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团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确保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也让课程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及时的反馈。社团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性保障,但这些课程普遍存在选择性不足、学习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我校构建了以基础性学科课程为主体、拓展性社团课程为补充、综合性活动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架构。我校将社团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以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学习机会,为升入中学时自行建设社团组织奠定基础。
  一、社团课程的目标定位
  兴趣,即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以及《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都强调了兴趣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兴趣培养一直以来也是全部教育活动所不能忽视的方法和手段。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儿童的好奇心也是最强烈的,人类社会的哪些知识和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持久的关注,进而投入热情与精力开展持续的学习,是需要不断地予以尝试的。所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是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的主要方式。为此,学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社团课,每个学生每年可以选择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对某—领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持之以恒的深度学习,了解该内容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初步的發展,如果能够激发起对该领域的关注与持续学习的愿望,就能发展学生在该领域的爱好,进而进入专业的学习,发展成一项特长。
  二、社团课程的门类设置
  1.拓展学科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发展
  国家开设的基础性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依托,制定课程体系。学校社团课程门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领域的拓展。学生在进行社团学习的同时,还能加深对学科课程知识的掌握。如语文学科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是在语言的习得与运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从语文学科生发出一系列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社团,如讲故事、演讲、朗诵、主持、辩论、阅读评论和观点写作等;数学学科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而已有的课程不能满足数学思维程度较高的学生,所以学校开设了思维训练类社团;科学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理性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的意识和本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为此,学校设置了机器人、无人机、科学实验等社团;艺术与体育是健与美的表达,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开设了舞蹈、合唱、古筝、非洲鼓、竖笛、电声乐队等音乐类社团,版画、篆刻、陶艺、国画等美术类社团及以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棒球、高尔夫球等各种球类社团。这些社团都属于学生学科学习的某一领域,但却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2.挖掘教师资源,激发教师自身成长
  社团课程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科因素以外,还要考虑指导教师的实际,因为社团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我国对教师的培养采用分科的方式,如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比较精和专,可以开设基于学科的某一方向的社团;教师本身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可以开设其专业之外的社团。在教师选拔上,学校采取的方式是请每位教师自行上报一门具有一定专业功底的社团课程,学校再根据教师上报的实际,考虑设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基于学生需求,形成灵活课程文化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儿童都存在着多方面智能的差异,拥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社团课程的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智能倾向,选择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上报3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作为学校社团课程设置的依据之一。
  4.基于地域特色,设置校本社团课程
  学校地处广东省,学生既有来自广东省本土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了解广东省的习俗与文化也是社团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开设茶艺社,让学生了解广东的茶文化;开设“粤讲粤开心”社,以粤语为课程内容,从语言看文化,让孩子们走进粤语的世界。
  综上,在关注学科课程内容、教师专业指导、学生学习需求、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社团课程的不同门类。
  三、社团课程的方案设计
  每一门社团课程的方案制订,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在组织制订社团课程方案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向互动的方式。
  1.学校设计课程方案总体框架
  学期初,学校会对社团的类别进行大致规划,教师可以在相应类别中选择自己想要指导的社团。针对低高年级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学校分别设置了适合一、二年级的社团课程类别和适合3-6年级的社团课程类别。针对技能型学习社团,学校设置了高级班与初级班。高级班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生将在这里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技能水平,代表学校参赛;初级班是针对初学者,学生自由申报。社团课程要想确保课程的品质,需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每门课程的内容开发,既包括该门课程的简介、目标、内容,也包括具体的教学计划、评价内容及标准。
  2.教师编制具体的课程方案
  具体某一门社团课程方案由指导教师进行编制。有些社团课程具有学科拓展的性质,如演讲社团虽然与语文学习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有其独特性,需要指导教师进一步厘清该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系统学习该领域的相关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并有效规划教学安排。还有一类社团课程属于教师个人特长的范畴,如数学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的街舞社团,虽然教师有跳舞这一特长,但是仍然需要系统学习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原理,在明确该门课程的品性特征、目标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安排与评价设计。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实践,才能确保社团课程方案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学科委员会进行方案论证
  课程方案制订得是否合理,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等,均需要进行有效的论证。因此,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社团课程的方案汇报,学科委员会结合学科拓展出的社团课程,进行方案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评价内容及标准,重点关注评什么与怎么评的问题,确保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针对怎么学的问题,主要结合课程品性,以活动式、体验式、主题式为特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意识。
  经过学校部署、教师编制、学科委员会论证,每门社团课程的方案都能最大限度地统领课程实施,并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运行。
  四、社团课程的组织实施
  社团课程的实施,除了在门类设置、方案设计、教师配备上作好准备以外,还要协调好空间、时间、资源等条件因素,以及学生选课和教学管理。
  1.课程时间的安排
  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校社团属于校本课程序列,在时间的分配上可以按照校本课程的时间分配予以使用。为了确保社团课程的实施质量,需要提供科学、充足的时间。为此,学校对在校时间的整体分配进行了微调,将每周二、周四下午的2:30-3:30作为社团课程时间,每门社团课程每年可以进行32周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32周的时间分解教学任务,完成一门社团课程的计划。
  2.指导教师的构成
  社团课程的指导老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校现任教师,二是校外聘任的更专业的指导老师。校内教师想成为社团指导老师,需要在学校确定的社团课程门类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提交其想承担的社团课程申请,并完成社团课程方案,由学校组织统一评审,通过了才能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校外骋任的更专业的指导老师,需要配一位校内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共同作为该社团的指导老师。
  3.学生选课的组织
  社团课程按照每学年一个周期进行开设,首先学校利用微信等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本学年设置的课程,包括課程名称、课程内容简介、指导教师、学习活动及评价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将要选择的社团课程,可以和家长商量多选择几门课程作为备选,以便能够成功地选到自己心仪的社团。选课时,学校采用二级选课方式,校级社团以及高阶社团的指导教师根据各自对学生的了解,先到各班级进行第一轮双向选拔,确定校级社团的学生人数,之后的社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第二轮学生自主选择。
  4.场地资源的调配
  在社团活动时间,学校实行“走班制”,班级教室、专业教室、体育场馆、操场等都变成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图书馆也可以变身健美操社团的活动场地,大队活动室也可以是古筝教室,室外篮球场经过简易的改装变身为网球场。总之,为了满足社团课程对空间的需求,学校各个场地都充分利用起来。同时,不同类型的社团需要的教具、器材、学习材料由学校组织集中购买,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5.教学常规管理
  社团课程的开设与选报由学生工作部统一管理,教学上以小班教学为主,一般情况下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负有出勤考查、学习评价的责任。由于有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社团活动,为确保社团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学校先后出台了《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社团辅助教师工作规范》《社团指导教师申报制度》等制度。社团活动期间,学生工作部在全校进行巡视,随机检查活动内容与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社团活动的成果要在每学年新年歌会及六一校节上进行汇报展示。
  五、社团课程的实施评价
  社团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针对设计的课程方案、实施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发展情况予以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关注课程和教师的发展,为此,全方位的社团评价包括了课程、教学和学生三个方面。
  1.课程方案的评价
  课程方案的评价需要放在社团开始前,学校学科委员会主要从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和评价内容及标准等维度进行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是否按照课程方案执行,是否需要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这样可以不断完善这门课程。
  2.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教学部门与学生。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学生发展。通过听课的方式了解课堂上教师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如何,包括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通过学生作品、课堂表现及汇报展示等,了解社团实施中教师的指导效果如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对社团课程的喜欢程度、教师教学等进行评价。
  3.学生发展的评价
  学生在社团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需要予以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展开,评价的内容涉及参与社团的学习态度、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与能力发展等。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观察、档案袋作品以及成果汇报等形式。学校在每年的6月份召开社团汇报展示会,为艺术表现、科技探索、语言文学等类型的社团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的大型活动如清明诗会、新年歌会、体育节等也是特色社团展示的机会,通过在活动上的汇报展示,全面评价学生在社团学习中获得的专项发展。
  社团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确保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也让课程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及时的反馈。社团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社团课程的实践反思
  社团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基础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互补,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但是经过理性反思,社团课程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众多社团门类的开设保证了教师至少担任一门社团课的指导教师,最多每周有两节不同的社团课,人人皆有社团课,但这也导致了社团课程准备不足、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出台了社团课程推门听课制度,由学科委员会成员对相应学科的社团课程进行无通知的听课,以保证社团课程的质量。
  2.资源多汇集于精品社团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但社团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一门或几门社团课程中坚持学习,发展终身的爱好,也希望他们在校级社团学习的同时,能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校外语社社团每年参加“希望中国”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教育戏剧评选,均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校舞蹈社团每年能够通过层层筛选登上深圳市少儿春晚的舞台;校机器人编程社团的同学代表学校在东莞市机器人大赛上获得个人二等奖、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校高尔夫社团的同学接连获得深圳市、东莞市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冠军。精品社团打造初见成效。然而,在打造学校精品社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校级优质资源集中给几个精品社团的情况,难以兼顾平衡。为此,学校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学校非校级社团提供资源,如学校跆拳道社团、机器人社团、创意美术社团、STEAM课题机器人社团、科学实验社团等,均由家长指导或者由家长提供优质师资,做到社团资源的兼顾与平衡。
  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学校层面来看,增强了课程的均衡性,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让社团课程向着更加适合学生的素养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激发了教师不断钻研的动力;从学生层面来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也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团课程影响和带动了校园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成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王虹,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刘艳平,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其他文献
甘肃省白银市田家炳中学自2014年10月成为“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二期项目校以来,一直坚持学习培训,认真践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共创课程”若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化的探索。我校是一所拥有58年优良传统的省重点高中,教育局和家长对学校期望很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实施“共创课程”时师资有限,课程时间不够。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开始思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三者合作共育,才是教育最佳的状态。本着“让家长成为最好的教育同伴”的定位,密云区北庄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家校互动形式和内容的设计,制定并不断完善家访制度,以制度引领活动的有效开展,适度增加家校互動的频次、创新家校互动的内容、提高
为推动澳门品德与公民科的课程发展,并持续优化学校品德与公民领域的教学资源,教青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試行版,2014年对试行版进行修订,修订版于2016—2017学年正式推出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人员使用该教材的效能,教青局近日共举办四场“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培训课程”,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综合文科室主任富兵及学前教育编辑室副主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别具一格的学生观——教育培养下的真正的人应该是具有内在良好教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学生观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而且通过教师具体的话语呈现出来,渗透在教师的行为方式之中。当教师认同、坚持某种学生观时,它就会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目标定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易出现低落情绪,加上升学压力大、课外辅导班各式各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和压力下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摘要 青少年同伴侵害现象是一个普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日发表新闻公报说,目前全球范圍内有超过6亿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和数学能力不过关,呼吁各国重视增加青少年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改善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统计研究所最新数据,全球年龄在6岁至11岁的小学适龄儿童中,超过3.87亿儿童阅读和数学能力无法达到最低标准,约占整体小学适龄儿童的56%;而年龄在12岁至14岁的初中适龄青
摘 要红色研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研学旅行活动,将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接受红色洗礼。较之传统的革命教育途径,红色研学具有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改进学习方式的优势,但需要克服系统设计不足、忽视学生主体、研究任务缺失的现实误区。组织红色研学,需要进一步明晰红色研学目标、融入弹性设计理念、推进项目实践研究、加强问题解决的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渗透到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引人入胜的京剧”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
时至今日,仍有2.62亿儿童和青少年没有上学;6.17亿儿童和青少年无法阅读和学习基础数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区只有不到40%的女孩完成了初中教育;大约有400万儿童和青年难民失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辍学率最高。他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这是不可接受的。随着第一个国际教育日的设立,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政府和所有合作伙伴将普及优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