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醉如痴。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毛豆。
毛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她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毛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毛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认为。大家喜欢把毛豆和我女儿做对比,我女儿永远文静、听话,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觉地背英语单词,然后吃饭上学。出门给她两元零花钱,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还给我。黄昏降临的时候,她会自动打开乐谱架夹上乐谱,练上一小时的小提琴。我有时候也觉得她生活太单调沉闷了,就带她上公园,希望她放开手脚像毛豆那样疯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着,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毛豆盛了一碗饭,毛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跟毛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口气。毛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她见了我立马笑了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冲我说:昨晚,我下了一个,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哎,蛋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一指,说:在这儿。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她哪儿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她没想到一个大人会用这种口气和她说话;怔过之后她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舒天爸爸也下了一个蛋,比我的蛋还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心满意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下午她就缠着我。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声音又尖又脆。还有那个来回跑的蚂蚁,嘎声嘎气的……毛豆不住地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起小脸冲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毛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毛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
作者小传
文章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童话般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四岁小女孩毛豆的形象。对比,就是毛豆和“我女儿”的对比;童话般的情节,就是对毛豆“下蛋”和听蚂蚁唱歌这两件事的描述,毛豆天真、可爱的形象因此而跃然纸上。毛豆是那么惹人喜爱:她会下天蓝色的蛋,还能听见蚂蚁动听的歌声……她有着多么奇特、大胆的想象力!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让街坊邻居乃至她的爸爸妈妈讨厌,主要原因就是她爱“撒谎”。蚂蚁怎么会唱歌呢?人怎么会下蛋呢?哪里有这样荒诞不经的人和事呢?然而,那是“撒谎”吗?街坊邻居对“我的女儿”和毛豆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大人们”的教育观念。文章呼吁“大人们”尊重、呵护孩子的天性,还孩子完整、美好的童年。
小朋友们喜欢这篇文章中的毛豆吗?愿小朋友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毛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她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毛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毛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认为。大家喜欢把毛豆和我女儿做对比,我女儿永远文静、听话,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觉地背英语单词,然后吃饭上学。出门给她两元零花钱,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还给我。黄昏降临的时候,她会自动打开乐谱架夹上乐谱,练上一小时的小提琴。我有时候也觉得她生活太单调沉闷了,就带她上公园,希望她放开手脚像毛豆那样疯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着,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毛豆盛了一碗饭,毛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跟毛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口气。毛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她见了我立马笑了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冲我说:昨晚,我下了一个,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哎,蛋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一指,说:在这儿。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她哪儿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她没想到一个大人会用这种口气和她说话;怔过之后她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舒天爸爸也下了一个蛋,比我的蛋还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心满意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下午她就缠着我。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声音又尖又脆。还有那个来回跑的蚂蚁,嘎声嘎气的……毛豆不住地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起小脸冲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毛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毛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
作者小传
文章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童话般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四岁小女孩毛豆的形象。对比,就是毛豆和“我女儿”的对比;童话般的情节,就是对毛豆“下蛋”和听蚂蚁唱歌这两件事的描述,毛豆天真、可爱的形象因此而跃然纸上。毛豆是那么惹人喜爱:她会下天蓝色的蛋,还能听见蚂蚁动听的歌声……她有着多么奇特、大胆的想象力!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让街坊邻居乃至她的爸爸妈妈讨厌,主要原因就是她爱“撒谎”。蚂蚁怎么会唱歌呢?人怎么会下蛋呢?哪里有这样荒诞不经的人和事呢?然而,那是“撒谎”吗?街坊邻居对“我的女儿”和毛豆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大人们”的教育观念。文章呼吁“大人们”尊重、呵护孩子的天性,还孩子完整、美好的童年。
小朋友们喜欢这篇文章中的毛豆吗?愿小朋友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