每个观点只能有几个人去发言。开始时可以说比较简单的观点:红色比蓝色漂亮;狗比猫好;吃动物是不好的;孩子应该帮助做家务。接着转向比较有争议的观点,例如:孩子应该做家务如果他们能获得报酬;大学教育应该免费;流产应该可以自由选择;应该允许难民进入我们的国家(观点的选取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
  教师面向全班:你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拿到力量球后,是否有信心去讲话?引起争议最大的观点是什么?你对于大家观点的分歧程度吃惊吗?[12]
  以上案例将核心价值融入学生活动与课堂教学之中,其特点是:其一,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使得道德核心价值的学习毫不枯燥,充满趣味;其二,鼓励学生发展独立自信、批判性思维的公民技能;其三,可与多种学科教学相兼容。如此教授,有春风化雨之效果,而无灌输之生硬痕迹。
  另外,要将核心价值观更为深入地贯彻到学校的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中,还可以借鉴美国价值澄清流派的诸多方法:如使用对话策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省;使用书写策略,让学生开列个人的价值清单;使用讨论策略,促使学生对金钱、友谊、规则、家庭等富有价值意义的案例进行讨论;使用艺术策略,促使学生以故事、诗歌、戏剧、访谈、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个人价值;使用行动策略,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执行行动计划。
  以培养公民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起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融入各科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案例集,是可行的,也是有价值的。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教师工作时的迫切需要。研究者不妨在此方面做更多尝试,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向阳.道德相对主义与学校德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06):5-8.
  [2]徐贵权.论价值理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10-14.
  [3]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5(06):32-36.
  [4]周玫.德育与班级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5.
  [5]约翰·密尔.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2005:137.
  [6]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64: 157.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627.
  [8]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42.
  [9]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M]. 中信出版社,2014:848.
  [10]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2004:293.
  [1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M].商务印书馆,1988.
  [12]Clough N H C.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deas into Action[M].Routledge Falmer Press, 1993: 1.
  责任编辑/齐 欣
其他文献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
时至今日,仍有2.62亿儿童和青少年没有上学;6.17亿儿童和青少年无法阅读和学习基础数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区只有不到40%的女孩完成了初中教育;大约有400万儿童和青年难民失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辍学率最高。他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这是不可接受的。随着第一个国际教育日的设立,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政府和所有合作伙伴将普及优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
社团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确保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也让课程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及时的反馈。社团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课
摘 要国家安全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对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包括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并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忧患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更新观念,重视非传统领域安全。只有从协同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个角度出发,才能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 
摘 要“汉承秦制”的背景下,汉武帝“独尊儒术”,造成长期以来皆以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但现实是“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政制”是法家之制,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反儒的。法家之制下,中国历史潮流中各个朝代皆以法家理念为核心建立行政、法律、教育制度,其中教育制度的构建虽重儒家,但内在逻辑却以法家为主,因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法家理念时常凸显。名为儒,实则为法,“儒表法里”之下教育惩戒存形于中国古代官方以及民
当前,人们积极思考教育的本质,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与公民的道德进步,要求教育从根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天桥区教体局提出营造有情感的天桥德育生态,颁布了《天桥区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深入开展“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研究”,抓牢“教师成长、课程建设、家校共育”三条情感教育主线,融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情感德育实践路径,让每个
中国德育:2014年,荔湾区成立了家庭教育学院,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据我们了解,荔湾区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曾创下很多“第一”记录:1983年,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家长学校;1984年,荔湾区成立了广州市第一所区一级家长学校——西关家长学校……为什么荔湾区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徐启贵: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就是如此神圣,如此伟大。家庭教育是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13年以来,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拨开世俗追名逐利的迷雾,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公益教育的工作思路,注册“彩丝带”公益商标,在学生、老师、家长中大力培育公益精神,成绩斐然。  一、背景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提
3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报告书,其中对未来五年教育政策的目标及措施作了详细说明。此外,该报告书也围绕如何通过具体的目标、测定标准、参考标准以及措施,使每个人在接受教育后实现个人潜能发展的最大化,提出了以下五點基本方针:1.重视立志及梦想教育,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所必需的能力。2.培养学生为带动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能力。3.为学生创造终身学习、跨越式学习的环境。4.构建人
:罗督学,您好!请问荔湾区的生态型德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开展生态型德育的初衷是什么?目前效果如何?  罗锦虹:素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区因岭南水乡特色而闻名遐迩。跨入新时代,荔湾区到处弥漫着现代气息。在教育上,培养有“根”的下一代、用文化浸润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我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早在2005年10月,为提升全区办学品位和教育综合实力,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文化立校、內涵式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