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的基础上,展示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实例,同时指出教师应运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以问促思;实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82-03
  \[作者简介\]苏昌凤(1968—),江苏苏州人,硕士,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江苏省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互动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笔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但事实告诉我们,总有少数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十分感兴趣,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其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呆板乏味的课堂教学行为,使英语课堂缺乏“生命活力”;有些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提了大量的问题,但很多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而且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创新和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苏州市名师展示活动中,笔者在高二年级教授了《Sweet Sacrifices》 一文,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极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What is needed to get one ready to sacrifice?Why?”要求是让学生为“sacrifice”这单词中的每一个字母配上一个合适的单词并说明理由,所配单词必须是人们在“sacrifice”时应该具备的某种品质。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时间,得到的恰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智慧,现展示如下。
  Believe it or not, the word“sacrifice” can be a helpful reminder of what is needed to get one ready to sacrifice.
  S——Smile:Smile is the beginning of love. Once you have love in you, you’re ready to struggle for other people.
  A——Attraction:In this life’s new adventure,you need to attract other people’s attention and get them involved too.
  C——Courage:Great courage is needed because sometimes you may put yourself in danger when you try to help people out.
  R——Responsibility:You should be highly responsible for the new career once you decide to make the sacrifice.
  I——Interest:Make sure you have real interest in what you are doing.
  F——Forgiveness:Always be ready to forgive those who don’t understand you at the very beginning. You will win their support later on.
  I——Information:You need to get much information about how you can improve your work.
  C——Creativity:You need to be wise enough to make correct decisions and help people out in a more creative way.
  E——Efforts:Great efforts will be needed to meet people’s great expectations.
  Take action and apply these tips to your life. You can be ready to make sacrifices when the time comes.
  问题设计的基础是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对“sacrifice”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必须思考和感悟人们需要具有哪些品质才能做出更有价值的“牺牲”。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意义的问题。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英语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答题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实践证明,有价值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的火花能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正如3 000年以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Plutarch)所说的那样:“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二、以问题引领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他们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重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课堂提问设置于“最近发展区”中。这就要求课堂问题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过于深奥。问题过易会出现“问而无题”的现象,失去了提问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提问没有挑战,学生会信口作答,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其实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白白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有挫败感,不仅不能维持学生的探索激情,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笔者的设问原则是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jump and get the apple)。当然,问题难易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在问题设计的方式上,笔者进行了情景式问题的探索,在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发展。
  笔者在一次“全国中小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给初二学生上了一堂题为《Shoes With Soul》的阅读教学课。文章介绍的“南非灵魂机构”与教材内容中的“慈善”主题相关。笔者在非洲学校有过支教经历,对非洲文化有所了解,便与学生分享。课堂教学采用了符合学生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把语言、文化、思维融为一体,尽量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和可发展潜力,笔者设计了三个情景式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
  Situation 1:When I ask my friends about this red ribbon, half of them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Do you think we need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it and get them to help people affected by AIDS? Why or why not?
  Situation 2:Next time you see Clarks shoes,do you think you should buy some? Why or why not? Would you spend more money than you usually do on a pair of shoes if it helped a charity?
  Situation 3: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help some people in poor countries? As for people in need, shall we simply give them a fish or teach them how to fish?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纷纷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两小组为例。
  一男生代表就Situation 2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We won’t buy Clarks Shoes. First,as students, we are not rich enough to buy very expensive shoes. Second, we boys like wearing sports shoes, not leather shoes. Third, we are not sure whether the profits will go to the charity Soul of Africa and help people affected by AIDS. Instead of buying Clarks Shoes,we would rather donate money to a charity.
  另一女生代表就Situation 3发表了他们的观点:We will both “give them a fish” and “teach them how to fish”. First,they are very poor now, so we will “give them a fish” to help them survive. This is to improve their present life. Second, we want them to have jobs and earn money for their families, so we will “teach them how to fish”. This is for their future life.
  上述情景式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内涵的深刻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一经碰撞,都可以给教和学双方面以无穷的力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互补,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的,从“已知区”走过“最近发展区”,进入“未知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将问题放在情境中这一做法,一方面拓展了问题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英语学习不只是把英语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三、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人们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了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育的关键处和思维的创造点上,结合文本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激起他们创新与创造的欲望,从而进行分析、想象、推理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   在本区的一次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在高一开设了一堂课题为《Window》的阅读教学观摩课。这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Tigert)的短篇小说,全文共2057个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个仅有一扇窗的窄小病房;仅有两个人物,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两个重病人开始友好相处,彼此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每天下午他都凭残剩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象,描绘窗外一幅幅优美的景色,以此来激励自己和病友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而那位不靠窗病人的心态经历了“享受—羡慕—嫉妒—恨” 的急剧变化,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饶恕他,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一扇窗户展示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本堂课笔者没有要求学生作任何预习,课堂现场分发阅读材料,并且将材料按故事情节发展分割后分四阶段分发。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看到的阅读材料结尾是His envy eroded into resentment and soon turned him sour. He began to brood and found himself unable to sleep. He should be by that window——and that thought now controlled his life.通过本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基本理解了小说本部分的内容,紧接着最后一句的内容,笔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e man would do to get the bed near the window? 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来预测故事的进展。
  第二阶段学生得到的阅读材料延伸至The other man watched in the dimly lit room as the struggling man by the window groped for the button to call for help. 笔者此时展示的问题是:(1)What do you think he would do to help the man in trouble? (2)What do you think he could do to help the man in trouble? (3)What do you think he should do to help the man in trouble? 这组问题的不同之处仅是情态动词的变化,但对学生语言深层理解能力的考量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学生得到了整篇材料,但仅缺最后一句。“靠窗病人的死去使他理所当然地搬到了靠窗的那张床上。医生走后,他竭尽全力慢慢地朝窗口望去……”在这关键点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What do you think the man could see through the window? And how was he feeling at that time?
  第四阶段当学生看到文章的结尾仅是“It faced a blank wall”一句时,顿时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和思想情感的交融。笔者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时刻,提出了“Why did the two men get a quite different scene through the same window”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以问促思,以思促学”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阅读教学和提问方式,使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思考和表达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而冷静思考,时而热烈讨论,加强了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教师的提问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深度,在学生的思维转折点精心设置问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启迪学生的智慧,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此外,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促进了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发挥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4(6).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平台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迈着忐忑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它给予了广大教师新鲜“血液”。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道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和第二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悟着新的理念,透过新课改,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学生,我都有了新的认识。一年级语文以识字教育为
期刊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目标。这一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目前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与这一大前提吻合,而不能脱离这一大前提的。  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国庆节视察北京市景山学校时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也是
期刊
潼南县是个具有90多万人口的县,在重庆直辖之前是四川省的国家贫困县。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尤其是工业资源非常缺乏,地上出的只是粮食,农民们种地也都是靠天吃饭。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冲击,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老百姓, 唯有将希望放到了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好好读书,考到外面的大学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改变命运。 而农村教育现状的落后,如果不加以改变和改革的话,还必将落后下去。教育情况的
期刊
兴趣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是吸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驱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人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好吃懒惰,做事不出力,学习被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把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引入主动学习的轨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
期刊
【摘要】老庄的审美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老庄思想对公共艺  术领域的影响渗透和衍化,当下对老庄思想的重新认识,使之更具有时代意义,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启迪、借鉴。  【关键词】公共艺术;老庄思想;审美意识;感性快乐;理性愉悦  【Abstract】Zhuangzi's aesthetic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pirit
期刊
南宋画家马远有一幅著名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整幅画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江面,一位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整个画面景物虽少,给人的感觉却很丰富,有一种诗的意境。观者也自能从中感受到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也更衬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情。  有人说中国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的视觉体现。的确,中国画的目光在很大程度上是投向主观的,那
期刊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因为它一反传统知
期刊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之为信息
期刊
【摘要】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图能力要强;二是绘图能力要过硬。读图和绘图,都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
期刊
【摘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教师只有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刻的育人艺术,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沟通;架起;交流;桥梁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equality, democracy, harmony, and a friend of teacher-stu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