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方案重点环节分析
1.突出基本理论的总体性
从课程内容调整来看,此次改革突出的一点在于:突出加强了总体性的维度,即立足整体和全局设计课改方案。由此,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由7门变为4门,以减轻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和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关于内容的总体性的强调表现为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合三为一,进而从总体上拥有了一个马克思中国化的完整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合三为一,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要求;将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更能体现出立足总体的改革思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专业课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而非进行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方面的深层理论研究。由此而言,此次课程改革注重内容整合,从整体性出发,调整合并课程门数的改革方案是有其合理性的。
2.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而现实生活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着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现实生活,或者说,有生命力的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那么,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感?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相结合?答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自然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追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此次课程改革突出了这个环节的理论初衷应该在此。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精化理论本身,加强实践环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特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的理论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尤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必追求理论层次的高深,而应追求以基本立场和观点指导实践与生活。所以,在此次新课程方案中,各门课程都加大了实践课的学时和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合理设计。
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掌握基础理论广度的加大
面对新课程方案,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其中蕴涵着对于任课教师的总体性理论结构的要求,即要求任课教师要有整体性的理论结构。“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可以不是专家,但是要有相对应的完整的理论储备。当然,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可以变通地解决该问题——多人一课。从形式上看,这样似乎是把问题解决了,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理由是,作为公共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的要求,主要教学任务是基础理论。多人一课并没有使任课教师把握完整的一门课程,因而,在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的把握上各行其是,难成一体,实际教学效果依然等同于旧课程方案,相当于没有进行此次课程改革。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内容的讲授同样具有这种要求。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完整内容,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否则很难说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发展和演进的整体脉络。由此看来,此次课程改革,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是要求提高了、标准提升了。对此,我们任课教师唯有提高自我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
2.理论联系生活能力的加强
此次课程改革还体现出一个变化,即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力度。此项举措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种理论联系生活能力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是要大学生仅仅能够背诵原理条文,而是能够进一步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和体现这些道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要求。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所传播的思想和宣传的道理,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这是保证思想理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因素。
应对新课程方案主要策略
1.思想上的自我意识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素质的思考,人们惯于关注教师的“为人”和“为学”两个硬件方面的素质,往往忽略教师的自我意识等软件方面的素质。本文认为,任课教师的自我意识并非无足轻重,反而十分重要。因为教学工作不过硬并不一定源于知识储备和授课技能的限制,而是在于思想意识不过关。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的自我意识,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保障,其中,有几个关键性的维度不可或缺。
(1)对于工作性质的定位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内蕴思想性与政治性两个方面内容。因此说,这类课程既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又要反映社会政治要求、受政治制度制约和为政治制度服务。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将两个方面看成是一件事情。在这种观点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简单的说教,既没专业也没深度,因此,任课教师也就没水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上精、得到学生认可,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任课教师应该抛开各种干扰因素,心中有目标有未来,把思想性和政治性兼而有之作为努力的方向。
(2)对于教学任务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并非讲解统编教材而已,而是以教材为中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根据大学生的多种具体角色来说——作为个体的人,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社会公民,对其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理论水平的教育等等。教材只是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需要使用的工具。因此,讲清教材不是最终目标,真正目标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3)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
从职业角度而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是教育者。但是,教育者一定首先受教育,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是任课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理念。由此,可以避免过度的自命不凡、以单纯的教育者角色来定位自己,进而不再以单纯的灌输和说教来面对工作。
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对话、讨论、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澄清认识,与学生一道共同进步。校园当中,学生和老师从角色分工来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仅有这种认识远远不够,教育者一定还要受教育,一定还要自我提升,这是任课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性观念。
(4)对于所持立场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这就客观上向任课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立场,对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理由很简单:一个在思想意识当中排斥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主观态度,结果可想而知——轻者授课效果大打折扣,重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和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之间,只能二者择其一。
2.业务素质上的必要储备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是任课教师自己要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基础理论。
(1)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把握基础理论
本文认为,任课教师的合理知识储备应该是点与面的结合。一方面,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具体讲授哪一门课程,都需要以此为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尽可能研读一些经典原著文献资料,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功底。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就能够使授课深入浅出、脉络清晰、有理有据,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2)全面了解中国史,与时俱进理解经典理论
广博的知识素养除了上面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包括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与时把握。对此,本着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发展。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二者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课题,解决的是不同的时代任务,但是,它们却蕴涵着许多相同思想因素于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内涵并非局限于所在的生成时代,其内蕴的人本理念绝非游离于当今的时代生活。因此,作为基本原理概论课任课教师必须从单纯、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避免理论与现实距离太远。
(3)消化已有理论,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虽说是传授基本理论,但是,授课教师必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为,仅仅进行单纯的文字讲解并不能使授课收到实效,对于脱离实际、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的空洞说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学生反馈的意见当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在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最有必要开设的是《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此种说法正确与否姑且不论,我们却可以明显从中感觉到一点——大学生对于单纯理论说教的排斥和对于时事的关注及了解的渴望。对此,我们有理由反思单纯理论灌输式教学,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水平。
本文认为,任课教师不能将所担任的课程当作单一的“基本理论”来对待,而应该当作“基本理论与实践”来对待。为此,对于自己讲授的理论应该经历一个两次转换的消化过程:首先把教材上的理论文字转换成生活中的实践内容,与具体社会生活结合之后,进行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然后再次回到理论。这样可以使理论鲜活起来,不再生硬和干瘪,这样的授课内容才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收到实效。
1.突出基本理论的总体性
从课程内容调整来看,此次改革突出的一点在于:突出加强了总体性的维度,即立足整体和全局设计课改方案。由此,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由7门变为4门,以减轻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和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关于内容的总体性的强调表现为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合三为一,进而从总体上拥有了一个马克思中国化的完整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合三为一,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要求;将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更能体现出立足总体的改革思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专业课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而非进行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方面的深层理论研究。由此而言,此次课程改革注重内容整合,从整体性出发,调整合并课程门数的改革方案是有其合理性的。
2.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而现实生活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着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现实生活,或者说,有生命力的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那么,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感?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相结合?答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自然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追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此次课程改革突出了这个环节的理论初衷应该在此。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精化理论本身,加强实践环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特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的理论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尤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必追求理论层次的高深,而应追求以基本立场和观点指导实践与生活。所以,在此次新课程方案中,各门课程都加大了实践课的学时和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合理设计。
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掌握基础理论广度的加大
面对新课程方案,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其中蕴涵着对于任课教师的总体性理论结构的要求,即要求任课教师要有整体性的理论结构。“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可以不是专家,但是要有相对应的完整的理论储备。当然,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可以变通地解决该问题——多人一课。从形式上看,这样似乎是把问题解决了,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理由是,作为公共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的要求,主要教学任务是基础理论。多人一课并没有使任课教师把握完整的一门课程,因而,在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的把握上各行其是,难成一体,实际教学效果依然等同于旧课程方案,相当于没有进行此次课程改革。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内容的讲授同样具有这种要求。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完整内容,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否则很难说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发展和演进的整体脉络。由此看来,此次课程改革,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是要求提高了、标准提升了。对此,我们任课教师唯有提高自我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
2.理论联系生活能力的加强
此次课程改革还体现出一个变化,即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力度。此项举措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种理论联系生活能力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是要大学生仅仅能够背诵原理条文,而是能够进一步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和体现这些道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要求。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所传播的思想和宣传的道理,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这是保证思想理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因素。
应对新课程方案主要策略
1.思想上的自我意识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素质的思考,人们惯于关注教师的“为人”和“为学”两个硬件方面的素质,往往忽略教师的自我意识等软件方面的素质。本文认为,任课教师的自我意识并非无足轻重,反而十分重要。因为教学工作不过硬并不一定源于知识储备和授课技能的限制,而是在于思想意识不过关。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的自我意识,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保障,其中,有几个关键性的维度不可或缺。
(1)对于工作性质的定位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内蕴思想性与政治性两个方面内容。因此说,这类课程既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又要反映社会政治要求、受政治制度制约和为政治制度服务。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将两个方面看成是一件事情。在这种观点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简单的说教,既没专业也没深度,因此,任课教师也就没水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上精、得到学生认可,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任课教师应该抛开各种干扰因素,心中有目标有未来,把思想性和政治性兼而有之作为努力的方向。
(2)对于教学任务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并非讲解统编教材而已,而是以教材为中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根据大学生的多种具体角色来说——作为个体的人,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社会公民,对其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理论水平的教育等等。教材只是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需要使用的工具。因此,讲清教材不是最终目标,真正目标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3)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
从职业角度而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是教育者。但是,教育者一定首先受教育,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是任课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理念。由此,可以避免过度的自命不凡、以单纯的教育者角色来定位自己,进而不再以单纯的灌输和说教来面对工作。
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对话、讨论、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澄清认识,与学生一道共同进步。校园当中,学生和老师从角色分工来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仅有这种认识远远不够,教育者一定还要受教育,一定还要自我提升,这是任课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性观念。
(4)对于所持立场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这就客观上向任课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立场,对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理由很简单:一个在思想意识当中排斥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主观态度,结果可想而知——轻者授课效果大打折扣,重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和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之间,只能二者择其一。
2.业务素质上的必要储备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是任课教师自己要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基础理论。
(1)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把握基础理论
本文认为,任课教师的合理知识储备应该是点与面的结合。一方面,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具体讲授哪一门课程,都需要以此为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尽可能研读一些经典原著文献资料,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功底。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就能够使授课深入浅出、脉络清晰、有理有据,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2)全面了解中国史,与时俱进理解经典理论
广博的知识素养除了上面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包括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与时把握。对此,本着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发展。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二者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课题,解决的是不同的时代任务,但是,它们却蕴涵着许多相同思想因素于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内涵并非局限于所在的生成时代,其内蕴的人本理念绝非游离于当今的时代生活。因此,作为基本原理概论课任课教师必须从单纯、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避免理论与现实距离太远。
(3)消化已有理论,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虽说是传授基本理论,但是,授课教师必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为,仅仅进行单纯的文字讲解并不能使授课收到实效,对于脱离实际、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的空洞说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学生反馈的意见当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在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最有必要开设的是《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此种说法正确与否姑且不论,我们却可以明显从中感觉到一点——大学生对于单纯理论说教的排斥和对于时事的关注及了解的渴望。对此,我们有理由反思单纯理论灌输式教学,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水平。
本文认为,任课教师不能将所担任的课程当作单一的“基本理论”来对待,而应该当作“基本理论与实践”来对待。为此,对于自己讲授的理论应该经历一个两次转换的消化过程:首先把教材上的理论文字转换成生活中的实践内容,与具体社会生活结合之后,进行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然后再次回到理论。这样可以使理论鲜活起来,不再生硬和干瘪,这样的授课内容才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收到实效。