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出心裁的声乐出版物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这本厚厚的大书①,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李双江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超乎常例、别出心裁、内涵充盈的声乐著作。它的篇章结构,集声乐教材、个人演唱生涯总结、表演艺术规律与经验探讨于一体,远非现时常见的学术著作或教材所能比附,亦难以为之做恰当归类;而其中蕴含着的关于我国当代歌曲创作史、歌唱艺术史和声乐教学史的诸多信息,则为相关学科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尤为可贵的是,透过声乐教学与个人歌唱生涯这两个层面,我们还可领略到李双江对于声乐艺术规律和音乐二度创作特性的某些深层次思考与言简意赅的阐发。我以为,以上三者,正是本书的主要特色和重要价值所在。
  声乐教材体例:编排称独特,视角亦新鲜
  我们见过许多声乐教材——或是演唱歌曲选辑,或是发声法训练,或是歌唱机理与技巧教学,或是对作品理解与艺术处理的阐发;也有些许将上述诸端整合一处并配以教学光盘的,但基本上均以技巧性教学为主要归宿,文字阐述部分大多简单、粗糙、潦草,且因对象相同、观点类似而老生常谈者众,言不及义、言不尽意者亦不在少数。
  作为一部声乐教材,李双江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有二:
  其一是篇章结构的设计与编排与众不同——入选的36首歌曲,不但附有全部作品的钢琴伴奏谱,另列中英文歌词大意、李双江本人3盘演唱光碟和1盘歌唱讲座录音光碟,而且此前还有对每一首作品的概略说明和创作背景介绍,以帮助歌者正确理解作品;在这个基础之上,编著者还特别增加“教学提示”和“演唱心得”这两个文字板块,前者着重分析每一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艺术特色,后者则主要结合作品和李双江的演唱实践,阐发其演绎体验和教学要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有文字部分均附有英译,以利于国外读者的理解。这种含有多个板块、多种功能的独特体例编排,在国内已出版的声乐教材中极为鲜见。
  其二,与众不同的教材体例和新颖独特的结构编排,必然使这本教材的内容更见宏富而详尽。李双江之将本书以“详解”名之,其本意恐怕是要凸显其教材内容之“详”。但在我看来,其客观效果更在解读作品视角之“新”。“详”固不易,“新”则更难;“详”的要诀在编撰创意和结构设计之巧,“新”的奥秘在人文修养和艺术功力之深。“新”从何来?人无我有可谓之“新”,人有我深可谓之“新”,唯八股陈言之务去亦谓之“新”。与以往声乐教材相比,李双江对入选36首歌曲作品的解读视角,广及发声技术技巧、创作背景回溯、作品结构类型和艺术特点分析、生活体验与二度创作、具体演唱艺术处理、教学难题解决之道等各个层面,其中,关于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结构类型、亲历亲为的生活体验及其对于二度创作的巨大影响等项是以往绝大多数声乐教材付之阙如而为本书所独有;何况,作者在上述每个层面上多有或真切或独到、或深入或新颖的阐发,则更显可贵。
  歌唱生涯概览:经典连经典,艺谭接艺谭
  本书收录的36首歌曲,是从李双江同志演唱过的数百首歌曲中精选出来的。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在36首歌曲中,除了4首民歌和6首外国歌曲之外,其余26首歌曲皆是我国词曲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在其问世之初便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后来又历经长期社会审美实践大浪淘沙式的考验而愈发凸显出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它们不仅记载于音乐史家的著作中,不仅存活于歌唱家的音乐会上和专业声乐教学的课堂里,更活生生地鸣响于广大群众的口头和心头。
  从声乐演唱的角度看,在36首歌曲中,有不少是由李双江首唱的,这些首唱版本及其声乐演绎原型,已经珍藏于千万歌迷的灵魂深处,成为久久回响、难以忘怀的声音记忆。而那些虽非李双江首唱的作品,一经他的再度演绎并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也每每能够透出别样神采与情趣,同样赢得了业内同行的由衷推崇和亿万歌迷的强烈喜爱。因此,由李双江演唱的这两种歌曲演绎版本,就其歌唱生涯中演唱过的经典歌曲和奉献出的经典版本之多而论,就其歌唱艺术造诣和二度创作所达到的境界之高、社会影响之广而论,均具毋庸置疑的经典性;而这种经典性,在国内歌唱家中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经典歌曲之经李双江经典演绎的经典版本在本书中的高密度遇合,从而使本书具有“经典连经典”的鲜明特色;而这种特色,实为此前国内声乐出版物所少见。
  不独如是。在本书中,李双江还结合自身的歌唱实践,对36首歌曲作品逐一进行“详解”。其“解”之“详”,不仅广泛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背景、音乐结构、艺术成就、风格韵味、演唱要求、技术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并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生活体验袒露人前、熔入其中,构成本书一个又一个结构单元。我虽不知道本书成稿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如何,但据我揣度,这种结构单元及其构成形式颇与某些“论歌集”和“谈艺录”相类,如见作者坐在声乐教学的琴房里,对着三两个学生,指着乐谱,听着录音,弹着钢琴,就唱谈艺从从容容细细而论,说歌论理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如此累月经年并加以整理、筛选、编订,于是众多单篇散页便汇集成眼前这本煌煌大书矣。
  因此,我更愿意将本书看作是歌唱家李双江37篇“艺谭”(36篇歌曲演唱和教学经验谈加1篇广播讲座录音)的结集。这一篇接一篇“艺谭”,凝结着编著者对音乐作品、对歌唱艺术和声乐教学、对社会生活与艺术创造相互关系多方位、多层面思考的结晶,是李双江从艺50年、从教近40年及其主要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和阶段性总结,因而也是被传统纸墨和现代录音技术固化了的李双江艺术人生的概览。
  表演艺术探秘:简言藏要旨,勿作等闲看
  李双江在本书自序中坦言:“我只是一个歌者,不是理论家,更不是哲学家,不知道怎样概括自己在舞台上的一些心得体会”②。这番坦诚之言,道出了绝大多数音乐表演艺术家在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概括时经常遇到的某些困窘。
  但也不尽然。对李双江这本书,既不能用结构设置的系统性、概念表述的思辨性、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理论提升的科学性等等学术论文或专著的诸多参数来衡量,也不能以为它只是一本声乐教材而忽视乃至无视了它的学术价值。
  诚然,本书的文字部分多是以散文体、自由谈形式出现的谈艺录,篇幅大多短小,行文平白如话,其间既无时兴的哲学概念和深奥的理论表述,也少令人惊异的创新观点。然而在反复细读与体味之余,必会发现:在其字里行间却有诸多歌唱要旨和艺术真谛存焉;切不可对此等闲视之而放弃了更深层次的追探与挖掘。
  作为一名从事当代音乐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我从未在一本专谈歌曲演唱和声乐教学的著作中捕捉到如此丰富的我国歌曲创作、表演和传播史料,这些史料,由于多出自其首唱者李双江之口,多系其亲身经历,因此总有一股生动可感的时代氛围和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充盈其间,令人如临其境而绝少一般史料通常所特有的书斋气,而且它们的可信度更高,具有更加翔实可靠的实证力量,因而加固了当代歌曲创作史研究的史料基础。此外,本书还披露了不少此前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特别是李双江本人艺术生涯及其学习、成长、成熟、最终锤炼成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历史过程,不但为李双江研究、且也为新中国声乐发展史和声乐教育史的研究弥补了某些史料建设的缺环。
  从歌唱艺术理论和声乐教学理论这个层面说,书中所论虽不以长篇大论面貌出现,然而正所谓“要言不繁”,恰是这些简短而朴实的文字叙述,蕴含着若干深刻的艺术真谛,揭示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歌唱要旨。
  先看书中对“心儿在歌唱”的解释。李双江历来将这句话当作自己歌唱生涯的座右铭而在各种场合反复说过无数遍,这次又拿来做了本书的书名,可见其重要性远胜于其他。在本书序言中,李双江将“心儿在歌唱”分为“用情歌唱”和“用心歌唱”两个层面——“情”为情感,“心”则为“心思”③,意即要求歌者开动脑筋,用心思考,勤于辨析。而作者长期以来高格调的歌唱艺术和高水平的教学实践,以及本书对36首作品所作的文字详解和最后一篇广播讲座录音,则为其“心儿在歌唱”理念做了最好的印证和注脚。
  再看作者关于歌唱艺术教学三环节的见解。李双江认为,歌唱家若要做到既“能唱”又“会唱”,就必须将声乐教学分为“歌唱发声训练”、“曲目演唱训练”和“舞台表演训练”这样三个既不相同又相联系的环节④。这种从我军“练为战”传统生发而来的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为训练场,以舞台表演实践为战场,在歌唱艺术教学中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决发声技术技巧、曲目艺术处理和舞台表演实践相互关系和有机衔接的一揽子方案;而李双江本人的歌唱艺术造诣和教学成果,则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提供了高质量的蓝本。
  除此之外,书中关于“大歌小唱,小歌大唱”⑤辩证关系的阐发以及生活体验对歌唱艺术极端重要性的表述等等,都是李双江本人歌唱艺术的经验结晶和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我坚持认为,但凡是歌唱演员、声乐教师或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中的有心人,必会从中获取诸多艺术启迪,受到丰润理论滋养。
  若要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我想提出两点:
  其一,本书所附之英文翻译,当然很有必要;但从更有利于国外传播计,其歌词的英译最好以译词配歌形式附在乐谱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帮助国外读者理解歌词,而且更有利于欧美歌唱家用英语演唱,从而为这些中国歌曲经典在国外的传播、扩大其国际影响克服了一道语言障碍。再者,通常所说的“歌词大意”,指的是歌词翻译中不能全译而只译其大意的做法,目前歌词的中英文均标注为“歌词大意”,实际上中文歌词实为歌词全文,英文歌词亦属全译而非大意,故有名实不符之弊;况且中文歌词在书中出现两次,结构性重复难以避免。若英文译词以译词配歌形式附于乐谱之中,则中英文“歌词大意”可一概省去,上述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其二,作为一名歌唱家,李双江的确具有“金子般的声音,火一样的激情”⑥,且其舞台经验丰富,表演潇洒自如,善于调动各种表情语言、形体语言为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音乐表达服务,他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其艺术巅峰期已进入化境。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舞台表演实践是检验歌唱家是否具有真本事和硬功夫的最高标准。李双江之所以数十年一贯制地反复强调舞台表演实践对于歌唱艺术的重大价值,其意义正在于此。而本书所附列的36首歌曲均为CD,有歌无像,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这就把李双江歌唱艺术三环节中珍贵的一环丢掉了,殊为可惜。虽说囿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李双江早年的演唱曲目可能没有录像或录像质量不高,但从36首作品中选出一部分符合出版方技术要求的演唱录像制成DVD应是可以做到的;或者仿照京剧界“音配像”做法,以李双江以往权威演唱版本为音响底本,再补录他本人的表演录像并将两者合成。倘果能如此,则本书将构成一个文字解析与乐谱、录音、录像紧密结合、功能齐全的完整系列,既可方便读者比照参看、相互印证,也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李双江的歌唱艺术成就和声乐教学理念。
  当然,以上两点属于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本书的整体价值。我坚信,随着它的正式出版发行,其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将会得到更多同行和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①李双江编著《心儿在歌唱——李双江演唱歌曲36首详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②见本书“自序”第1页。
  ③④见本书“自序”第3页。
  ⑤见本书第111页。
  ⑥李诗原《金子般的声音,火一样的激情》,《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兆钧)
其他文献
3月29日,英山县实验中学开展“传承英山红色文化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省少工委、团县委和县教育局团工委的指导。200余名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通过瞻仰红二十七军纪念碑、开展主题队会、聆听英山红色革命故事和中共黨史、观看英山云雾茶宣传片和茶艺表演等活动,现场感受了红色文化带来的震撼。
14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新疆兵团音乐史》作为庆典作品隆重出版,可喜可贺,可传世,可激励,可资政育人,可为西域屯垦青史生辉。  作为兵团史学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又是兵团近六十年历史的亲历者,读着这本史书,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湍飞,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1949年冬进疆女兵六十年后聚会时,这批白发皤然的老奶奶齐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当年穿越“死亡之海”解放
手风琴从20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但相当一段时期里,手风琴多是附属于歌舞伴奏,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的50余年,在众多手风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手风琴艺术在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硕成果。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在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手风琴作品。手风琴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在人民的
本刊讯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团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于近日揭晓。2月13日晚,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颁奖仪式及获奖作品音乐会。本次评奖活动共收到报送作品94首(均为2001年1月以来创作),其中大型作品28首,中型作品19首,小型作品47首。评奖工作于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文化部聘请了吴祖强、杜鸣心、谭利华、刘振球、钟信明、杨立青、刘锡津、关峡、徐昌
伽利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穴Galina Ustvolskaya?雪是俄罗斯现代著名女作曲家,其音乐创作风格以简洁、精炼见长。乌斯特沃尔斯卡娅自幼学习大提琴,1926年在列宁格勒合唱学校学习音乐。1937—1939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39—1947年跟随肖斯塔柯维奇和斯坦伯格学习作曲。1947—1950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47—1975年在该院作曲系任教,教授作曲和对位
张:近十年来,“原生态”民歌的传播活动比较密集,从2001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栏目、2002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全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开始,直到刚刚举行的“原生态”民歌盛典,您作为最初的活动参与者之一,能对这十年的情况做一个大体的总结吗?  樊:我是参与了一些全国性的民歌展演(比赛)活动,因此可以谈一点个人的想法和体会,但不可能由我来总结。这次在绵阳搞这样的一个“民歌盛典”
音乐剧《星》是一部具有整体艺术美的现实题材都市原创音乐剧,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了引人注目的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我认为,它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抓住了音乐剧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商业性特征和都市文化属性。  音乐剧《星》把选美、追星、缉毒、经纪人、打工族、俱乐部、歌舞厅、怪异的模特、迷人的灯火、林立的楼群、机敏的干警……这一切城市现象、都市符号、时尚元素都非常巧
创作于1954年的《旋转的螺丝》(The Turn of the Screw)是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室内歌剧的典范之作。该剧以亨利·詹姆斯②的中篇小说《步步紧逼》(The Turn of the Screw)创作脚本。《步步紧逼》于1898年出版伊始,旋即确立了一种惊悚内容的情节剧的艺术风格,一个涉及到天真与堕落、占有和驱魔的鬼魂故事③。由派珀(M.Pi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康县教育局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初心担当使命,用行动书写忠诚,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网络教学工作“双线”并进,确保了全县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上下一盘棋,筑牢战疫坚强堡垒  “根据组织安排,由你担任紫薇小区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小区疫情防控和物资代购工作。”2月17
响套曲《湘江颂》是湖南省歌舞剧院作曲家杨天解在建党90周年活动前夕,为响应湖南省委“歌颂湘江母亲河”的号召而创作的。2011年6月24日,在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三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助力中原·河南展演周”活动中,该作品由肖鸣指挥湖南省交响乐团首演于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同年7月1日晚,又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举办的《湘江颂》交响音乐会中再次上演于湖南大剧院。  自从交响套曲这一体裁诞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